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豫东某市看市级食品检测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7-12-20张广东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17年10期
关键词:部门机构检验

文 / 张广东

食品安全检测是依据国家有关标准,通过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评价食品质量、判断食品优劣的重要手段,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豫东某市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市,食品产业是其重要的支柱产业,做好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对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食品经济发展水平至关重要。为进一步深化食品监管体制改革,优化检验资源配置,提高检测工作效率,2017年7月,在各相关部门的配合下,采取实地走访、咨询座谈、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查阅文献等方法,对该市食品药品检验所、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农产品质检中心、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6家市级食品相关检验检测机构进行了调研。

基本情况

据统计,6家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基本情况如表1。全市市级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呈现以下基本特征:一是隶属于不同部门,相互之间沟通协作较少。二是实验基础设施设备基本雷同,重复建设问题严重。三是一线检验人员普遍偏少,专业化程度不高。四是员工福利待遇偏低,年龄相对老龄化。五是财政投入不足,影响正常工作开展。

表1 市级食品检验机构基本情况

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资源配置不合理。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设备配备不合理。从调研情况看,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基础配备基本相同,一般都配有超净工作台、真空干燥箱、分光光度计、气相(液相)色谱仪、冰箱冰柜等设施设备,很少有进口原子吸光光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等高精尖仪器,而且不少检验机构仍在申请采购建设中,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徒增财政负担。二是人员与设备配置不匹配。有的检测机构配有专业检验人员,而缺乏必要的设施设备或设施设备老化,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有的检测机构拥有高端检测设备,却缺乏检测人才,造成设备闲置或利用率低下,浪费检测资源。

检验人才不充足。全市6家市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累计70名从业人员,看似人员不少,但符合实际工作需求的并不多:一是专业技术人才较少。70名从业人员中有51名为专业技术人员,占食品检验从业人员总人数的72.8%;51名专业技术人员中又有13名非食品化学相关检验专业毕业,占专业技术人员的25.5%。所以,全市食品化学专业检验技术人员仅占检验机构食品检验从业人员总数的54.3%,相对较少(人员基本情况统计见表2)。二是人员文化程度偏低。从表2可以看出,全市市级检验机构食品检验从业人员大专以下文化程度的有21人,占食品检验从业人员总数的30%,而研究生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10人,占食品检验从业人员总数的14.3%(含临时人员),检验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三是专业技能培训不足。据调查,市级食品检测机构人员培训多依赖于省级主管部门,自身培训较少,受省级培训规模限制,大多一线检验人员未参加过省级培训或参加次数较少,远远不能满足检验工作需要,跟不上检测方法更新的步伐。四是检验队伍老龄化。据统计,全市食品检验机构50岁以上人员19人,占食品检验从业人员总数的27.2%(详见图1),检验队伍老龄化问题突出。

图1 人员年龄结构

表2 人员基本情况

资金投入不平衡。根据该市经济财政状况,该市在食品安全保障方面的经费投入与其他地市相比略显不足。且有限的经费多用于检验项目建设和设备采购,很少一部分用于监督抽检、风险监测等日常工作的开展,不能满足仪器检定校准、维修保养,购买耗材、标准物质及试剂药品的日常工作需要。据调查,2016年,该市食品检测机构共完成食品检验任务1469批次,其中市本级食品检验任务377批次,仅占总任务数量的25.7%。由于该市食品检测机构日常工作经费大多来源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市级财政保障落实不到位,导致该市食品检测机构工作多围绕国家和省级的检验任务开展,市本级食品安全检验工作开展较少。另外,该市检测机构工作人员多属事业编制,因全市事业编制人员工资待遇偏低,社会福利较少,相关补贴落实不到位,检验队伍整体工作积极性不高。

配套制度不健全。据了解,该市各检测机构以往开展工作都是各自根据省级业务主管部门安排制定抽检计划,根据检测能力确定检验项目,同级部门之间沟通较少,整体工作开展缺乏制度标准保障。首先是缺乏统一检验工作制度。该市6家食品检测机构各自的制度规范各有侧重、各不相同,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重复抽检、任性检验、随意处置等不良现象,对事后查处、人民满意度提升等造成许多困难和问题。其次是缺乏地方特色食品安全标准。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还不完善,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不统一,存在标准不一致、相互打架的现象。第三是缺乏沟通协作机制。虽然不同检测机构分属不同部门主管,但是各检测机构之间应建立稳定的沟通协作机制,做好协调配合,避免重复抽检和过度检验。

信息传递不顺畅。从调研情况来看,该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信息传递问题,信息流的不顺畅直接影响了全市食品检验监管工作的效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检测机构之间信息传递不顺畅。各检测机构之间联系少,缺乏协调配合,各自关起门来搞检验,缺乏全市“一盘棋”的整体观念。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各检测机构分属农业、畜牧、粮食、卫生、食药监等不同部门,相互之间不需要汇报工作,另一方面也因为各检测机构分散在中心城区的东南、西北、东北三个方位,从地理位置来看,相互之间距离较远,不便于沟通联系。二是检测机构与监管机构之间信息传递不顺畅。大多数检测机构与监管机构不是同一个部门,或不在同一地址办公,检测结果需要层层签批、级级运转才能从检验人员手中转到执法人员手中,中间耗时较长,往往错过最佳检查时机。三是检测机构与食品企业、人民群众之间信息传递不顺畅。通过对各级、各地食品相关部门官网查询对比发现,省级以上食品相关部门会及时通过官方网站将每期食品安全检测结果向大众公布,市级以下食品相关部门则难以做到。

快检筛查不重视。目前,该市各食品相关部门对快检筛查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还存在快检技术落后,培训不足,人员短缺,设备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对策及建议

统一食品安全检测机构。根据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利用现有食品检测资源,以食品安全委员会为平台,采取“六统一”模式,进行资源优化与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检验检测在食品安全保障方面的技术支撑作用。一是统一制定检测计划。由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以下简称市“食安委”)根据全市食品安全状况,结合各有关部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抽检方案,选定重点品种,确定检测频次,统一制定并下发全市食品检测计划。二是统一下达检测经费。市食安委根据各有关部门承担的检测任务,综合考量国家级、省级检测经费,下拨市级检测经费,监督食品检测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并对各有关部门的检测工作进行考核评估。三是统一检测标准。根据下达的检测计划,统一检测标准,使食品检测更具科学性、针对性、互认性、有效性。四是统一调配检测人员和设备。各检测机构在食安委的协调下开放检测场地,共享检测资源,逐步实现检测人员、仪器设备的统一调配使用。五是统一汇总检测结果。各检测机构把检测结果统一及时汇总至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食安办”)。食安办负责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全市食品安全状况,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依据,实现检测结果互认共享。同时,市食安办会同各有关部门及时对不合格食品形成原因进行分析,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确保食品安全。六是统一信息报送、发布。市食安委综合各有关部门的检测结果,汇总后报送市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并定时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向社会公布。

加强检验人员队伍建设。针对该市食品检验人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必须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一是建立专业化检验员队伍。对现有食品检验人员编制进行改革,压缩编制数量,推动岗位转移,除保留少部分管理岗位之外,减少检验机构内非检验岗位人员,提高检验队伍专业性、纯粹性、权威性。同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或公开引进高学历、高技能的食品化学检验专业人员,提高专业人员比重,提升检验队伍专业化素养。二是加强检验技能培训。除参加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外,检验机构自身也应积极开展各类业务学习培训,通过业务经验交流、专业知识竞赛、检验技能比武等多种形式,不断促进每个检验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和业务能力进步,形成能学习、会学习、好学习的经常性学习长效机制。同时,通过上挂下派、知识论坛等机会促进学术交流,开阔眼界,跟紧时代步伐。三是完善检验绩效考核。打破“死工资”“铁饭碗”历史局限,根据工作量的多少、任务完成质量的高低,确定绩效工资比例,施行“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薪酬分配制度和“能者上,庸者下”的人事晋升制度,激发年轻人的工作积极性和自信心,提高检验机构工作效率。四是注重人员梯队发展。针对检验人员老龄化和职称比例不合理的问题,施行一线工作年龄限制、高龄人员可退二线等政策,提高老年职工福利待遇,增加技术人员流动,促进检验队伍可持续发展。

优化改善财政投入方式。财政投入是食品检测机构发展建设的指挥棒,应在资源优化整合的基础上,缩小单个检验机构规模,减少项目建设和一般性设施设备投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本地特色食品检验要求,引进高精尖技术设备,扩充整体检验实力,促进单个检验机构特色化发展,形成以食品药品检验中心为主体,各检验机构相互补充、共同协作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新格局。同时,增加地市级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的财政投入,将设备维护、药品耗材采购、标准品购置等纳入财政预算,使检验专项资金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加强完善制度标准体系。制度标准是机构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完善的制度标准体系有助于检验机构快速高效地开展工作。在全市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同时,还应不断摸索完善相关制度标准体系。一方面,要完善检验工作制度,规范检验检测行为,杜绝随意抽检、重复抽检、挑项检验、过度检验等不良现象,提高检验工作的专业性、高效性、权威性。另一方面,要根据地方食品特色、消费习惯,制定、完善地方标准,加强食品检验的针对性,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效果。

组织建设信息共享平台。食品检验检测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应积极借鉴国际先进工作经验,跟上时代步伐,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大力推动食品检验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加快构建大数据检测云平台。一是建设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收集平台。广大消费者可以通过该平台快捷简便地将认为需要检验检测的食品种类和项目或自己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输入检测平台,要求检测部门予以检验;监管部门也可以将执法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高风险品种录入信息收集平台,请检验部门予以配合检测。二是建立检验资源共享平台。将农业、畜牧、卫生、食药监管等部门的仪器设备、人员信息等录入该平台,标示设备利用率和检验人员任务情况,方便统一调配和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实验室重复建设和检验资源浪费等问题。三是建立顺畅的食品安全信息传递机制。从计划到抽样、从检测到结果,实施全过程公开化处理、标准化检测、程序化传递的信息传递机制。四是建立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平台。监管人员、食品企业、广大消费者可以通过该平台迅速查找某种食品的检验检测记录,对当前食品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充分发挥快检筛查作用。一方面,在上级部门配发的快检设备基础上,查漏补缺,更新设备,引进日常工作需要、食品安全风险度高的快检项目,以适应更高水平的快检工作需求。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快检人员培训,提高监督检验队伍整体素质,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开展快检筛查工作,减少实验室检验力量消耗,提高检验检测体系整体工作效率。

猜你喜欢

部门机构检验
联合监督让纪检部门不再单打独斗
电梯检验中限速器检验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探究
哪些是煤电部门的“落后产能”?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小议离子的检验与共存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