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位一体”的厦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及对策分析
2017-12-19甘彩云施生旭
甘彩云,施生旭
(福建农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基于“五位一体”的厦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及对策分析
甘彩云,施生旭
(福建农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厦门作为国家级生态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相应问题。基于国家“五位一体”发展战略思路,从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政治、生态社会以及生态环境五方面归纳厦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指出现今存在的问题,并从发展生态经济、加强制度建设、动员全社会参与和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此促进美丽厦门建设。
生态文明;生态城市;公民参与;厦门市
近三十多年来,我国城市经济规模实现飞速发展。现今,我国城市正面临着一系列的“城市病”问题,如人口压力、交通拥挤、空气污染等。面对如此紧迫现象,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五位一体”建设战略目标,构建生态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较好的区域优势。2014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意见》;同年10月,福建省省委省政府出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2016年6月,《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获审议通过,福建又成为中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城市与福建省重点发展的生态城市,早在2002年就启动了《厦门生态城市概念性规划》编制,2014年全面实施《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紧接着在2015年实施《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等。经过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努力,2015年8月2日厦门被评为国家级生态市,是福建省首个通过验收的城市,也是全国第二个通过验收的副省级城市[1]。厦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使其成为全国城市标杆。
自1987年生态学家叶谦吉先生在中国学术界首次明确使用生态文明概念以来,国内学者对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生态文明的内涵也得到了不断挖掘。如今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创造性成果,国内学者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学者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主要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如齐心(2013)[2]从“五位一体”的角度研究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杜勇(2014)[3]、顾勇炜和施生旭(2017)[4]以及徐娟和梁称福(2015)[5]分别研究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省域以及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有的学者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法律入手,如焦艳鹏(2016)[6]研究了生态文明建设中刑法与环境法的协调,研究了两者之间难以协调的原因,并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王焕发(2014)[7]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法律体系,认为要制定完善的生态建设相关法律制度,以此实现法治化;吕忠梅(2014)[8]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决策法律机制。还有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角度来研究,如重庆市璧山区环境保护局(2017)[9]指出要通过智慧环保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罗贤宇(2017)[10]对福建生态文明建设总结出从民主路径、法治路径、文化路径等多角度协调治理才取得美丽福建的成果;宓泽锋、曾刚等(2016)[11]总结了长江经济带市域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发展潜力,指出当前长江经济地带东西差距较大,提出要协调整体发展。本文基于国家“五位一体”发展格局,认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治理,还包括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社会以及生活环境,从这五个方面对厦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状况进行分析,总结厦门生态城市建设取得的成果、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路径。
图1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一、厦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一)生态经济方面
生态经济是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城市,是福建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自2012年以来,厦门人均GDP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都远远超过福建其他地市。为减少工业污染,厦门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上升,由2012年的51%上升至2015年的55.7%;从201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的30%以上,2014年达到33.01%,远远高于福建福州的19.05%与泉州的11.52%。为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厦门还特别注重减少能源的消耗,2015年厦门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新突破,单位GDP能耗降低至0.604吨标准煤/万元,较2012年下降了11.36%;单位GDP水耗为11.75吨/万元,较2014年下降了8.31%;在电力消耗方面,单位GDP电耗逐年下降,其中2012年较2011年下降了4.09%,2012和2013年均下降了2.3%,而2015年下降幅度更是高达6.32%。
(二)生态政治方面
生态政治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为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厦门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保障厦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早在2002年就启动了《厦门生态城市概念性规划》编制,2015年全面实施《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紧接着在2015年实施《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等一系列宏观政策。为保证各个环节都能做到生态文明,在宏观政策之下又制定了一套具体实施方案,如为保证空气质量,实施的《厦门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4-2017)》;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出台实施《厦门市水污染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为处理固体废物污染,实施《厦门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的实施方案》等。在这些政策措施实施下,2015年厦门市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成为福建省首个通过验收的城市,也是全国第二个通过验收的副省级城市。
公众在参与厦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12年以来,公众积极参与城市生态建设,申请政府信息公开数逐年上升,由2012年的341件上升至2015年的793件,上升速度非常快。近几年,厦门居民积极参与向相关部门投诉环境污染行为,2012年以来环境信访投诉结办率均达到100%。厦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得到了市民的认可,根据厦门环保局对居民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厦门市居民对政府环保工作的满意度达92.4%。
(三)生态文化方面
生态文化主要是体现在厦门为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文化方面所作的努力。为树立人们爱护环境意识,鼓浪屿全岛开展生态建设活动,成立商家联盟保洁队,实现店前生态三包落实制。为保证厦门市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厦门大力建设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至2016年底,厦门公共图书馆已有10个,博物馆、纪念馆等有24个;在文化投资方面,2015年厦门在教育方面支出占财政支出的15.64%,较2012年上升了4.1%;自2010年以来,R&D支出占GDP的比重就一直在2%以上,2015年达3.26%,一直高于福建其他地市。在科学技术方面,2015年厦门专利授权量达16384件,每万人专利授权量达32.3%。
(四)生态社会方面
厦门大力发展社区生态基层治理,一是以打造厦门“无讼社区”、“调委会”与“警民联调”等模式,构建厦门大化解、大调解与大纠纷解决体系。截至2015年,“无讼社区”已在全市475个城市社区实现全覆盖,实现全市99 个社区全年没有诉讼案件;目前全市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有232个,成功调解纠纷2982 件,调解成功率达99.56%;全市23 个镇(街)建立了33个警民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等[14]。二是不断推动智慧厦门建设,如建立“智慧交通云”,推出“智慧停车”手机查询服务,成立“厦门市综合立体交通指挥中心”,打造厦门生态智能化综合交通体系。
(五)生态环境方面
在污染排放方面,单位GDP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自2012年以来逐年下降,从2012年的0.04吨/万元下降至2015年的0.03吨/万元,下降了55%;单位GDP工业废水排放量三年来也下降了32%;且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也逐年下降,2015年较2012年下降了28.92%。近几年,厦门的环境空气质量也较好,2012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100%,为历年最好,2015年也达到99.2%。厦门是一个海滨城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2015年,厦门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水质类别所占比为3.4%,三四类海水水质类别占比为13.6%,较2014年分别上升2.2%和8.8%。在噪音污染方面,城市功能区噪声质量总体良好,昼、夜间达标率分别为95.0%、70.0%。在城市绿化方面,2015年厦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0.92平方米/人,远远超过福建12.98平方米/人的平均水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逐年上升,至2015年达到41.9%,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2.8%。在循环利用方面,厦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较好,无害化垃圾处理率近几年保持在99%以上,2015年达到100%。2012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7.73%,且近几年一直保持在95%左右。在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利用方面,2014年工业固体综合利用率为97.96%,但2015年有小幅度的下降,为93.11%。
二、厦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上行压力大,绿色经济发展依然面临挑战
厦门经济增长虽在福建各地市中发展情况最好,但从近几年的经济增长情况来看,厦门的经济增长压力很大,GDP增长率较慢;自2013年以来,厦门GDP增长率一直处于福建九地市中最后一名,2015年仅为7.2%,远远低于福建省整体GDP增长率。在能源消费结构上,仍以原煤消耗为主,清洁能源使用较少,2015年厦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消耗量占能源消耗总量的90.59%,而天然气消耗量仅占0.76%,可见厦门的能源消费结构还需调整。在产业结构上,近几年来,厦门的第三产业发展较好,但与其他地市相比,发展动力较小,2015年厦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增加值的17.9%,但其增长幅度较其自身而言仅增长了6.2%,为福建九地市中增长最慢的地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福建省各地市中一直处于前列,但就增长速度而言,还比较慢。2010年至2015年,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15.1 %,而厦门仅增长了75.0 %。
(二)生态文明制度制度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近几年,厦门出台了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措施,但是其政策制度还未成体系,缺少相应的监督监管机制来保证这些措施的实行。在当前的厦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中,仍以经济发展指标作为主要考核内容,生态与经济社会环境等协调发展的理念较薄弱。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各个部门共同努力,协调配合,但各部门人员之间的交流还比较少,未形成一套协调配合机制。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还须健全,对一些过度开发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的处理还缺乏直接的法律依据,区域与部门等之间的环境执法、治理等合作还需要进一步协同。公众参与城市生态建设的渠道与方式还比较单一,未制定相应比较全面的公众参与生态治理的规章制度或政策等。
(三)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风尚尚未形成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并不仅仅是政府职能,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政府需要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引导作用。厦门市政府管理部门与广大居民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还不太全面,生态文明治理理念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首先,一些企业家为了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缺失环境保护责任与业务。第二,教育科研部门、非政府组织部门及媒体等对生态文明治理的贡献度还需进一步挖掘与发挥。第三,公众生态文明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整体性提高,随手扔垃圾、乱停车、高声讲话等不文明行为频繁出现,公众参与生态城市治理效果并不太乐观。根据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参与意愿的调查分析显示,公众对厦门生态城市建设状况不了解的人占53%,非常了解的仅占0.75%;65%的公众认为参与生态城市治理困难,其中非常难参与的比重达到47%;56%的公众不容易找到生态城市治理的参与渠道;50%的公众从未参与过生态城市治理的活动,仅有1.5%居民经常参与;32%的公众从未积极参与政府和单位组织的生态文明宣传活动;68%的公众并不了解身边的人是否参与生态城市治理。
(四)环境生态压力依然较大
虽然厦门市获得国家级生态市,但在一些生态指标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如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重、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验收比例以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等。近年来,随着厦门新型城镇化快速进程,厦门城郊及较偏远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市区相比较落后,还有待于整体性提高。 厦门土地资源有限,城市化扩张与工业化发展使厦门土地用地紧张,出现山体生态绿地面积受到不断蚕食的现象。同时,厦门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酸雨发生率逐渐提高。随着厦门城市的快速发展,自然环境也产生一定的破坏,年平均气温逐渐提高,雾霾天数有所增加,厦门本岛的环境与交通等存在典型的城市病问题;而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投入不足,破坏自然系统平衡,降低生态环境承载力。
三、促进厦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一)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生态经济
发展重工业显然已不再适应生态城市建设的需要,要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走低碳与循环经济之路。发展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厦门可以利用其区域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海洋经济产业、电子商务和金融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如今,厦门的第二产业仍占较大比例,这些工业也是厦门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短时间内大幅度减少第二产业的比重比较困难,但是需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端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来使企业摆脱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的增长模式。
(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绿色发展
制度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性问题。要建立监督监管机制,健全领导干部的生态问责制,对于失职渎职行为严惩不贷。为避免领导干部的短视行为,应建立终身问责制,尤其是对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即使调任也应负有责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来调节生态环境保护者与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让受益者付出代价,让保护者得到补偿。实行生态绩效考核机制,增加生态效益在考核指标体系中所占比重。2015年厦门在环境污染防治方面的资金总额仅占GDP的0.3%,财政支出中环保支出也仅仅只有3.57%,要增加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财政支出,保证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运转。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与部门协作机制,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与力量,共同努力开展厦门生态文明建设。
(三)弘扬生态文化,动员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只是起引导作用,广大市民群众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公众应该承担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但是公众的素质参差不齐,而且由于利己主义思想,绝大多数公众无法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因而需要政府、非政府组织的引导。应该积极组织各种环保主题活动,如之前鼓浪屿全岛开展的“垃圾不落地,琴岛更美丽”活动,将保护环境与人民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又将生态文化潜移默化的植入人心。鼓励公众绿色出行和低碳消费,宣扬节约能源,反对铺张浪费的思想,让绿色生活成为全社会的新风尚。为树立人们的环保意识,应该从小教育,可以借鉴台湾经验,从幼儿园时就开设环保教育课程,教育孩子保护环境。
(四)注重生态教育,建设生态型社区
建设美丽厦门,必须先从培育公众生态理念着手,引导企业和居民自觉树立绿色生态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鼓励民众绿色出行,摒弃“面子消费”、“过度消费”、“炫耀性消费” 等不良消费观念,构建善待自然、和谐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理念。相关部门需塑造浓厚的生态文化学习与教育氛围,在相关电视、报纸、电台等媒体上积极与广泛的宣传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等知识,还可以在社区、公共汽车、动车与公路沿线等广告平台开展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知识普及,树立广大公众生态价值观。把生态教育与城镇化协同教育融入到校园教育体系与活动中,通过高校开设相关课程与专题等教育带动家庭、社区教育,实现生态文明与城市建设的统一,建设生态型城市社区。
(五)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在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厦门要继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不断提高城市生态承载能力,通过建立以“自然为本”的低影响开发模式来解决城市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等问题。要合理科学的划定主体功能区,对生态环境脆弱的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要着重保护,加大对这些区域生态保护方面的财政投入,而对于一些环境资源承载力好的、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要合理利用。开展环境治理,要重点考虑涉及影响面较广、涉及内容较多、持续时间久的环境问题,营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要重视与加强厦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建立以大流域为骨干、以小流域为单元、以保护自然环境为中心、以实现生态优美为目标的治理方针。需要统筹城乡污染整治,不断创新环境治理方式,引入“第三方”治理模式,促进美丽厦门建设。
[1]叶文建. 厦门通过国家级生态市考核验收[N]. 中国环境报,2015-08-04(001).
[2]齐 心.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3(12): 182-186.
[3]杜 勇.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理论月刊, 2014(04):138-142.
[4]顾勇炜,施生旭. 基于PSR模型的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11(1):21-26.
[5]徐 娟,梁称福. 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初探——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例[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9(3):24-28.
[6]焦艳鹏. 论生态文明建设中刑法与环境法的协调[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136-141.
[7]王灿发. 论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J]. 中国法学,2014(3):34-53.
[8]吕忠梅.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决策法律机制[J]. 中国法学,2014(3):20-33.
[9]重庆璧山区环保局.璧山区打造智慧环保 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J]. 环境保护,2017(4):75-76.
[10]罗贤宇.“美丽福建”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治理探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201-206.
[11]宓泽锋,曾 刚,等. 长江经济带市域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发展潜力初探[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9):1438-1447.
[12]王 刚. 厦门特区30年文化建设的基本成就与经验启示[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1(6):1-5.
Construction of Xiamen ‘s Urb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ased on “Five in One”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GAN Caiyun,SHI Shengxu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35002,Fujian, China)
Xiamen as a national eco-c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but there are also corresponding issues. Based on the national “ fi ve in on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from fi ve aspects such as the ecological economy, ecological culture, ecological politics, ecological socie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paper concludes the status quo of urb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Xiamen, pointing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From aspects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conomy, system construction, mobilizing the whole society to participate, and strengthen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t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Xiame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eco-city;citizen participation;Xiamen
F205
A
1673-9272(2017)02-0007-05
10.14067/j.cnki.1673-9272.2017.02.002
2017-01-12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7J01787);福建省科协科技思想库研究重点项目(FJKX-A1616);福建农林大学社科类国家级科研项目培育计划资助计划(XPY201610)。
甘彩云,硕士研究生。
施生旭,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E-mail:fzdxssx@163.com。
甘彩云,施生旭. 基于“五位一体”的厦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及对策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11(2):7-11.
[本文编校:罗 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