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农村地区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监管难题
2017-12-20卢朝亮
文 / 卢朝亮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食品消费档次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食品的安全和品质也更加注重。但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农村地区由于历史原因,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根据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现状,笔者提出做好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相关建议。
农村地区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地区食品安全意识相对薄弱。由于大部分青壮年选择进入城市打工,农村地区留下的老、弱、病、残, 导致农村地区生产、经营和消费者文化水平较低,食品生产经营投入资金少,生产流程不规范,生产区域卫生条件差;多数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首先考虑的是价格,其次是食品的口感和色泽,对于食品包装是否有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如何并不太关注,也不太关心食品成分是否加入违规添加剂、色素等,甚至有些消费者还是文盲或半文盲,根本就不知道如何了解食品安全知识,出了食品安全事故,也不知道怎样去维护自身权益。
(二)农村地区食品市场经营不规范。农村地区由于交通、信息比较闭塞等原因,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只是基本的买入和卖出,索证、索票、追责意识较差,有些生产经营者认为生产出了产品、进了货、销售完了挣到钱就行了,至于其他的就与自己无关。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超过保质期、违规添加不合格辅料成分和“三无”产品等这些在城市被拒之门外的食品,便在农村地区的集市、庙会等人员集中的地方闪亮登场,甚至聚集在相对偏远的超市、小卖部中,危害农村地区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三)农村地区对食品安全知识关注度和获取途径也相对较少。由于食品安全宣传的力度较小、覆盖面有限,加之政府各职能部门对食品安全法制宣传不够深入,农村地区没有形成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氛围。虽然相关部门也会结合专项整治在农村地区进行食品安全宣传,但基本上都是阶段性的,农村地区群众,特别是相对偏远地区的群众,文化水平大都相对偏低,食品安全知识的接受度也不高。
(四)农村地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食品加工用原材料存在安全隐患。小微企业和小作坊占我国食品行业的半壁江山,“小、散、低”的格局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小微企业和小作坊的生产条件和管理水平很难达到食品安全的要求。种植业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会造成农作物中硝酸盐的过量积累,在加工过程中容易形成致癌物质——亚硝酸盐,土壤污染也会导致重金属、有害有机物等富集在农产品中;在养殖业中滥用兽药、激素,导致这些物质在畜禽和水产品中残留量超标等。
(五)食品加工过程中存在滥用食品添加剂和由于加工保存过程不当造成微生物污染的情况。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范围和用量添加食品添加剂,安全性是可以保证的,但农村地区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为了追求食品的色、香、味以及延长保存期限,往往不按照国家标准,过多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从而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此外,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环境卫生差,不按照卫生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原料、半成品和成品储存不当等都可能带来微生物的污染,微生物污染带来细菌毒素和霉菌毒素,长期食用对人体健康带来损害。
农村地区食品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食品安全检测设备少,检测水平低。农村地区由于政府投入少,检测设备、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检测项目有限,检测人员自身素质不达标,不能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即使发现问题也不能迅速确定原因,严重影响监管能力。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不完善,监管实际执法有难度。由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步较晚,普遍存在缺机构、缺人员、缺手段、缺经费等问题。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还未完全独立,存在与执法、科研等部门合署办公的情况,并且相关工作主要停留在省、市和县级农业部门,没有真正延伸至乡镇、村,“上热下冷”“上紧下松”情况突出,多数乡镇监管机构仅仅是挂牌机构,实际工作大多依托乡镇综合服务站或农技服务中心开展。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面临困难。
(三)监管主体多,责任划分困难。食品从原材料准备、加工、包装、运输、储藏、销售整个过程,涉及的监管主体多,但监管范围不明确,导致监管不到位,责任划分困难,出现问题需要追究责任时互相推诿,导致有些环节脱离政府部门的监管,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四)食品安全监管人员自身素质和监管能力参差不齐。食品安全贯穿从原料到成品的整个过程,监管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哪些原材料要重点验收、哪些添加剂不能使用、哪些工序要有效控制、出厂检验是否全面等都需要监管人员做到胸中有数。部分监管人员自身监管水平不高,发现问题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较差, 往往对食品安全问题处置不当,致使事态恶化,造成不良影响。
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策略
(一)组建基层县、乡镇、村三级立体化的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健全消费者参与的社会性监管制度。
有些农村地区监管对象分布分散,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人员来说,监管范围广、监管对象多且分散、监管人员不足等都增加了监管难度。组建县、乡镇、村三级食品安全监管队伍,既能利用交通便利的优势加强日常监管力度,又能更全面 地搜集企业食品安全方面地信息,同时引导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形成食品安全监管的全覆盖。
(二)加大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培训力度,加强食品从业人员培训考核。
加大对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力度,每年组织对相关知识进行考核,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加大食品从业人员的培训,既要对生产必备知识进行培训,使其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规定要求进行生产,将对食品生产管理人员考核纳入生产许可证前置条件,同时也要在日常巡查过程中现场对从业人员进行考核,使食品从业人员切实掌握食品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人员素质。
(三)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形成合理的食品安全检测网络。
检测设备的购入向农村蔬菜、水果、畜禽产区倾斜,加大对农村农副产品产区的投入,引导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才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在农村地区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测网络,与科研院所形成有效的沟通网络,互通食品安全问题指示,提高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档次和水平。
(四)强化农村地区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为强化源头治理,便于责任追究追溯的完善,监管部门必须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认真落实《食品进货查验制度》及《食品索证索票制度》,即对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实行许可证制度、对食品出厂实行检验制度、对食品质量安全实行市场准入认证标志管理,从而实现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就能够“全程溯源”“一追到底”。
(五)广泛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进乡村、进基层活动。
农村地区需要更深入、更频繁地开展食品安全法律知识及科普知识的宣传活动,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农村地区消费者健康消费食品,增强农村地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在全社会形成“行政执法部门监管、社会舆论监督、经营者自律、消费者自我保护”四位一体的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