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对策探析

2017-12-19印海廷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高校

【摘 要】本文分析我国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强化创意实践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展产学研合作的广度与深度等措施,促进我国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

【关键词】高校 文化创意产业 人才培养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0C-0101-03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文化创意产业要求实现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相较于传统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的服务内容、表现形式和传播方法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它的出现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将极大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升级,对加快转变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正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全球以美国、英国、日本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大国,通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文化创意品牌,文化创意产业对本国的经济带动作用非常明显,已经成为这些国家的支柱产业。截至2015年,我国总体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只占总人口的1%左右。以北京为例,作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最发达的地区,2015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了13.8%,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就业人口总量达到122.3万人,同期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为2171万人,只占全部常住人口总量的5.63%;而同时期的纽约、伦敦、东京等国外文化创意产业最繁荣的地区从业人员早已占所在城市人口总数的10%以上,对经济的贡献率甚至超过了20%。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缺口还在逐渐增大,而高校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最重要的输出地,能否输出优秀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弥合人才缺口,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发挥决定性作用。

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相关概念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智力密集型产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比任何一个行业都要高,人才的质量和规模是产业发展的关键。金元浦教授曾经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的人才素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的艺术素养;二是熟悉当代的前沿技术;三是具有一定的文化管理能力。

按照人才需求的类型来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需要的人才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第一类是文化创意人才。创意是指通过大脑对文化产品进行了创造性加工而产生的新观点、新技术和新的思维内容,以及能产生经济附加值和提升资源价值的方法。只有能在文化产品创作中提出新观点、新技术和新内容,并由此极大提升产品和资源价值的人才是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人才应该具有相当高的专业修养、技术素养和文化修养,善于将技术和文化完美地结合,并使之转化为富有价值的文化商品,他们居于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的核心层。

第二类是经营管理人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熟悉产业运作,有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了解国内外文化创意市场运行规则的管理型人才。优秀的文化创意管理人才需要对國情和市场有充分的了解,有很强的营销策划能力,了解如何发掘和培育市场,善于培养创意人才,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者和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舵手”。

可以认为,优秀的文化创意人才是企业成长的动力源,而杰出的经营管理人才却是文化创意企业实现快速发展和促进文化创意人才脱颖而出的保障,两者对于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而言是缺一不可的。

二、我国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社会需要大量文化创意人才,但高校人才培养总量不足。以美国、英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拉动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甚至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最重要指标。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行业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存在着巨大缺口。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在我国高校设立的时间也相对较短,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作为新兴学科门类,招生数量和本科及以上的学位点数量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在校生总量上看,相关专业本、专科在校生数量相较传统学科还有很大差距,而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就显得更加短缺。高校作为人才最重要的输出地,培养总量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

(二)文化创意产业学科处于调整和完善期,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目前,我国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相对较低,以本科及本科以下的高职高专教育居多,这与学科建设的现状是密不可分的。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学科正处于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期,以最典型的艺术类专业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例:艺术类专业已经从传统的文学类学科门类划分出来,于2011年正式列入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成为新的第十三个学科门类;2012年,随着新版教育部高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发布,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也从试办专业转为正式专业,归属在工商管理学科,可授予管理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学科专业的调整,可以认为是我国高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而做出的主动调整,但总体而言,学科建设的步伐仍然远远滞后于产业的发展。从人才培养的质量来看,相关专业学生普遍动手能力低下,缺乏实践经验,人才培养质量还远远跟不上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由于很多毕业生并不具备真正的创意创新能力或管理能力,有的毕业后在行业低端长期从业,部分毕业生放弃原来的专业被迫“转行”的也不在少数。近年来,许多省份教育部门甚至将部分文化创意产业专业纳入“就业预警专业”或“红牌专业”的范畴,建议缩减招生计划、限制甚至停止招生,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困境:一方面,大量文化创意产业专业毕业生流向市场却遭遇就业难,但另一方面,大量的文化创意类企业却苦于挑选不到合适的人才,人才培养结构性矛盾异常尖锐。

三、我国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endprint

(一)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清晰。当前,许多高校未能充分地了解文化创意市场的人才需求,开展专业课程建设也正处于起步阶段,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不清晰的,还不能与国家宏观政策变化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及时对接,人才培养体系仍然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各高校之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雷同化的现象十分普遍。很多高校不从自己的师资优势、地域特色和市场需求来凝练专业发展特色,而是盲目照搬照抄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做法,最终导致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高校输出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缺乏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的水平低下。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方向不相匹配。以国内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为例,从课程设置来看,大多数以新兴的经济管理学科为主,虽重视培养学生的市场观念和管理意识,但却忽视了创意教育和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培养的毕业生往往有一定管理意识却缺乏必备的创意知识和艺术素养;而艺术类专业比如艺术设计学、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工艺美术、动画、数字媒体艺术等热门专业虽说重点教授学生技术知识和培养动手能力,但在培养过程中却忽视了学生创新创意思维的训练,很多高校几乎没有引入相关的“创意学”课程,此外,通识教育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基石,在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中几乎是一个空白,这些都成为人才培养的软肋。多年来的“艺考热”吸引了大量高中生报考艺术类专业,从现实情况来看,广大的艺术类考生普遍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管理知识和人文知识比较欠缺,通过几年的艺术类专业训练,他们即便是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是由于缺乏创意学、通识教育等相关知识的引入和启发,真正的高水平复合型创意人才还是难以脱颖而出。

(二)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开始不断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从人才培养的情况来看,情况并不理想:相当多数的毕业生尽管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但是也仅局限在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和一定的模仿能力,真正有创新创意能力的毕业生还是少数。这与我国很多高校过于强调理论学习,对实践教学环节仍然不够重视有直接关系,特别是我国广大高校很少从启发学生培养创新创意思维着手去安排实践教学,很多高校即便是安排了一定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也是流于形式,真正参与的技能培训是远远不够的。此外,很多开设有文化创意产业专业的高校缺乏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这些高校不仅实验设备和实验场地的投入远远不够,而且在专业实验人员的配备、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开拓等方面也远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当前,我国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是远远滞后于人才培养需求的,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规划上也存在着诸多不尽合理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内部文化创意产业专业规划不尽科学合理。不少高校在规划专业时,对专业发展的方向就不明确,进而导致不同的高校在规划教师队伍建设时,大多会根据本校现有师资队伍来整合资源和规划人才培养方向,例如,经济管理类师资相对雄厚的高校偏重于培养管理类人才,艺术类师资相对雄厚的高校偏重于培养创意人才,有的高校会把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归属在商学院,有的会归属在历史文化学院和新闻传播学院,也有的归属在艺术学院或单独成立文化产业学院,很少会有高校从学校全局的角度来考虑本校师资整合与文化创意类师资的引进与培养。另一方面,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普遍不够。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有成熟的学科体系和高水平师资队伍来支撑,但当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相关专业都以新兴专业居多,学科交叉与综合已经成为必然。但现有的师资队伍又大多数来自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很多都是为了专业申报的需要半路出家或拼凑的居多,真正有行业背景,熟悉文化创意产业运作的教师仍然非常稀缺,师资队伍建设的乏力将直接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很难满足市场需求。

(四)产学研结合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重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高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加强产学研合作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很多高校在参与产学研合作方面深度远远不够,未能科学合理地整合和利用产学研各方面的资源为人才培养所用,例如部分高校较少组织广大学生去观摩优秀的文化企业和创意园区,也很少引导学生参与文化创意类项目,仅有的社会实践教学几乎都是“蜻蜓点水”式的,缺乏与行业结合的深度和广度。长此以往,必将使得广大的学生不了解市场运作的状态,不熟悉产品开发的流程,学习的专注点囿于书本和课堂,不了解课堂学习与实践的结合点在哪里,学习缺乏针对性。此外,产学研合作的匮乏也不利于教师的成长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当前,理论扎实、行业经验丰富的文化创意类师资非常稀缺,而优秀师资队伍的历练需要通过高校和政府、企业及科研院所等的长期合作交流来实现,故步自封地开展研究和进行教学实践被证明根本是行不通的。

四、我国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设置。高校专业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因此,高校对文化创意产业专业课程的设置也要及时回应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及时优化专业课程设置。高校在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坚持做好如下四点:第一,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专业课程设置。高校要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并能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作及时调整,建立高校与文化产业互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高校要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入手来开设课程。第二,要坚持以融入创意学科为导向。创意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尽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会有所區别,但是在加强学生创新创意意识这一方面都是非常紧迫的,高校要将创意学科融入课程体系建设中并使之逐渐成为主干课程,进而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要构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人才培养体系。文化创意产业专业正朝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通识教育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高素质文化创意人才的基本保障。第四,高校可以探索两类人才的打通培养,专业课程设置中互相穿插融合,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许多优秀的创意设计人才,如果加强管理知识的培训和实践,将更有利于使之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多面手和领军人物。总而言之,这两类人才的培养,尽管出于不同专业设置的需要会有所侧重,但是不应该出现互相排斥、互不了解的现象,这样是不利于人才全面发展的。endprint

(二)强化创意实践教学。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涉猎大量的综合性知识,更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意实践能力。激发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学生的创造性,提升学生的创新创意素质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一定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特别是要加强创意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要在课时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安排一些专业实践课程和创意实践课程。此外,高校也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的实习实践搭建平台和拓展资源,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比较了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通过定期去文化创意企业和创意产业园区参观学习,使学生通过参观实习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和创意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有条件的高校,要进一步探索建立合作单位的实习制度和指导老师制度。最后,在毕业设计环节,学校要鼓励学生结合产业现状和现实产品需求开展毕业设计,条件成熟的产品或创意,要鼓励学生申请专利或积极向企业进行推广,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意实践不至于流于形式,创意实践教学才能真正在校园内落到实处。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优秀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要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来支撑,当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有着直接关系。一方面,高校要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重视选拔和培养优秀的教师骨干。当前,文化创意产业专业的教师大多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有行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在数量上还很短缺,很多专业教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知大多来自工作后的教学和研究实践。在学科师资配置上,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引进和培养具有一定创新创意能力、一定行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这应该是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师资引进和教师培养的方向。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多参加学术交流和研讨,定期推荐优秀的专业教师去国内外知名院所进行培训交流。高校教师也要重视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到企业挂职锻炼或与企业展开技术研发合作。

(四)拓展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发挥的功能正逐渐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到为社会服务延伸,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高校作为产学研合作的关键一环,可以充分地利用好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资源来为人才培养服务:高校只有通过和企业合作,才能更好地接收人才培养意愿的反馈,更好地对症下药,切实解决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逐渐探索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项目开发是文化产业人才的孵化器”,广大企业和科研院所拥有最先进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科研基础设施和最优秀的人才团队,高校可以就关键性技术难题与企业、科研院所展开项目合作开发,实现资源共享并培养和锻炼教师队伍;高校还可以输送优秀的骨干教师去企业和科研院所挂职锻炼,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高校也可以邀请企业、科研院所优秀的技术或管理专家到学校讲学或聘任为客座教授,为广大师生拓展专业知识和视野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殷宝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社会科学家,2009(10)

[2]曹宏,刁艷飞.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中我国艺术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16(3)

[3]范周.学科与人才: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作者简介】印海廷(1984— ),男,湖北仙桃人,硕士,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讲师。

(责编 王 一)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高校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钧瓷造型设计的创新研究
浅析“跨界与融合”思维的特征与应用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互联网+”时代杨家埠木版年画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策略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