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银价对近代粤丝出口的支配作用

2017-12-19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银价购买力出口量

王 桃

(暨南大学 学报编辑部, 广东 广州 510632)

试论银价对近代粤丝出口的支配作用

王 桃

(暨南大学 学报编辑部, 广东 广州 510632)

近代粤丝兴衰与诸多因素相关,银价对粤丝出口的支配作用尤其不容忽视。尽管深藏在粤丝贸易的背后,但是银价通过银购买力和货币汇兑、物价等环节左右着粤丝的出口量、值也影响着粤丝业的命运。其中所隐含的经济法则和规律,对当前广东经济事业仍有某种借鉴意义。

近代; 银价; 粤丝出口; 支配作用

作为近代广东支柱性产业,桑蚕丝绸业的兴衰一度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不过由于观念和理论上的局限,当时人们对桑蚕丝绸业背后的深层因素缺乏充分探讨。银价涨落与粤丝出口的关系就是被忽略的重要问题之一。

考查近代金融状况,中国是将银本位制保持到最后的国家,而广东又是银元和纹银流通最为活跃的地区,银价的变化影响着广东经济生活各个领域。具体到桑蚕丝绸业,由于白银在对外交易中成为价值计算的标准,银价首先对丝绸出口起着强大的支配作用。那么,银价是通过哪些环节并怎样控制广东对外丝绸贸易的呢?

一、从银价到银购买力再到丝绸出口

银价升涨直接影响银购买力,随着银价波动每单位银所能购买的商品价值会有高低不同。一般情况下,二者成正比关系,银价越高,银购买力就越强;银价降低,则银购买力也随之减小。与对外贸易相联系,一般是银购买力越强就越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购买更高价值的商品,从而有可能提高进口量值。不过在银购买力与出口贸易之间,则呈负的相关系数,即银购买力越强,出口量值就会越小。1935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币制委员会曾将1912—1934年世界银价、银购买力与中国出口量值有关统计数据做成折线图(图1),以下根据该图分析一下这几种参数之间的关系。

观察图1可知,中国银购买力与世界银价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即从长时期来看基本上是持续下降的,且从19世纪30年代初几乎同时转而上扬。考察中国出口量、值,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战争等因素造成某些异常外,则与前二者基本呈相反发展趋势,即出口量、值不断上升,至19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形成鼎盛态势。从30年代初起,银价和银购买力转而上扬,然而出口贸易上尤其出口值反而下跌了。与中国银购买力相比较,出口量、值的相反趋势则更为鲜明。从1912年起一直到30年代初,中国银购买力基本呈持续下降之势,然而出口贸易无论量值则基本都呈向上发展趋势。在出口数量与出口价值之间,明显不同的是二者上涨和下跌的幅度不同,出口价值指数上扬指数高达270有余,而出口数量指数则始终没有超出150;当出口价值指数在1934年下降到100以下时,数量指数则还在100以上。其中缘故,尽管不排除其他因素,但是主要应由相关系数不同而致。出口价值所成负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出口数量,因而与银价和银购买力之间相反作用较强,变化幅度自然也较大。

图1 1912—1934年世界银价与中国银购买力和出口量、值指数变化折线图资料来源:中华民国财政部币制研究委员会民国廿四年(1935)年编撰《中国白银问题——致美国来华考察团备忘录》。

现在进一步考察广东丝绸出口量值的变化情况,并拟以占丝绸主要部分的生丝为考察对象。笔者根据相关统计将1912—1934年间广东生丝年均出口量、值数据统一排列成表,并推算出其变化指数,见表1。

表1 1912—1934年广东生丝出口量值变化

资料来源:①1912—1916年生丝出口量取自1933年英文版《广州口岸之实业与商业状况》第81页所收海关统计数字;③1912—1917年生丝出口值取自廖崇真《复兴粤丝贸易的几个方案》(民国二十二年广东建设厅蚕丝改良局编《广东蚕丝复兴运动专刊》第19—25页)所收海关统计数字;②1918—1934年生丝出口量和④1918—1931年生丝出口值取自国民政府西南委员会国外贸易委员会丛刊《广东工商业》第五种《丝》(民国二十三年广州商务印书馆印刷)所收国外贸易委员会统计数字;⑤1932—1934年生丝出口值根据《广东省银行二十五年份营业报告》所收统计数字换算而得。

然后该表数据结合本阶段银价和中国银购买力变化指数做成曲线图,则如下图:

图2 1912—1934年世界银价、中国银购买力与广东生丝出口量值指数变化折线图资料来源:伦敦银条价格指数和中国银购买力指数与图1同;广东生丝出口量值指数取自表1。

由本图可以看出,广东生丝出口贸易基本也遵循着这一规律,出口量值与银价、银购买力大致呈反向发展趋势:当银价和银购买力持续下降时,生丝出口量值则在不断上升;30年代初银价和银购买力有所上扬时,生丝出口量值却大大滑坡,一蹶不振。同时,在变化幅度上生丝出口价值明显大于数量:生丝出口价值上升指数最高达300以上,最低在50以下,而出口数量变化指数则上扬最高不过150,下降最低不到50,这一点同样是由于受相关系数不同的影响所致。不过,与图1有所区别的是,第一在整个时期变化幅度上,广东丝绸出口量值升跌的幅度明显大于中国出口量值(最高点307对274,最低点29对81);第二在其中每个较小时段的变化幅度上,广东生丝出口量值趋势线不象中国出口量值那么平缓,而是猛升猛降,变化剧烈;第三,在1920—1930年间,尽管银价和银购买力的降低有助于广东生丝出口数量的增加,但是由于生丝出口数量增加有限而银价和购买力降幅较大,导致广东生丝出口价值反而较早呈现下降趋势。明显的变化幅度和猛升猛降的变化态势说明了银价和银购买力对广东生丝出口贸易的支配作用极其强烈和突出,其数量增加而价值反降的现象则说明了这种支配作用的复杂性。

二、从银价到汇兑率、物价再到丝绸出口

银价变化可以通过制动白银的流入、流出影响银根的扩张或收缩,支配金银汇兑率值的变化,拉动物价的涨落,从而影响丝绸出口。

按金融理论,当银价下跌、广东对外汇率贬值的时候,按本地货币计算的进口商品之价格就会上升,另一方面广东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则会下降。通过这种汇兑率和物价的变化,银价极大地影响着广东进出口贸易。一般情况下,银价下跌,汇率贬值,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就会在客观上抑制内地对这些进口商品的需求,从而有助于控制进口量;同时由于广东出口商品的外汇价格是下降的,相应就提高了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有利于扩大出口。进一步讲,如果进口减少,出口增多,同时可以刺激内地出口商品的生产,广东在平衡国际收支方面就可以占据主动有利的地位。在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严重逆差的近代时期,增加出口,赚取更多外汇,具有极为重要的经济意义。从后面将要涉及到的客观事实就会发现,在近代很长一段时期内,正是居于支柱地位的丝绸出口赚取大量外汇,弥补了广东进口外国商品的资金需求,从而使广东对外贸易在全国出现严重逆差的情况下能够呈现顺差的有利局面。这一点反映了银价、汇兑率与出口之间的互动作用。

具体到广东对外丝绸贸易而言,一方面银价下跌汇率降低,相应提高了粤丝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也刺激了广东蚕丝业生产的发展,因而在生丝出口数量方面,从19世纪70、80年代的一、两万担,到20世纪头十几年的三万多担,再到20世纪20年代的四、五万担,增加比较明显。另一方面,由于银价下跌,汇率降低,同样数量的白银所交换的黄金或金本位制货币减少,因而在蚕丝出口价格和总值上,尽管按白银计算处于不断上涨的态势,但是如果以英镑和美元来计算则会大打折扣,甚至呈现下跌的趋势。例如粤丝出口在1919年为47,103担,值银37,785,968海关两,1921年为49,640担,值银43,458,954海关两,1930年为46,446担,值银36,756,602,按银两计算,比以前都有明显增加,然而在国际市场上,生丝价格以英镑计算在1919年为每磅40先令6便士,1921年则跌至每磅20先令,到1930年又跌至12先令6便士,1935年仅值每磅6先令4便士,其下降幅度远大于出口数量的上升。因此,以金本位制货币统计,粤丝出口价值则是不断的减损。

三、银价和汇兑不稳对丝绸出口的不良影响

分别以黄金和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国家和地区,其金融汇兑的变化状况往往大不相同。“在用黄金为(标准)货币的国家——即采用金本位制的国家——黄金可以自由熔铸并输出国外,所以他们的国外汇兑率鲜有长时间超出较小的限度——即所谓‘送金点(gold points)’——之外。因为金块的汇寄,或理解为在必要时能作此种汇寄,可立刻将汇率缩至限度之内。”而在以银本位制为基础的国家和地区,很难做到这一点。具体到两国或两地区之间的贸易,则是“在两个金本位制国家之间汇兑,主要影响因素是其标准货币所含纯金量,这种纯金的价值以金来计算,必常一律;上海天津之间汇兑率高低之主因是纯银量,这种纯银的价值以银计算,亦常不变。但在用金本位制的国家与用银为标准货币的国家之间,其汇兑率高低的主要原因是银的金价;这种银的金价易起变化,且很有涨落”,因此在银本位制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中,金融汇兑在银价频繁变化的影响下常常严重失衡。再具体到中国和广东,由于“金银都是商品,严格讲起来,中国简直无所谓标准货币,仅以银为对外贸易的标准罢了”,这样银价变化对金融汇兑的负面影响也就更为重大。

在广东乃至整个中国,银价的复杂变化直接导致金融汇兑的变幻莫测,从而给丝绸出口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我们可以拿几个方面的事实来说明这一点。

首先,汇率不稳直接影响广东丝绸出口。由于无法预测丝绸价格的变化趋势,出口商人只能凭借感觉判断购进和出口丝绸,结果往往与国际市场需求脱节。有时候市场需求空间尚有余地,但是出口商人却不敢做出大胆的出口举措;相反有时候国外市场已经囤积了大量丝绸,形成将成滞销局面,但是出口商却还兴奋于先前丝绸畅销的大好形势,竭尽全力收购丝绸以备出口,结果货物无法出手,造成积压和损耗,丝绸出口商也因此而招致惨重损失,甚至倾家荡产,彻底倒闭。在生产和出口上具有季节性特点的生丝,受其影响尤其严重。粤丝出口商因汇率干扰而导致交易损失的例子举不胜举。

其次,由于金银汇率变化频繁而中国作为非白银生产和消费大国又难以对这种汇率实行有效影响控制,中国政府就无法做到趋利避害,及时采取合适的应对政策和措施。这里有一个相当典型的例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一段时期,中国在洋货进口方面一度形成有利局面,“因为这些货价折合金洋便宜不少”。“假使在1920年时,中国能利用此机会采购大量铁路材料及其他物料,作为建设之用,那么今日(1930年)中国已具有生产财富所必需的各种固定资本了。” 然而当时金融专家分析和事实发展情况都证明了,中国政府“实际上很难利用此机会购买廉价货品;因为汇兑率之将来倾向在彼时极难预料,此种倾向必须根据供求如何而定,而供给和需求的程度无从推测。”到了20世纪30年代,情况又向相反方向发展,“现在又有新困难发生了,便是中国现欲采办建设必需的外国材料及应付巨额金币外债之本息,因金价暴涨,益感支付困难。”对金银汇兑变化的盲目无知和束手无策,无疑使中国一方在出口贸易方面处于同样的不利地位,广东的丝绸出口也无法例外。如果考察一下近代史上广东和中国中央政府在丝绸出口贸易上政策、措施之种种不力的现象,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第三,银价高涨对广东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经济的种种不利影响与银价低落一样明显。针对1933年由美国大量收购白银导致银价飞涨而造成中国严重的经济恐慌和社会动荡这一问题,国民政府财政部币制委员会曾经专门在给美国经济考察团的备忘录中作了明确论述。在美国购银过程中,中国有大量白银外流,仅在1934年7月至12月半年之内,单就上海一地所流出白银就达257,000,000元。“白银流出即多,各银行于是开始信用紧缩,因即减少社会流通钞票数额”,“银货利息猛涨(6%~26%),汇票抛售”, “结果,工商不振,失业增加,地产跌价,钱庄倒闭,情形严重”,“市面受害甚巨”。既而“商家倒闭,公司破产,人民饥荒,家破人亡”, “工人失业,罢工革命,法律诤讼,以及自杀等痛苦事项,连系而来矣”。“上述情形,与未来隐患,均受美国购银政策之赐。”具体到出口贸易来说,由于银价高涨,中国出口货物以黄金计算的价格趋于上涨,从而造成在国际市场上与其它国家和地区同类货物的竞争力减弱,丝绸货物中生丝部分尤其如此。“世界各国都觉得向中国采购货物日趋困难,所以中国的大豆、丝茶及其他农产品的生产者暨棉制品制造界及其他工业界欲销售货品于国内外,已觉极难与国外商品竞争。”与1933相比,1934年上海出口贸易额下降了13.81%。专就广东丝绸出口来看,生丝、绸缎、丝绣货出口价值分别由1933年的22,070,000、6,463,000、1,785,000国币元下降到1934年的11,348,000、4,552,000、1,646,000国币元。生丝和丝织品在广东出口总值中的比例则分别由1933年的23.4%、7.6%下降到13.8%、4.4%,其危害之严重不言自明。

银价变化导致的汇兑不稳给广东乃至整个中国的丝绸出口贸易造成严重损害,给社会各阶层都造成极大痛苦。以至于20世纪30年代有专家评论说:“中国从未享受大多数国家采用金本位制所得的国外汇兑率比较稳定的利益。”

银价涨落与粤丝出口的关系揭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在近代广东,显示不同经济领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银价涨落与丝绸出口之间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中,其所隐含的法则和规律与现代经济运行已颇类似。它有助于提醒我们,在思考某一经济发展问题的时候,必须注意到其背后所隐藏着的相关领域的重要影响,从而做到全面和客观看待问题。

2017-01-10

(1968—),女,甘肃兰州人,暨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主要从事编辑学及中国近代史等方面的研究。

K258

A

1000-5072(2017)10-0124-05

[

责任编辑

李晶晶

责任校对

池雷鸣

]

猜你喜欢

银价购买力出口量
从中长期视角看购买力平价与人民币汇率走势
欧洲购买力人均降近800
印度香料出口提高8%为103万t
谁是你的消费导师?
2014年6月1—15日越南咖啡出口量达5.44万t
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国际咖啡出口减少4.7%到5 318万袋
中国3月份大米出口量约七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