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实训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2017-12-19洪波海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构建创新能力高职院校

【摘 要】本文针对现有高职院校实训教学体系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支撑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备条件和实训教学体系构建思路,阐述通过树立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确立五段进阶式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建设实训基地和实训内容等,形成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训教学体系,并提出此体系顺利运行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能力 实训教学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0C-0073-03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求背景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然而部分地方和高校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课程教学与实践脱节,实训教学体系不完善。高职院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生力军,其创新能力培养实训教学体系应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需求,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提供保障。

一、高职院校实训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内容与工作需求脱节

高职院校毕业生需求是成为经济发展所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故学生除要掌握岗位所需基本操作技能外,还要具备沟通能力、应急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很多高职院校专业实训能力培养定位单一,实训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工作需求,导致学生职业发展潜力不足。

(二)目标定位不科学

从国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训教学体系的实施情况可知,多数学校均围绕课程和知识章节结构而非能力培养设置实训环节,实训课程设计目标仅限于学会知识而非能力培养,依靠教师演示和学生模仿,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实训教学难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跟不上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三)实训考评机制导向不合理

考评机制是检验教学体系的关键环节,既要客观反映社会对人才能力要求的契合度,又要能够激发和引导学生训练兴趣和方向。然而传统的实训教学考核指标体系大多将静态的浅层次的结果性指标作为考评要素,考评机制以任务完成而非能力形成为导向,脱离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导致学生的实训成绩不具备参考价值和科学性,自然不被用人单位认可。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训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学生创新能力是在现有的思维模式和知识经验基础上提出有别于他人的具有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创新实践,遵循能力养成规律,依托实训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于此,实训教学体系构建思路如下:

(一)培养创新意识与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实施全员参与的教学策略,使学生通过不同层次问题的探究和学习,产生对新知识的探究与学习活动的热情,通过矛盾创设质疑情景,培养创新精神。

(二)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体系构建要理清创新能力培养要素,注重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性,将知识与技能作为能力跃迁的基础,积极大胆尝试实训模式创新,引入综合性、趣味性、启发性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脉络与联系,真正让知识的掌握变成知识的应用,从而提高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逐步形成社会、行业、企业所需要的观察分析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重点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创新能力培养因素的活动载体,因此,要树立实践教学在实训体系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教学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增强实训教学的探索性,在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开展分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

(四)以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为突破口

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机联系作为教改突破口,将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通过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教学转化为理性认识,然后在综合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创新,鼓勵学生以主动的方式学习知识与技能,通过“项目驱动,任务引领”,做中学,学中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改变以往单纯以学生出勤率、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的做法,科学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创新能力等作为综合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构建良好的支持平台

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对现有校内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合理布局,积极拓展校外实训资源,加强校企深度合作,针对形成创新能力的过程性精准配置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载体与平台,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

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训教学体系的具体构建

实训教学体系是指为了达到实践教学目的,而由相关实训教学要素组成的,相对稳定地实现实训教学功能的,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旨在使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感性知识,掌握技能、技巧,逐步养成知行合一、理实一体的作风和工作能力。从现代高职课程的目标、性质、内容、实施、评价等综合要求看,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具备工学结合、智力技能培养、适岗与变岗、综合与应变、创新与发展等特征。因此,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训教学体系应该包括教学目标、实训内容、实训基地、实训效果评价等要素,具体应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在实训平台的支撑下通过实训课程建设与改革,创新实训教学活动方式,配套相应实训管理、评价体系制度,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力求最大程度符合行业需求,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实训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

(一)创新能力培养目标

树立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训目标是实训教学体系的基础,将目标落实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老师引导和激发、学生独立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强化专业技能,懂得知识的价值在于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以该目标为导向搭建实训平台,重组实践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活动,造就专业技能之外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endprint

(二)实训课程建设

加强人文课程的软能力培养,培养创新精神,设置创新应用研发必修课程、创业基础专业限定選修课程作为理论基础;改革毕业设计,将设计项目化、产品化、商品化;逐步用创新实践来代替顶岗实习。不断深化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以校企合作与项目的创设、课程学习与训练环节设计、课程教学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等改革形式,通过个性化学习、小组学习、探究性学习、研发性学习、启发性学习促进创新能力进阶。

(三)实训教学活动组织

实训教学活动是实训教学体系的主体部分和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活动应循序渐进、遵循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以科学的认识论和实践论为基础,按照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养成表现为三级跃迁:一是基础能力培养,学生应该具备所学专业的基础操作能力和基本技能,完成知识的认知和基础技能的形成;二是应用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掌握的专业技能处理实际问题,形成专业技能,实现能力的提高;三是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处理生产实际中较复杂的问题时,能够综合所学知识,深入分析思考,提出创造性解决方案,形成岗位的适变能力。三级能力的培养不仅使学生具备了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适应岗位变动和职业变化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三级能力跃迁要分解为认知、形成、提高、评价及岗位训练五个阶段的职业岗位能力形成路径,构建多层次分阶段的实训教学与支持体系,方能接轨职业标准和适应职业变化。将创新能力融于职业素养的理念贯穿实训教学体系的教学目标、课程开发、教学方法等各个环节中,通过分阶段实训教学实现能力的逐级跃迁,提高学生面对职业挑战和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知识更新常态化意识,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与时俱进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以实训课程为纽带,学校、企业、行业共同开发实训教学课程,设置感知、体验、验证、实践、技巧等主要实践环节,强化智力技能训练,共同设定教学项目与实训环节,按照三级跃迁和五段路径开发基础实训→专项实训→综合实训→生产性实训→研发性实训的“五段进阶式”体系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四)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要按创新创业能力形成规律提供良好的设施基础,按照基础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生产工作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的递进结构,每个专业设置基础实训、专项实训、综合实训和研发型实训课程与环节,对应设置基础实训室、专业实训室、综合项目设计实训室、生产性实训室和应用研发实训室,并依据共享、辐射的原则归并整合,从低到高进行序化排列实训基地的各个实训室,在每个环节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同时,每个实训室的设置尽量关联工作岗位和技术改革创新的要求及标准,实训设备依据真实性工作要求和研发要求配置,体现先进性与功能性,让学生能在学习中关联工作岗位内容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通过学习最先进和最新的工艺、材料、成果、方法与理念等来培育创新思维与潜在能力。

(五)实训评价体系建设

评价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不应局限于校内实训教师和学生,而应扩大至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方,积极引入企业、行业以及人力资源专家广泛参与。二是评价内容立体化。创新能力实训体系的评价区别于传统基于课程成绩的浅层次的评价,应多维立体化评价,注重学生在创新情感、创新信念、对待问题和困境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三是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创新能力实训体系下的教学评价要求重视获得能力的过程性评价,区别相同结果的形成性差异,改变以往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主张把评价迁移到实训教学整个过程中。四是定性与定量评价兼顾。实训教学在评价内容和主体上的多元化决定了评价形式的选择要对学生实训教学成果量化评价,同时还应采用定性的评价方法,包括采用描述性、归纳性等评价手段。

四、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训教学体系的运行保障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训教学体系要顺利运行,实现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优化教学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一)优化实训教学体系

教学改革既要着力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又要满足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高职学生应具备基础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生产工作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因此,现有实训教学体系仍需逐步优化改进。

1.优化升级实践课程目标。实践课程体系调整要适应创新能力培养,各门课程在制定教学方案中要明确所达到的知识目标、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目标,要将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当中,凸显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大于知识本身的目标优化理念。

2.基于能力进阶的实训项目安排。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是学生理论知识在不断的实践中层层递进形成的,应根据学生的职业养成规律科学合理地设置进阶式的实践教学。

3.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组织项目化。实践教学课程的设计应符合行业新标准、紧跟行业新动态,真实有效可操作。因此,课程内容应对接行业岗位职责和标准进行有重点的分类重组,以项目驱动来提升学生的能力,以岗位生产实践了解行业发展,以综合实训的形式设置创新拓展模块,由学生自行设计和完成,老师给予项目整体评价。

(二)创新型“双师”队伍建设

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要具备职业性和发展性两个特点,需要一支创新型“双师”素质的队伍来保障人才培养。目前,高职院校虽然在积极开展“双师”队伍建设,但师资仍普遍存在行业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且随着行业技术发展、观念不断更新,教师本身很难掌握行业领域的创新发展,限制了教师的“双师”素质和创新能力。故高职院校应制定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计划,推行“双岗双职双薪”制度,实施专业教学团队双师周期性全覆盖;鼓励教师在保证教学工作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投身于企业实践,形成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相对接,更新知识储备、提升专业创新发展能力,这样教师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发展性。同时在校外兼职教师的聘用上,要积极引进业内具备前瞻性发展战略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担任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利用资源社会化的办学理念优化师资结构。

(三)加强校企深度合作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提供适应社会需求、满足行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企业必须与学校深度合作、广泛参与创新人才教育发展模式,实现师资共同建设、课程共同开发、标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执行。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校企要共同强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采取厂房进驻学校(校中厂)的模式,也可以扩展到校外实训基地,学生才可能以员工的身份真实参与到生产实践现场,系统熟悉并掌握整个生产流程环节,增加感性认知,强化理性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高职院校还可拓展社会渠道,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强化与用人单位和企业的合作,将符合学院办学特色和专业实训条件的企业拓展为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也是教师创新能力的孵化基地,可适度尝试在企业设立教师工作专岗,为教师提供企业挂职锻炼机会,教师也可以发挥自身理论优势为企业生产发展献计献策,同时提高个人创新发展能力服务教育教学。

总之,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遵循能力养成的客观规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情感到创新精神的升华,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训体系实现了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始终,保证了学生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同步进阶,提升就业竞争力,满足未来职业发展的能力要求,有助于培养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冷翠玲,颜冰,李志霞.基于CDIO理念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学理论,2014(2)

[2]苏炜,马卫.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实训教学体系构建——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职教通讯,2016(27)

[3]葛高丰.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4)

【作者简介】洪波海(1983— ),男,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干事,硕士,研究方向:专业建设、质量监控和计算机专业教学工作。

(责编 苏 洋)endprint

猜你喜欢

构建创新能力高职院校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