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

2017-12-18王筱枚高瑛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9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新媒体大学生

王筱枚 高瑛

【摘要】当今时代,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日益突出,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本文从新媒体的视角,提出了新一代大学生心理和人格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心理健康

【基金项目】课题编号:本文系院级课题“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项目批准号:2017B-SK-02)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9-0064-02

一、新媒体对高职生的心理和行为影响日益突出

关于新媒体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未有统一的界定,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本文将新媒体界定为: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等现代技术为依托的新兴传播媒介,是向大众实时、交互传递多种复合信息的平台。以手机和电脑为代表的新媒体区别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的传播媒介,它改变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单向性,其突出特点是交互性,自主性。

2015年2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最新的调查报告,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手机网民已经达到5.58亿,根据中文互联网资讯中心对微信用户人口统计学数据的调查,在微信使用者中有74%的用户的年龄在20到30岁之间,而这其中又有64%的用户职业是大学生[1]。显然,大学生是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主体用户。90后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他们生活在网络时代,他们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求新求异,崇尚个性张扬,追求独立,他们通过网络搜寻信息,通过网络交友聊天,通过网络购物,通过网络娱乐等等,网络生活占据了他们大部分时间。在这样一种开放的网络环境下,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越来越显著,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现在的高职生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开放的网络环境给大学生创造了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途径。手机和网络等新媒体的使用不仅时间长,且频率高,有的同学甚至手机从不离身。有研究表明:54.5%的90后大学生表示“几乎从早到晚都要上网”,44.6%的大学生表示“需要的时候才上网”,而只有1.0%的大学生“很少上网”,因此,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力是广泛而深刻的,这些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1.积极影响

(1)新媒体成为大学生的搜索信息进行学习的工具

网络时代背景下,通过网络能方便快捷地获得所需信息,这使得90后大学生比传统时代的大学生更习惯于通过手机、电脑等工具在网络上搜索信息,丰富资讯,了解相关知识。网络的开放性拓宽了他们的思维空间,使得他们知识面更为开阔,思想更加开放,思维也更活跃。网络的快捷性和简便性,使他们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上网,不断更新关注与自己相关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客观上推动了大学生们知识更新的节奏,提升了主动知识建构能力,有利于主动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效率观念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2)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的空间,寻求自我价值感的工具

网络也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匿名性、大众性的特点,符合青年大学生自由、平等的价值观需求,网络上人人平等,学生们可以利用网络新媒体更新自己的动态、平等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和他人进行互动交流,哪怕在现实生活中沉默寡言的个体,也有可能是网络世界中的“意见领袖”或某一领域的“达人”,在网络世界中获得存在感和自我价值观,因此,网络成为大学生表达自我、寻求自我价值感的工具。

(3)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放松身心、宣泄不良情绪释放压力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大学生喜欢追求时尚,求新求异,新媒体的休闲娱乐功能为大学生的提供了一条合理渠道。大学虽然也有丰富的活动,但以学习为主题的校园生活有时也会显得有些单调和枯燥。大学生在网络上听音乐、看电影、看电视、看球赛等视频,或网络购物和聊天,把上网娱乐当作学习之余的调节,放松身心,对于缓解学习压力,增加生活乐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另一方面,大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难免受到种种制约,在人际交往中也难免出现因内心不平衡的情绪冲突。在处理这些冲突的过程中,个体需要学会控制冲动和调节情绪,而网络帮助了大学生把深藏在潜意识中的未能满足的需要和欲望宣泄出来,也可以通过网络转移注意力,从而缓解其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2.消极影响

(1)自我价值的迷失与混乱

由于网络信息资源良莠不分、鱼龙混杂,大学生在网上获取有益的同时,也可能接触不少消极的、不健康的东西。当还处于心理不稳定期的青年大学生,不少同学是非判断能力不足,无法思辨,面对诸多社会热点问题时和各类负面消积的网络信息,不能正确看待,容易偏激盲从。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谣言的制造者与传播者,在网络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中迷失自我,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思维能力的惰化

高职院校学生相对本科院校学生来说,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没有那么强,许多问题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快捷地搜到答案,可能导致大学生滋生惰性和依赖性,不愿自己动手和动脑,缺乏自律,凡事都想简单的上网去搜,容易失去思索、推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既增加网络剽窃行为,也限制了个人想象力和思维力的正常健康發展,惰化思想严重,不利于个体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3)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的弱化

网络中虚拟化的社交也会给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那些总是习惯于在网络里宣泄情感的大学生,长期以隐匿的角色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在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频率不断下降,交往能力不断弱化,便会出现孤僻、人际关系淡漠等心理异化现象,大大增加了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4)网络成瘾

不少人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对网络的高度依赖,沉溺于网络游戏和不良网站,难以自拔,他们总是无法自控地使用手机、电脑,因而导致部分学生荒废学业,体能下降,有损身心健康。甚至个别严重的网络成瘾者,现实中的出现自我封闭等不良生理和心理反应。endprint

三、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1.重视新媒体网络平台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网络心理教育由于更自由更隐蔽,可以有效避免外界对心理咨询的偏见和误解,多数大学生更倾向于网络心理咨询,根据这个特点,学校可以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室,通过与心理咨询师进行网上聊天,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疑问,正确的认识自己,使问题在萌芽时期就得到正确的解决。也可以在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定期在网络上普及心理学各种有趣的知识和技能、开展心理讲座和心理测验等,通过生动的文字、图像等调动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自己想了解的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实效性。

2.占领新媒体平台,利用其快捷性、便利性,传播正能量

通过手机和电脑网络,构建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各院心理辅导教师、学生心理骨干为中心的官网、微信、微博等,建立QQ群、微信群、飞信群等网络社交群体,形成积极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和舆论环境。针对校园热点、社会热点,学生关心的问题,及时快捷的发布消息,传播积极的、正能量的信息和知识,抵制不良内容、低俗文化和负面舆论的扩散,形成积极的、正向的校园社会生态氛围,从网络信息中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让心理健康教育向积极、阳光、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

3.通过建构心理健康教育的五级网络体系,形成线上线下的立体教育网络

通过学院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五级网络体系,规范心理委员管理制度,将线上宣传和线下体验关注结合,充分发挥朋辈辅导作用。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新型模式,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2],加强对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的心理培训工作,培训心理健康知识、朋辈辅导的技巧、沟通技巧、心理问题识别、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等。通过定期心理健康培训,提高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的工作能力。将网络平台的线上心理健康教育和线下的心理知识普及和心理关注相结合,充分发挥基层力量作用,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网络,提高心理教育的深入性。

4.加强心理咨询队伍建设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配置还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而且兼职人员相对较多,专职人员缺乏。屈正良等人调查我国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师生比约为1:10985,即平均每个专职教师要面对1万多名学生[3]。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4]因此,加强心理咨询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师生比,也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今后强化这方面的建设力度,吸引更多的专业心理老师投身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不仅是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发展中无可替代的关键时期。因此,关注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心理的影响,构建有效的教育机制,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确地教育引导,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促进他们成人成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第3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5-02.28.

[2]吕冬诗,张忠宇,朋辈心理辅导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本土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

[3]屈正良,易玉屏,夏金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资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6(6).

[4]光明网http://edu.gmw.cn/2016-12/12/content_23245458.htm.

作者简介:王筱枚(1975—)女,河南开封人,讲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

高瑛(1978—),女,河南开封人,讲师,药学硕士。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新媒体大学生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生就业趋势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