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自动化类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体制机制研究
2017-12-19梁德坚黄超唐淳杰
梁德坚+黄超+唐淳杰
【摘 要】本文阐述现代学徒制与自动化类人才培养的关系,深入分析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自动化类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体制机制存在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自动化类人才培养模式 保障体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0C-0111-03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自动化类技能人才,然而高职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现已制约着自动化人才能力的提升,故需要及时进行自动化类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体制机制的调整。“现代学徒制”作为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具备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能够促进自动化类人才与企业、行业有机高效融合,可以有效提升自动化类人才的能力与素质。同时,“现代学徒制”作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必然存在许多挑战,因而在构建“现代学徒制”的自动化类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体制机制时,要及时把握突显的问题,并通过集思广益获得最具效力的策略,进而保证自动化类人才的高效培养。
一、现代学徒制与自动化类人才的概述
(一)现代学徒制的概述
1.现代学徒制的涵义
现代学徒制,即学校与企业相互配合,将学生与企业员工作为培养对象,合理安排培养对象在校学习及企业实践的时间比例,并确保培养对象在企业实践期间获得一定的工资收入的一种人才培养新型模式。我国于2011年提出了现代学徒制,其意味着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将发生创新变革,目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江苏省南通市、无锡市、浙江省杭州市和湖州市等城市進行试点推广,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2.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合作互补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重视考察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关注人才培养的目标订立,突显师傅对于徒弟、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地位,学校与企业分工明确、密切合作,奠定深厚的双方合作基础,并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作为共同目标,进而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育人组合。同时,校企双方在相互合作中,做到相互配合、积极参与、扬长避短、资源互补以及无缝衔接,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的实践场所、设施以及技术精英,针对学生进行岗位实践训练,从而解决学校软硬件设施缺乏以及专业教师技能欠缺等弊端。企业可以通过学生企业实践培养出适应岗位的高新技术人才,从而节省企业招聘人才所需耗费的人、财、物力以及时间,能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
系统规范性。现代学徒制较之传统学徒制更为系统规范,其具备详实的育人计划,师傅积极根据培养对象的特点设置调整教授内容,在培养对象的选拔上具有明确的标准,学校与企业在分工配合方面也计划周密,校企双方严格进行培养对象毕业考核的把控。可见,现代学徒制从培养对象选择、学校与企业互助培养、培养对象毕业把控等一系列过程都计划详尽系统。同时,计划制定需要结合社会以及行业需求,符合培养对象认知规律,遵循国家颁布的法律政策要求,响应国家发布的相关文件精神,明确学校与企业在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实施中的地位及责任,确保制定的系统培养计划准确有效,进而促进人才的顺利培养。
导向激趣性。现代学徒制充分依托校企双方的力量,积极进行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研发人才培养方案,让培养对象提前熟悉岗位要求,便于培养对象进行专业技能的调整提升。企业通过考察培养对象,能够选拔出其需要的岗位人才,有效实现企业技能人才的补充,并使得培养人才能够顺利就业。可见,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具备就业导向特点。同时,由于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营造了真实的岗位环境,培养对象在企业师傅与教师的指导启发下,专业实践学习逐渐从被动转化为主动,企业赋予学生更为广阔的提升空间,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设计意图,在师傅与教师的帮助下,积极进行专业实践项目的尝试,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参与专业实践的兴趣。
(二)自动化类人才的概述
1.自动化类人才的培养要求
由于自动化类专业属于综合型较强的专业,其包含电子及电工技术、信息控制处理、网络技术应用等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故针对自动化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动化类人才具备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以及综合语言能力,掌握电子电工技术、信息控制处理以及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基础知识,具有熟练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能够快速适应相应的工作岗位,具备较强的专业研发能力。
2.自动化类人才的特点
专业性。自动化类人才要顺利适应工作岗位要求,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理论及实践基础,要能将掌握的专业理论及实践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面对工作中出现的专业性问题能及时准确地分析解决,具有较强的专业动手能力,并掌握一定的专业实践技巧,可见,自动化类人才具备专业性特点。
创新性。自动化类人才在工作岗位上要能够发挥个人的专业特长,将具备的知识技能与岗位领域相融合,并在融合过程中进行知识技能的变通,寻找出最优化的知识技能发挥途径,从而开辟出岗位对应的新领域,进而有效发挥自动化类人才的创新能力。
合作性。自动化类人才在从业过程中,要能够尊重合作伙伴,能较好地与合作者进行交流,积极帮助工作伙伴应对工作困难,具备冷静乐观的个性,能积极化解与工作伙伴产生的分歧,具有大局意识,重视工作团队利益,能很好地发挥个人优势,与工作伙伴通力合作,高效完成工作任务,可见,自动化类人才具备合作性特点。
二、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自动化类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政策保障缺失
由于我国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推行较为滞后,故国家现已出台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规章较为有限。目前,我国法律中能够利导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构建的有《专利法》《合同法》以及《职业教育法》等,在这些法律法规中只有些许条款与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构建相关,且可行性不足,无法有效引导和保障校企对于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构建。因此,校企双方在构建自动化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时,可依托的指导性法律政策缺乏,不能全面保障校企双方“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构建实施,使得校企双方合作往往无法顺利开展,从而制约着自动化类人才培养的层次。endprint
(二)校企合作深度不足
我国自动化类专业在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时,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总体发展趋势较为积极乐观,然而就目前校企合作的程度而言,学校与企业互助合作仍表面大于实质,往往表现为:社会对于校企合作的支持关注力度欠缺,政府对于校企合作重视扶持不够,教育部门支持引导力量有效,使得学校往往表现较为积极主动,而企业责任意识不够清晰,更多关注经济效益的提升,故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表现为被动应付。企业不愿积极承担长期培养人才的重任,企业师傅在指导学生开展企业实践时较为随意,甚至出现学生进入企业实践无企业师傅指导的现象,从而致使校企合作层次不高,合作深度不足,进而影响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效果,使得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开展,极大影响自动化类人才培养的效果。
(三)管理体制机制欠缺
我国自动化类专业人才在运用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进行培养时,其体现为校企分工合作共同培养自动化类人才,此时校企合作育人在外部受到社会多个部门的管理。如教育部门要针对学校自动化类人才培养进行协调管理,财政部门要对于学校进行自动化类人才培养给予支持以及管理协调,行业部门要针对企业育人行为进行管理调控等。然而,由于诸多的管理部门存在管理分散、职权重叠以及管理缺位等现象,使得管理部门无法有效发挥职能作用,致使校企合作进行自动化类人才培养无法寻找到可持续开展的方向,故各部门针对校企合作进行自动化类人才培养的管理存在许多体制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校企合作培养自动化类人才从内部管理而言,学校与企业存在较大的管理差异,学校管理较为刻板,管理制度较为保守,管理方式较为落后,管理目标较为局限,管理机制欠缺完善,而企業重点关注经济效益,其管理体制机制较为灵活、全面。由于学校与企业在管理中存在的巨大差异,致使校企采用现代学徒制进行自动化类人才培养时无法形成较为统一的人才培养管理体制机制,从而制约着自动化类人才培养的进程。
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自动化类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体制机制完善对策
(一)全面完善保障性法律政策
针对运用现代学徒制进行自动化类人才培养保障法律政策缺失问题,需要积极健全完善我国相关的保障性法律政策。首先,国家需要深入调研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运行情况,针对具体情况分析总结,并提取出运行需求的相关保障要点,根据要点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实施细则。其次,运用法律手段明晰学校、企业、社会以及行业在运用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时所居地位,如制定《现代学徒制企业实施办法》,明确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应当遵循的基本步骤,明晰企业在校企合作中需要承担的责任,以及企业针对培养对象毕业把控权利等,从而使得现代学徒制所涉及的主体能够明晰权责,依法开展相应的活动。最后,借助补充完善后的法律政策为现代学徒制发展给予充足的资金,从而保障校企合作顺利进行。
(二)努力促进校企合作
关于我国自动化类专业在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时突显的校企合作浮于表面的现象,需要努力促进校企深入性配合。校企外部力量需要积极发挥利导作用,社会要积极关注校企合作情况,形成热切支持的社会舆论氛围,政府要积极根据自动化类专业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构建情况,给予相应的政策与资金支持,教育部门需要重视自动化类专业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运行状况,深入了解存在的困难,并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帮助。校企内部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最大限度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故学校与企业要分工明确,相互监督,密切配合,学校积极发挥教育育人优势,帮助企业建成适宜自动化类人才培养的育人机制,企业充分表现出育人的利导效能,依托企业精英作为育人师傅,借助企业专业软硬件设施及其环境,全面促进自动化类人才的培养。
(三)积极健全配套性管理机制
运用现代学徒制进行自动化类人才培养,需要积极健全配套性管理机制。对于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外部管理部门,其需要重构各管理部门间的权责范围,做到部门间权责划分科学具体、层次分明,管理衔接紧密,无管理漏洞,管理部门间互助配合,积极发挥外部管理的协调保障作用。关于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内部管理,学校与企业需要意识到相互间管理职责的重要性,校企双方根据彼此管理特点,积极借助相互优势力量,彼此进行取长补短,相互研究分析出适合双方并能促进自动化类人才培养的综合管理方案,全面调整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管理思路,制定适宜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管理行动计划,制定全面持续的自动化类人才培养的管理机制,从而保障现代学徒制自动化类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构建实施,进而提升自动化类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总而言之,自动化类人才的培养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尤为重要,故在构建现代学徒制自动化类人才培养模式时,需要积极借鉴国内外现有的实践经验,并充分关注模式构建实施中存在的制约因素,针对制约因素要全面分析把握,并提出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高艳云.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31)
[2]李建荣,王庭俊.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3)
[3]颜进华.高职轻工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制浆造纸技术专业为例[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4]于福华,周国娟,魏仁胜,等.现代学徒制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3)
[5]赵红军.基于现代学徒制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
[6]王志伟.基于企业工程项目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创新班)专业为例[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
【作者简介】梁德坚(1964— ),男,广西柳州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自动控制技术;黄 超(1979— ),男,广西柳州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唐淳杰(1978— ),男,广西柳州人,柳州市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工作。
(责编 丁 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