中外学习者二语学习策略对比研究
2017-12-20武慧
摘 要:通过对142名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和尼泊尔学生问卷的分析和个别访谈,研究两国学生在非母语环境下外语口语学习策略运用的异同。中国学生学习策略使用频度较低。尼泊尔学生对各种策略的广泛运用,特别是社交策略的高频率运用是他们口语沟通能力优于中国学生的主要原因。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学习策略的角度提出了提高英语口语学习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外学习者 学习策略 非目的语环境 口语
一、研究背景
大部分学者普遍认为,外语学习对成人而言是一种自觉并且有意识的认知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所运用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是影响其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外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能加深对学习活动和教学活动的理解,为提高外语教学效率,提升外语教学效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通过检索发现,在英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有关二语/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著作虽然很多,但大部分是针对本学科范围,即汉语作为外语或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策略研究。而对两种学习者在掌握不同语言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策略的对比研究,特别是对口语层面的对比研究目前尚处于空白。
笔者曾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孔子学院教汉语,发现经过三年的学习,尼泊尔学生的汉语口语能力提高很快,能与中国人进行较为顺畅的日常沟通。而国内的大学生在学习英语十年后,依然羞于开口。学习英语的中国大学生和学习汉语的尼泊尔学生都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下,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有意识地学习母语之外的另一门语言。对比分析两国学生的学习策略对其学习效果的影响势必会为英语口语教学带来有益的启示。
二、相关理论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专家学者们对学习策略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Oxford(1990)认为,“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使自己的学习更为有效,更为自主,更为有趣而采取的行为或行动。”Ellis(1994)提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用于发展过渡语的手段或者步骤。”
文秋芳(2000)指出,学习策略是“学生为有效学习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并进一步强调使用策略是为了提高学习外语的效率。策略的实质是被学习者运用,即发出的行动,而不是想法(文秋芳,2000)。将学习策略分为以下几种:管理策略、形式操练策略、功能操练策略以及依赖母语策略。
综上所述,学习策略可以被概括为学习者在学习和巩固目的语的过程中为达到良好学习效果而采用的各种方法。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在中国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和在尼泊尔学习汉语的尼泊尔学生,两者均属于在非目的语环境下学习非母语语言。
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为河北经贸大学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年限均为八年以上,共计92人。学习汉语的尼泊尔学生为加德满都大学孔子学院目前或曾经就读的学生,汉语学习年限为二至三年,共计52人。其中,学生18人,自由职业者34人,全部通过HSK(国家汉办组织的汉语口语水平考试)初级,但是他们的实际交际能力要比初级高一些,接近中级水平。
(二)问卷与回收
以不记名问卷的调查形式共计发放问卷144份,回收有效问卷142份,回收率为98.6%。除此之外,本研究还以观察和访谈分别对两国的部分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调查,以期得到较为全面的结论。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用SPSS19.0统计分析所收集的数据后,得出两国学生对六种策略的使用频率。
通过表1可以发现,中国学生使用平均分最高的是补偿策略(3.16),元认知策略位列第二(3.06),记忆策略和情感策略平均分较低,分别为2.95和2.80,认知策略为2.67,社交策略平均分最低,仅为2.65。
通过表2可以发现,尼泊尔学生使用平均分最高的是元认知策略(3.8),其次是社交策略(3.72),补偿策略位列第三(3.68),认知策略为3.57,记忆策略和情感策略均值较低,分别为3.24和3.23。
表1和表2显示,两国口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多种学习策略。但通过对比不难看出,中国学生各策略的使用均值介于2.5至3.4之间。这说明他们只是中等程度地运用了这些学习策略,而并非较为频繁地运用。他们的英语口语学习处于一种半盲目而且较为被动的状态,这跟学生对学习策略运用的重视程度以及教师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策略培训不足有一定关系。
相反,尼泊尔学生六种学习策略中,有四种的使用均值介于3.5至4.4之间,说明他们非常重视学习策略的运用,能经常并擅于运用该学习策略以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尼泊尔学生各项策略的运用均值都明显高于中国学生。这说明学习策略的运用对口语学习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两国学习者在社交策略运用上差异非常明显,均值相差1.07。作为语言学习的一部分,口语对交际的要求最高。这一特点使得要想提高口语就必须开口,最理想的方式是与母语人士交流,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找非母语人士互动。现在学校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校园里有很多外国留学生,但是中国学生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抛不开心理包袱,不好意思主动与他们交流。课堂上,怕出错误,有损面子,不能积极地与老师同学互动。还有一些学生对于发音、词汇量要求较高,总希望等自己在各方面有了充足的准备后再开始。他们的这种认知使自己错过了很多良好的沟通机会。
尼泊尔学生虽然也是亚洲学生,受东方文化影响,但是因尼泊尔经济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外国人,他们对与外国人交流没有畏惧感。平时下课后,他们会聚集在学校的小餐馆一边喝茶,一边练习说汉语。有的学生下课后会跟到老师办公室,邀请老师在他们的节日或活动期间去做客,寻找各种机会和老师、同中国游客交流。其实,汉语的发音,特别是四声对于外国人来说是非常难做到位的,但他们从来没有因此而不好意思开口。在交流过程中,反而能及时修正并学以致用,对于话题涉及到的扩充词汇更是认真记录在笔记本上。即便是过了HSK中级的学生依然洋腔洋调地说着汉语,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与中国人的日常沟通。endprint
在六项策略中,中国学生运用最频繁的是补偿策略,尼泊尔学生运用此项策略的频率也非常高。本研究中的尼泊尔学生汉语水平接近中级。随着水平的提高,他们要表达的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有所增加,但是已习得的有限汉语词汇使他们必然要用一些补偿策略。而中国学生虽然已学习英语十年,阅读词汇量相对丰富,能熟练运用的听说词汇却有限,因此补偿策略也是一种完成交际过程的积极手段。补偿策略的高频率运用说明两国学生在交流遇到障碍时,都能主动地采取弥补措施代替需要表达的内容,他们的这种求成而非回避的策略对于交流是积极有效的。
尼泊尔学生运用元认知策略的频率位于第三,而中国学生则是第二。元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对认知过程的监控和指导行为,包括制定计划、监控并调节等策略。可以帮助学习者实现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两国被试均为成年人,对自己的学习有一定的认识和要求,所以元认知策略运用均较多。
通过访谈了解到,尼泊尔学生学习汉语,特别是学习汉语口语的动机非常强。他们要了解中国,结交中国朋友,和中国建立贸易往来,接待中国游客。这些工作都对口语有很高要求,所以他们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都花在练习口语上,而相对的汉字书写、认读则偏弱。另外,汉语水平考试有专门的口语分级测试,使得尼泊尔学生能按照考试标准要求自己,有目的地逐级提升。
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经济文化往来日益频繁,无论是用人单位、老师,还是学生都意识到口语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国际交流的需要。学生对口语重要性的认识也体现在本测试元认知策略的使用频率上,而在以往研究中该策略的运用频率是相对较低的。这说明学生越来越重视英语口语的学习。从对子项分析和访谈也发现有超过60%的学生提到“尽可能利用身边的机会练习口语”“阅读和英语口语知识相关的资料”“试图寻找更有效的口语学习方法”等等。但是,学生对于口语学习的要求、目标和规划相关子项的选择百分比却较低。这与多方面原因有关。首先,长期以来,口语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为了应试,老师的教学重点主要放在阅读和语法上,而学生花费大量精力背单词、刷题。其次,虽然近几年社会对口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师资培训欠缺,班级容量过大,教學实践侧重转移的滞后都使本来就内敛的中国学生不能处于良好的语言环境,难以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第三,缺乏规范、有层级的测量标准。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分级考试直到2016年下半年才开始推广实施。口语分级测试依然有待有体系地细化,并确保其信度和效度。
情感策略是两国学生使用频率较低的策略。该策略能帮助学习者规范和管理情绪。一些相关的国外研究结果也显示,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无论英语还是汉语,情感策略都运用得较少。这可能与一般学习者未充分意识到该策略的重要性有关。中国学生对自己口语能力缺乏自信,一旦遇到卡壳就沉默不语,不能有意识地调整心态,打破僵局。情感策略仍需教师的系统指导。另外,两国学生都很少有人做出类似“记录学习感受”这样的反思性行为,这应是所有学习者有待加强、提升的地方。
五、结语
从本调查的统计结果看,尼泊尔学生较为广泛地运用了各种学习策略,特别是社交策略,这点非常契合口语学习的特点。因此,在口语教学实践中,针对口语应用性强的特点,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高质量的交互锻炼机会,不仅是师生之间,更应该是生生之间,切实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另外,可以通过为中国学生和留学生结对子、定期组织口语角等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课余轻松环境下的二语交流机会。
中国学生对元认知策略运用频度的提升显示出他们对口语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以及有意识的监控能力。但只有认识是不够的,教师仍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口语实践后对策略运用的反思和经验教训的总结,以期更有针对性地评估自身并及时调整学习方法,获得更大提升。
除此之外,中国学生在认知策略和记忆策略方面没有显著表现,作为教师,应帮助学生多方面了解各种学习策略,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去灵活运用这些学习策略。
本文为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Q161184]。)
参考文献:
[1]Oxford,R.Use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A Synthesis of Studies with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Training[J].system,1989,(17):235-247.
[2]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文秋芳,王立非.第二语言学习策略中的理论争端[A].英语学习策略理论研究[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秦晓晴.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J].外语教学,1996,(4).
[5]刘艳菊.大学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观念、自我效能与学习策略相关性的两个研究与分析[J].外语教学,2010,(4):65-69.
(武慧 河北石家庄 河北经贸大学外语教学部 0500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