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与撕裂:从差序格局到自我中心网络

2017-12-18陶新韩有业

出版广角 2017年22期
关键词:差序格局维度

陶新 韩有业

【摘 要】 文章引入“差序格局”和“自我中心网络”这两个概念,对微信朋友圈与微博分别呈现出的“和谐”与“撕裂”使用生态进行考察。首先,通过理论论证差序格局适用于社会关系分析。其次,分析差序格局与自我中心网络理论的异同,以及这两种不同理论在分析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的关系特征方面的适用情况。最后,分析这两种理论在解释以上两种应用形式的内容特征的适用性,并运用这两种理论对两个平台所表现出的和谐与撕裂使用生态进行考察。

【关 键 词】差序格局;自我中心网络;微信朋友圈;微博

【作者单位】陶新,辽宁何氏医学院艺术学院;韩有业,辽宁何氏医学院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资助重点项目“辽宁省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传播管理研究”( L11AXW001)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据《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53.2%。微信和微博因其庞大的用户规模及高使用频率,成为网络中的两种典型应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呈现出了各自独有的使用生态,这两种使用生态差异巨大,甚至表现出两个极端,即和谐与撕裂。

微信朋友圈是个人日常生活場景的展示空间,以至于可以根据展示场景的不同,把内容发布者戏谑而标签化地区分为不同类型,如“拍饭党”“自拍党”“旅游党”“点赞狂魔”等。不管是哪种类型,都可以把用户的出发点看作突出自我存在,简单来说就是为了展示自我。微信朋友圈更接近于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所提出的拟剧理论的“前台”,网络这一平台实现了网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朋友圈好友点赞、评论,呈现出和谐统一的氛围。微博平台却总体展现出了撕裂的使用生态。通过对2015年微博十大热点事件的盘点,可以发现,几乎每一个话题背后都存在程度不同的争议,这些话题包括“天津塘沽大爆炸”“姚贝娜去世”“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等。

本文的重点在于考察微信朋友圈和微博这两个平台呈现出的不同的使用生态,即和谐与撕裂的深层次原因。微信朋友圈的差序格局与微博的自我中心网络为此提供了最恰当的分析方法与路径。

一、差序格局与社会关系适用

差序格局由社会学家费孝通于1947年提出,用于描述中国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中国传统社会(乡土社会)的社会网络是通过血缘、亲缘、地缘联系起来的,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就像把石头投入水面时产生的一圈圈波纹。在这个网络中,每一个人都形成了一个中心,他产生的社会影响仿佛扩散出去的一个个圈子,体现出社会关系的亲疏程度。

这一著名理论在后来的社会学及人类学研究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凡研究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学者, 很少有不使用这个概念的”。也有学者认为,“差序格局是中国社会学对国际社会学理论的贡献”。即便如此,这一理论本身也存在缺陷。孙立平认为:“对于‘差序格局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基本上没有理论的概括和说明;对其进行的分析,基本融化在一种叙事式的描述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在这种分析中所见到的是一种极有洞见和启发的思想,而不是一种严格的学术结论。”以上所阐述的情况提出了差序格局是否适用于社会关系研究。

关于差序格局是否适用于社会关系研究,按照观点的不同,可以把国内学者划分为两派,一派以阎云翔为代表,另一派以翟学伟为代表。阎云翔认为,用来描述社会结构的“差序格局”不应该被理解成“社会关系结构”“人际关系结构”,以至于变成“关系”“关系网络”的同义词,“在这种错位的话语中,‘差序格局的丰富内涵的某些部分便失去了”。他特别强调了差序格局中“等级”概念对理论本身丰富性做出的贡献,“如果我们将注意力转向差序格局纵向的等级化方面,在此结构下产生的差序人格,以及差序格局与差序人格之间的互动关系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翟学伟则认为,“不能把差序格局放到立起来的架格上看”,差序格局不包括等级制的含义。翟学伟引用费孝通关于差序格局的一段话,即“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来反驳阎云翔的观点。翟学伟认为这段原文关注的是个体社会关系,没有提到等级制度。有学者把阎云翔的观点概括为“等级论”,把翟学伟的观点概括为“非等级论”。

本文认为,对差序格局理论的理解与应用,更应该尊重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共同选择。如,孙立平认为“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极为重要的概念,以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关系的特点”;杨善华认为,“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十分契合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本质”。除此之外,差序格局这一概念也被应用于实践考察中,如张继焦“在‘乡村版差序格局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版差序格局这个分析框架”。

二、差序格局、自我中心网络与网络关系分析

差序格局适用于中国社会关系分析,而西方社会关系分析通常采用的理论框架是社会网络分析理论。“20世纪80年代起,社会网络分析的思想和方法被介绍到国内。”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中的自我中心网络与差序格局是同一层次的概念。廉如鉴对差序格局和自我中心网络的关系进行了集中论述。两者相同之处表现在“它们都是对个体周围社会关系网络的描述,网络的中心都是自我,自我和周围其他个体在关系上都有亲疏远近之别”。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差序格局有“结构”和“行动”两层含义,而自我中心网络只有“结构”一层含义;二是在差序格局里,人们的行动有特定的原则,即自我主义,而在自我中心网络中没有特定原则;三是差序格局强调圈层性,而自我中心网络则不强调圈层性。

不管是差序格局还是自我中心网络,都能够有效地分析微信和微博所展现出来的关系结构。但从分析工具的选择来看,差序格局显然更适用于微信,自我中心网络更适用于微博。首先,微信体现出一种“结构”,同时又有“行动”的含义。“结构”表现为微信平台人与人之间的结构,“行动”则体现在具体的行为方式,即自我主义。这种自我主义在微信平台具体表现为在朋友圈找“存在感”,这与上文提及的微信平台现象不谋而合。而微博平台更关注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联系所形成的“结构”,当然个体也参与“行动”,但只是作为“行动”的“因变量”或“自变量”而存在,这可以从微博用户关于每一个事件的评论和转发行为中得到最好的证明。其次,微信平台人与人的关系都是私人的关系,亲疏远近决定了交往互动的频次,这与差序格局的理论特征是契合的。而微博平台既有私人关系,也有普遍主义的团体成员关系,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有可能是由先天条件决定的,也有可能是由后天互动形成的。最后,差序格局所强调的圈层性在微信平台构筑的关系结构中有充分的体现,这种圈层有可能是“亲人圈”“同学圈”“同事圈”,而自我中心网络却没有强调圈层性,这与微博的关系结构对应。在微博平台,一般情况下只存在其他个体与自我为中心的关系远近,不存在圈层。以上分析,显示出了差序格局理论和自我中心网络理论中关于“关系”面向的思考。endprint

三、和谐与撕裂:从网络差序格局到自我中心网络

互联网是现实世界的投射,是相对于真实世界的虚拟世界。差序格局理論中因血缘、地缘、亲缘所产生的“波纹式”的亲疏关系,同样适用于网络关系的分析。网络传播以内容为起点,经历了从“‘内容平台到‘关系平台”的发展。“内容缘”成为区别差序格局中血缘等关系的又一个维度,但本文认为,这一维度并不是网络差序格局相对于差序格局的发展。网络虚拟世界几乎移植了现实世界的关系结构,现实世界的父子、夫妻、朋友等关系并不因为转换了一个平台就发生实质性变化。“内容缘”是在网络平台所产生的一种关系连接形式,这一形式是网络平台原生的,因此更应该归属于因分析网络结构而诞生的自我中心网络概念域。

1.差序格局与自我中心网络的三个维度

差序格局作为解释关系结构的理论工具,始终与三个维度相互联系。这三个维度是差序格局理论中关于“内容”面向的思考,这与上文所提到的“关系”面向相对应。这三个维度分别为公私维度、权力维度、权利维度。这三个维度在关于网络关系结构的判断中,仍然适用。关于差序格局的三个维度,作为不同问题域的自我中心网络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一是自我中心网络继承了公私维度,但相对于差序格局以血缘等先天因素为判断标准,自我中心网络关于这一维度的判断,更关注后天的互动效果。二是自我中心网络发展了权力维度,自我中心网络中的权力维度被发展成“社会资本”概念,其获得方式也由“圈层”影响转换成“个人”努力。三是自我中心网络扩展了差序格局的权利作用方式,从生活层面转向了公共空间。

2.和谐与撕裂:微信朋友圈之于微博

差序格局与微信朋友圈的三个维度,能够有效地解释微信用户与微博用户使用生态所呈现出的和谐与撕裂状态。

(1)微信朋友圈的“私”相对于微博的“公”

微信朋友圈的互动只限于微信好友之间,而在一般情况下要成为好友需要通过验证;微博产生连接的方式只是通过关注机制实现。这两种存在差异的关系组织方式,直接决定了微信朋友圈与微博使用过程中所呈现的使用生态差异。不同的用户可能会有不同的使用习惯,但一般情况下,微信好友之间的关系更为“私”化,而微博双方之间的关系更为“公”化。“面识”成为人们互相添加微信好友的条件,而关注一个人的微博,可能仅仅是因为对其发布或分享的内容感兴趣。因为不同的“私”与“公”的关系,微信朋友圈与微博呈现出不同的使用场景。微信朋友圈因为天然的“私”关系,使互相点赞成为常态。虽然点赞有着多方面的内涵,但肯定与赞赏无疑是其最主要的含义。而基于内容而产生互动的“公”关系的微博用户双方,更有可能因为对内容所持的不同意见而针锋相对,争执不下。

(2)微信朋友圈的权力继承相对于微博的社会资本获得

差序格局中的权力维度在微信朋友圈处于继承状态,网络虚拟世界继承了现实世界的关系结构。“一些支配能力很强的个体, 他们充当着某个社会圈子的中心或核心人物,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支配与决定社区生活。”微信朋友圈只不过给核心人物施展支配内容提供了一个在线舞台。一些在现实社会中拥有权力的个体在微博平台中仍然拥有影响力,但这种权力的获得并不依靠圈层,而是靠个体努力。而且这种权力在微博平台中,越来越多地转化为布迪厄笔下的社会资本。在微博平台中,这种社会资本类型多样,可能包括政治社会资本、文化社会资本、经济社会资本等。微信朋友圈关于权力的继承,保持了整个平台关系结构的稳定,而微博平台关于社会资本的争夺必然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以至于剑拔弩张。

(3)微信朋友圈的权利生活化相对于微博的权利公共化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山陀尔曾经在他的诗歌中这样描述自由的价值:“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自由几乎被现代人类社会看成最重要的信条之一,而言论自由又是基础和保障。不管是微信朋友圈还是微博平台,作为网络应用形式,表达权利都应该是最主要、最重要的权利。微信朋友圈因为关系的“私人”化,其话题呈现出生活化特点。在《人类简史》中,八卦能力使得智人区别于其他人种存活了下来,并具备统治世界的能力。在微信朋友圈,这种生活话语表达使得话语本身的权利属性和功能变得隐而不彰。与之相对,微博却成为一个公共话语空间,个体言论自由与表达权利在这一空间得到充分释放。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政治体制环境下,微博成为一个议事堂、一个审判所、一个宣泄站。网络用户在这里表达对个人命运的关切,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微信朋友圈的表达权利生活化,使得用户日常处在和谐氛围中,而微博用户不断就公共议题行使个人表达权利,争议频出,“众声喧哗”!

和谐与撕裂是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使用生态的集中概括,而差序格局和自我中心网络能够很好地解释这两个平台呈现出不同使用生态的深层次原因,这两个理论存在“关系”面向和“内容”面向,一同构成了理论的强大解释力。一方面,这两个理论中所表现出的“关系”面向与平台关系结构之间具有很好的契合性;另一方面,这两个理论中所表现出的“内容”面向与平台内容之间也具有很好的契合性。本文正是通过以上的个案分析呈现不同媒介使用生态的具体原因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分析模式。

|参考文献|

[1]翟学伟. 再论 “差序格局” 的贡献 、局限与理论遗产[J]. 中国社会科学,2009(3).

[2]孙立平. 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0.

[3]阎云翔. 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J]. 社会学研究,2006(4).

[4]费孝通. 乡土中国[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3.

[5]廉如鉴. “差序格局”概念中三个有待澄清的疑问[J]. 开放时代,2010(7).

[6]孙立平. “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J]. 社会学研究. 1996(5).

[7]张继焦. 差序格局:从“乡村版”到“城市版”[J]. 民族研究,2004(6).

[8][美]林顿·C·弗里曼. 社会网络分析发展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9]彭兰. 从“内容平台”到“关系平台”[J]. 新闻与写作,2010(5).

[10]王斌. 网络社会差序格局的崛起与分化[J]. 重庆社会科学,2015(8).

[11]胡泳.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endprint

猜你喜欢

差序格局维度
善恶人格的特质差序*
高职院校“技术差序”育人体系研究
从“差序格局”到“差序治理”
——概念跨学科移用现象的分析与反思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乡村慈善的“差序格局”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人生三维度
实行“一包两进” 构建“三位一体”教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