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被X”结构语法意义的构式解读
2017-12-20邵小倩安丰存
邵小倩++安丰存
摘 要:本文以构式语法为理论框架,对新型“被X”结构的特点和意义进行分析,进而探究其生成机制及构式图解。“被X”构式在仿拟和引申了传统被动句的基础上,借助转喻机制,表述“事件直接当事人在非自愿或不知情的情况下遭遇X事件”的构式意义, 即该事件行为或状态是被强迫、被谎称的。该构式中的“X”突破了传统被动句中需连接及物动词的限制,也可以连接不及物动词(如“自杀”)、名词(如“高铁”)、形容词(如“幸福”)以及数字等各类词语。
关键词:“被X” 构式语法 被强迫 被谎称
一、引言
对于现代汉语中的介词“被”,人们最熟悉的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动用法。然而自“被自杀”见于网络交际之后,“被就业”“被高铁”“被幸福”等一系列“被X”特殊用法迅速地传播起来,并且仍在不断生成新的结构。新型“被X”结构中,“X”多为不及物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等,可见这类新型结构与传统被动句形式和意义都不相同。这类新型“被X”结构是如何被人们所接受理解的?它又可以传达出什么意义?
学界已有人关注过“被X”结构,但其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此结构的特点及形成动因的探析,句法、语义认知解读,与传统被动句的对比研究以及语用功能的研究等。黄正德(2014)讨论了新兴非典型“被XX”结构的句法、语义特征及历史来源,并进行跨语言的比较研究。认为这种“新生”结构不是一个将不及物动词被动化的特殊句法结构,而是隐含了使动、意动或施动成分的轻动词结构。王寅(2011)遵循认知构式语法的分析方法,分别从语义、句法和语用剖析新被字构式的属性指出,该表达式是词汇压制的结果。上述研究多以阐述现象、罗列语料为主。本文以构式语法为理论框架,对新型“被X”结构的语法意义进行构式解读。
二、新型“被X”结构意义分析
(一)新型“被X”结构的特点
传统汉语被动句的一般结构为:受事N+被+(施事N+)及物动词。其中,“被”字原义为“蒙受”“遭受”,用于描述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如“被打”“被批评”。随着社会和语言的演变发展,传统“被”字句的语义也发生了细微演化,现在也可以用来表达愉快的事情,如“被表扬”。相比之下,“被X”结构可以看作是汉语被动句原型语义结构的扩展结构,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偏重于指整个事件发生的主体遭遇是不幸的。
传统被动句中“被”字后带及物动词,如“(张三)被(李四)杀害”,句中的动词“杀害”具有强及物性,将施事“李四”与受事“张三”相连接,致使“张三”被动地接受“李四”的动作行为。而新“被X”结构则不然。相比之下,“X”的语类要宽泛的多,该结构中“X”可以为及物动词,如“录取、捐赠”等;更可以为不及物动词,如“就业、自愿”等;名词如“高铁、潜规则”和形容词“幸福、和谐”等独特用法也屡见不鲜;“X”甚至还可以由数字和英文字母来充当,如“67%、PS”等。“被X”结构中的“X”不仅词类广泛,超越了传统“被”字句中需连接及物动词的限制,而且“X”所代表的内容涉及范围颇广,延伸到民众所关注的民生领域的各个方面。由此可见,这类新型“被X”结构自由,组合度高,开放性强,范围广,远非传统“被”字句所能及。
典型的传统被动句属于致使表达方式的一种类型,而新“被X”结构则不然,至少从表面上看,不能直接实现常规被动句所实现的语法意义。虽然这两种被动形式表达的都是主语蒙受某种行为,但常规被动句的主语是“被”后谓语动作行为的直接影响者(施春红,2013)。“被”后可以出现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引出施事,如“被(某人)打伤、被(凶手)杀害”。而新“被X”结构中,主语甚至跟“被”后成分没有显在的直接动作关系和语义关联,施事者通常不出现。这是因为在“被X”结构中,人们没有将注意力放在施事者上,而施事者往往可以通过语用推理,从交际背景语境中推测出来。
由此可见,新“被X”结构与传统被动句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传统“被”字句中,主语应当是动作的受事者;而在“被X”结构中,主语则充当了所描述事件的实施者,不再是单纯表被动意义,也不再是“被”和部分及物动词的简单组合,而是超出了传统被动句的语言规律。
(二)新型“被X”结构的意义
下面我们以“被就业”“被高铁”“被幸福”为例,对它们的结构意义进行逐一分析,旨在解读新型“被X”结构的意义。
(1)我就业啦,就业啦,太兴奋了,而且是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被就业的!(“天涯论坛”,2009年7月12日)
(2)无论是动车组还是高铁,其高出普通百姓所能承受的票价一直以来饱受乘客诟病,更何况铁道部门为了成全动车组或是高铁还会刻意停开一些同路线的低票价列车,乘客“被动车”或“被高铁”的状况也是屡见不鲜。(人民网,2010年4月14日)
(3)从“被幸福”走向真幸福。(中青亮点网站,2009年8月3日)
在汉语中,“他就业了”这种语用结构就是描述“他”去做“就業”这件事情,是个体的一种自主自愿行为。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进一步讨论“他被就业了”中“被”字的用法以及此时“他”与“就业”两者的关系。鉴于“就业”行为就是主体自主自愿的,则“被就业”结构就无需出现,完全可以用“他就业了”来表达。例(1)中,“被就业”指的是一些大学为了提高本校学生的就业率,强制要求学生“就业”,未能证明自己已就业的学生就会受到学校的严厉处罚。也有学校在毕业生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暗自操作,给毕业生开出虚假的就业证明,而事实上这些毕业生并没有真正就业。由此可见,“他被就业了”是描述个体在被迫强制或不知情、非真实情况下,非自主自愿地遭受了某种事件行为。“他”与“就业”之间没有显在的直接语义联系,是靠“被”字联系到一起的,传达出非自愿、非真实意味。
当人们在借助认知模式的思维方式来建立“乘客”和“高铁”之间的联系时,会建立起这样的结构“乘客坐高铁”。而所谓“被高铁”,是指因为“绿皮车”的取消而使得一些旅客在出行时,不得不取而代之地去选择票价翻倍的高铁出行。可见,“乘客”和“高铁”之间的关系不再是自主选择,而是一种被动的关系,非自主自愿的意味油然而生。endprint
“群众”和“幸福”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群众过上了幸福生活。而“被”则表示一种被动与无奈的状态,因此“被幸福”则是表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但又因为某种客观原因所限制,不得不呈现出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状态。在上述“被幸福”中,“被”字的列入使得“群众”和“幸福”之间的关系呈现出非真实性,是一种被谎称的行为事件,贬义戏谑色彩更加明显。
通过分析“被就业”“被高铁”“被幸福”的语义结构可以发现,“被X”结构表述事件直接当事人在非自愿或不知情的情况下遭遇“X”事件,即当事人受到外界致使性影响的结果,所表达的语义可再分为两种情况:例(1)与现实情况相符,该事件着实已发生,具有完成性,但违背了事件主体的意愿,并非自主自愿——被强迫;例(2)与现实情况不相符合,该事件尚且未发生,具有未完成性,但却被大众认为已发生,表达了对事实的否认——被谎称。
由此可见,新型“被X”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传统被动句的语义影响,在用法上依然顯示出施事对受事的强制性作用。在此结构中,“被”字后的施事虽然没有出现,但其隐藏了强大的不可抗拒力量。因此,这一新型“被X”结构在用法上给公众造成了一种视觉、听觉上的刺激,但又没有完全背离传统被动句中所传达的被动、受事受到施事致使性影响的意味,易于人们去理解接受,也继而在民众之间迅速引起共鸣,体现的是国人含蓄、调侃、略带黑色幽默的表达风格。
三、新型“被X”结构的构式分析
(一)“被X”构式
Goldberg(2007)将构式定义为:
“C是一个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意义的匹配
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匹配,有其独立的语义。依据构式语法关于构式的定义,“被+X”句属于构式(袁红梅、梁婧玉,2016)。由于“被X”结构中能与“被”搭配的词语可谓是五花八门,包罗万象,不仅可以接及物动词,也可以接不及物动词、名词、形容词等,因此,该结构在句法上与众不同;此外,“被”字原义为“蒙受”“遭受”,在新“被X”结构中,其表述的语义为当事人在不知情或非自愿的情况下遭遇“X”事件,即“相关主体被谎称实施了X行为”“相关主体被强迫实施了X行为”。由此可见,这样的构型不能从其组成成分或其他构式得到预测,因此,“被X”结构是一个新型构式。
(二)“被X”构式的生成机制
依照上文的“被X”结构语义分类,“被就业”的语义结构可以还原成“未就业的毕业生被校方说成已经就业了”,或“毕业生被校方强迫就业”,这种表达方式就是传统的被动句。然而在日常应用中,传统被动句的语义结构最终被浓缩成“被就业”这种新型“被X”表达式,带给人们新奇的视觉冲击同时,隐藏了常规表达的语义结构。就“被高铁”而言,其语义结构可理解为“百姓被政府强迫乘坐高铁”。“被高铁”只是相关内容的一种缩略表达形式。再如上述“被幸福”,其语义结构可以是“群众生活状态被媒体谎称达到了幸福水平”。由此可见,新“被X”构式的构造基础并不复杂,它并没有完全脱离常规“被”字句,但又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扩展,以至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新“被X”构式整体上表达的是一个“致使——结果”事件,当把描述这个事件的语义结构投射到“被X”句法结构过程中时,只有表达特定语义内容的“X”被凸显出来,以此来代表整个特定事件E。该投射过程得以成功实现的根本原因是借助了转喻机制的作用,用比较凸显的语义内容“X”来转喻整个“E”。(施春红,2013)
“被X”构式的语义内容经过转喻的作用,最终投射到句法结构中来,便只呈现出“被X”的形式。以“被幸福”为例,第一层次的转喻是用致使内容来转喻致使事件整体,即以“(群众)感到幸福代指“媒体谎称(群众)感到幸福”。第二层次的转喻则是进一步细化,用致使内容中相对凸显的焦点内容来转喻整个致使内容,即以“幸福”代指“(群众)感到幸福”。从整个转喻过程来看,语义结构到句法结构的投射过程并非简单一次性实现,这两个层次的转喻过程都是通过突显部分事件来实现构式的整体意义表达。
转喻机制的作用为我们解释“X”的语类丰富性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在新型“被X”构式中,“X”之所以可以为不及物动词、名词、形容词、及物动词以及数字、英文字母等,是由于“被X”构式中蕴含着一个致使事件,在这个事件中,一切需要凸显的焦点要素都可以通过转喻的方式凸显出来,且转喻的次数不局限于单次,有时情况会略微复杂。同时,这也为我们阐述该构式语义理解的多能性、歧义性提供了理据,其根本原因在于复杂转喻过程所造成的事件内容的隐含。而在现实交际中,事件内容的致使者及致使方式又是多样的,如:“被自杀”可以理解为“(A)被(B)说成是自杀”或“(A)被(B)强迫自杀”等。因此,相对复杂的语义结构必须结合现实语境才能传达出精确的事件内容。
综上,我们分析了“被X”构式的生成机制,“被X”构式表述事件直接当事人受到外界致使性影响的结果而被强迫或被谎称遭遇了“X”事件。Goldberg(1995)认为,构式的原型意义可通过隐喻或转喻的方式扩展出多个构式,最终形成多义的构式家族,构式凭借继承关系使整个构式网络相连接。“被X”构式的中心意义表述的是一个“致使——结果”事件,该构式与英语双及物构式一样,以中心意义为基础,也可以扩展出其他意义,与中心意义相比,每一个意义的扩展都构成一个具有最小差别的构式。一个构式既包含各种类型的上位图式构式,也涉及各种微观类型的下位图式构式,使整个构式呈现梯度的演化模式(文旭、杨旭,2016)。如图所示(从中心意义继承的信息用斜体表示;由于“被X”结构中施事者通常不出现,因此下述构式图解中担任施事成分的元素处于虚线型框架内,在句法层面上不显现出来):
1.“被强迫——结果” :事件直接当事人被迫使实施了“X”事件;形容词是表述状态的、无行为事件意义,因此这一类型包括不及物动词和名词,而不涵盖形容词。
2.“被謊称——结果” :事件直接当事人被谎称实施了“X”事件或处于“X”状态;这一类型包括不及物动词、名词和形容词。
四、结语
“被X”结构是一个有着独立意义的构式。本文以构式语法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被X”构式在仿拟和引申传统被动句的基础上,借助转喻机制的作用,表述“事件直接当事人在非自愿或非真实、不知情的情况下遭遇X事件”的构式意义,即“被强迫”和“被谎称”。“被X”构式中“X”句法成分具有多样性、丰富性,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名词、形容词等都能进入这个构式中。
“被X”构式在表达方式上不同于常规表达,但又没有完全背离传统被字句中所传达的被动、遭受意味。此外,该构式形式简短,内容丰富,在语用效果上超出常规表达。因此,新型“被X”构式易于人们理解接受,倍受民众青睐。这类新兴“被X”构式具有极强的生成能力,其中的“X”是个及其开放的类,似乎任何需要凸显的,符合人类认知模式的表达形式都可以通过合适的语境而进入这个构式中。
(本研究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九批特别资助[2016T90533]、第58批面上资助[项目编号:2015M580507]、教育部第49批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编号:2015311]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黄正德,柳娜.新兴非典型被动式“被XX”的句法与语义结构[J].语言科学,2014,(3):225-241.
[2]施春宏.新“被”字式的生成机制、语义理解及语用效应[J].当代修辞学,2013,(1):16-32.
[3]王灿龙.“被”字的另类用法——从“被自杀”谈起[J].语文建设,2009,(4):65-66.
[4]王寅.“新被字构式”的词汇压制解析——对“被自愿”一类新表达的认知构式语法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3):13-20.
[5]文旭,杨旭.构式化:历时构式语法研究的新路径[J].现代外语,2016,(6):731-741.
[6]袁红梅,梁婧玉.“被 +X”构式义的概念整合分析[J].外语研究,2016,(6):33-39.
[7]Goldberg著,吴海波译.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Goldberg,A.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邵小倩 安丰存(通讯作者) 吉林延吉 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 133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