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探究
——兼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商榷
2017-12-18孙绵涛
李 雪,孙绵涛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 辽宁 沈阳 110034)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探究
——兼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商榷
李 雪1,孙绵涛2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 辽宁 沈阳 110034)
学生发展素养指的是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本原性作用的要素,这些要素由生理心理、知识文化、思想道德和实践创新四种素养组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在学生核心素养中处于中心地位,并对学生发展起着关键性的本原性作用的要素,这种要素就是上述要素中的知识文化要素。鉴于这些认识,文章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含义、内容及体系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商榷。
素养;核心素养;学生发展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课题研究成果公布[1]以后,引发了一些反响,也引起了笔者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结合最近几年在山东昌乐外国语学校所做“课堂与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升” 的课题研究,下文就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含义、内容及体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谈谈我们的初步认识,并就这几个方面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商榷,以就教于对这一问题感兴趣的同仁。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含义
要理解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首先要理解“核心”和“素养”。“核心”,恰如果实的“核”和人的心脏,意为事物或现象最中心的部位。[2](P512)事物或现象的这种中心部位一般只有一个,不会有两个或几个,否则就不叫核心而称为主要或重要了。核心的根本特征就体现在它的特殊重要性和唯一性上。“素养”中的“素”有多种意思,与本研究相关的最基本意思是指本来的、原有的、根本性的;“养”也有多种解释,与本研究相关的主要的意思是给成长以帮助。[2](P1204,P1458~1459)这样理解,我们可以把“素养”这两个字理解为那些对人的发展起本原性和辅助性作用的要素。素养的根本特征是本原性和辅助性。在素养的本原性和辅助性两个特征中,本原性是基本的,有了基本性的特征,辅助性的特征就可以自然地体现出来。因此,人们一般将素养理解为对人的发展有着本原性作用的要素。素养和素质是同一程度的概念,都指对人的发展有本原性作用;而素养与修养却是略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两者虽然都是人发展的要素,都对人的发展有作用,但素养是从本原性东西这个角度来说的,而修养是从经过“修”、也就是说经过锻炼得到东西这个角度来说的。
由上面对核心和素养的理解,我们可以说,学生发展素养指的是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本原性作用的要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在学生素养中处于中心地位,并对学生发展起着关键性的本原性作用的要素。
二、学生发展的素养体系
要弄清楚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素养体系,就是要回答哪些要素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本原性作用。对学生学习与发展起作用的要素有很多,但是起着本原性作用的要素一般来说有四种,一是生理心理,二是知识文化,三是思想道德,四是实践创新。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素养一般由这四种素养组成。生理心理中的生理是指生命活动及各器官的机能,心理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文化中的知识指人文及科技等方面的知识,文化指人内心的一种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思想道德中的思想指的是人的思想观念,道德指人的思想品德;实践创新中的实践指的是人的各种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创新指的是人在实践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这四种素养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所起的必不可少的本原性作用,既可从它们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来理解,也可从这四种素养促进人的发展的正向价值来说明。
从这四种素养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所起的基础性作用来说,人首先应是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之上,通过实践的创造性活动,获取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发展自身的体质与体能,学习积累知识文化,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从而使人的生理心理得到发展;生理心理既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又是人发展目的的最后表征。可见,在生理心理、知识文化、思想道德和实践创新这四种素养所形成的人的生存发展的“素养发展链”中:生理心理作为人发展的基本素养是显而易见的;知识文化是人作为人的一种必备的素养,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既要创造认识文化,同时也要不断地学习知识文化,因此,知识文化作为人发展的基本素养也是非常清楚的;思想道德也是人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因为人在生存发展的实践中,必须与人打交道以形成一定的关系,因而就会因对实践对象、实践中的组织及其与之打交道中的人的认识而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及道德规范;最后,人的生理心理、知识文化及思想道德的发展都离不开实践创新这个范畴,可以说,实践的创造性的活动是人生存发展的基本形式,因而实践创新作为人发展的基本素养也是不证自明的。
从这四种素养对人的生存发展所具有的正向功能来说,它们应该是健康的生理心理、丰富的知识文化、完善的思想道德和持续的实践创新。这四种素养所具有的这种正向的功能会更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也就是说,这四种素养的正向功能对人的生存发展具有更大的基础性作用。
三、学生学习和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
在上述生理心理、知识文化、思想道德和实践创新四种学生发展的素养中,知识文化素养处于核心地位,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以下从知识文化对学生发展的生理心理、思想道德和实践创新三种素养的养成和发展,对人的发展所起的特殊重要作用,以及知识文化本质的角度,来论述知识文化素养为什么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首先,从知识文化素养对其他三种素养的作用来看,应当承认,在生理心理、知识文化、思想道德和实践创新这四种素养的养成和发展中,它们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但知识文化这一素养对其他三种素养的养成与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从生理心理素养的养成和发展来看,学生的生理心理素养虽然与遗传有关,但其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却与学生对生理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对生理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程度直接决定着学生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程度。从思想道德素养的养成和发展来看,它虽然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的,但首先与人对思想与道德的认识有关。从实践创新素养的养成和发展来看,它虽然也离不开人的实践创新活动,但首先也与人们对实践创新活动的认识有关。人们对思想道德、实践创新活动的认识虽然与人的认识能力有关,但从知识对能力的作用来说,认识能力高低是由知识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的,知识文化对人的各种认识,包括对人的思想道德和实践创新活动的认识,起着决定作用。可见,知识文化确实对生理心理、思想道德和实践创新素养的养成和发展起着首要的作用。不仅如此,知识文化素养对其自身的发展也起着决定性作用。有知识文化的人可以更好地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文化;而且知识文化素养对其他三种素养所起的作用反过来又对知识文化素养自身的养成和发展发生作用,从而可以更进一步地丰富和提升人的知识文化素养。
其次,从知识文化素养对人的发展作用来看,知识文化素养对人的发展作用更为重要、更为特殊。从更为重要的作用来看,虽然生理心理、知识文化、思想道德和实践创新这四种素养对人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但由上分析可知,知识文化素养对其他三种素养的养成与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所以知识文化素养对人发展的作用比起其他三种素养来说应更为重要。从更为特殊的作用来看,生理心理只是作为人发展的载体和表征,思想道德只是作为人发展的价值向度,实践创新只是作为人发展的活动形式,而知识文化对人发展的作用与其他三种素养明显不同。这种不同的作用表现在,人可以通过知识与文化去认识人自身发展的条件,认识人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就是说,知识文化可以使人的发展更自觉,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身,认识和改造活动的对象和环境,达到人自身的发展与环境同步发展的目的。
最后,知识文化素养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四种素养乃至学生的成长发展中的这种关键性作用,还是由知识和文化的本质所决定的。因为知识文化的本质不仅为人“德”与“才”的发展,包括学生“德”与“才”的发展奠定了潜在的基础,而且还会提供强大的动力。让我们首先看知识的本质即知识是什么。知识是由知识的外在形式内容和内在实质内容组成的结合体。知识的本质就体现在知识的外在形式内容和内在实质内容中。知识的外在形式内容由知识所代表的符号、符号所要表达的意思和这一意思所具有的逻辑三部分组成。无论是单一的命题的知识还是由复合的命题所组成的知识,从其外在形式内容来看,都是由这三者所组成的。知识的外在形式内容给人以“知”即知识的价值,知识给人以知的价值是由知识的符号、意思和逻辑这三者所组成的外在的形式内容所决定的。这里让我们对一个命题的知识试做分析来说明知识的外在形式内容及其给人以知的价值。在“人是理性的能动发展的动物”这一命题所表达的知识中,“人”是一种符号,这一符号的意思是“理性的能动发展的动物”,这一意思的逻辑就体现在“理性的和能动的”上,就是说人是理性的,所以人才能能动;显然,“理性的能动的”逻辑是一种递进逻辑。通过这一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一命题所表述的知识,其外在的形式内容确实是由符号、符号所代表的意思以及这一意思所体现的逻辑组成。知识外在的形式内容给人的价值就是这样一种知的价值,即让人知道,在这一命题所代表的知识中,其符号是“人”,这一符号的意思是“理性的能动的动物”,这一意思的逻辑是递进逻辑这样一种知识。
知识的内在实质内容由人的智慧、情感、思想和人格所组成。我们所说的知识实质是人智慧的结晶、情感的交融、思想的体现和人格的外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无论何种知识,包括人所创造的原初性的知识,经过人对这些原创性知识加工而形成的各种媒体的知识,以及课堂上师生用口头和肢体语言进行探究而对一些原初性知识经过加工选择所形成的书本知识,其实质都是由这四种要素组成的,只是有时人们对这四种知识的实质要素没有意识、认识不够或挖掘不够而已。知识的实质内容给人的价值与知识的外在形式内容给人以知的价值不同,它所给人的价值不是知的价值,而是知识背后所蕴藏的智慧、情感、思想和人格价值,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人文价值。很清楚,之所以知识内在的实质内容能给人以人文的价值,是由知识的内在实质内容所包含的智慧、情感、思想和人格决定的。
通过以上对知识的外在形式内容给人以知即知识的价值,以及知识的内在实质内容给人的人文价值的分析,可以看出,知识既可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潜在的知的即“才”的基础,还可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人文的即“德”的基础,这正好适应了当前国家强调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人才的需要。然而,要把这种有利于学生“德”“才”发展的潜在基础变为现实的可能性,还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个育人的主渠道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书本知识要有深度地挖掘和展现。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授受、讨论和交流知识所蕴含的知的价值,同时还要授受、讨论和交流知识背后所蕴含的人文价值,这样才有可能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否则,课堂上只是单方面重视知识的符号、符号的意思以及这些意思的逻辑这些“知”的知识,而忽视知识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即“德”的价值,是难以实现全面提升学生“德”与“才”全面发展的。有人可能说“智慧”并不只是属于人文价值即“德”的价值,而且还有“智”的即知的价值,所以知识所蕴含的智慧这一人文价值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不仅仅是在“德”方面有,而且在“智”的方面也有。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这说明,我们强调挖掘和探讨知识的人文价值中的“智慧”,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更大了。
让我们再来分析文化的本质。对于“文化”这个范畴,不同的学科,甚至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但不管是哪种理解,都承认文化是人化的产物,不经过人化的自然的东西说不上是文化。既然文化是经过人化所产生的,那么,人在人化自己的对象而形成文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及其价值的追求,就是这种文化所蕴含的最重要的价值之所在。人化的文化对人的意义,不只是文化的外在表征物,更是人在创造文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及价值文化。所以,当我们把文化作为人的一种素养时,不是指文化本身的外在表象,而是指人在创造文化过程中所具有的内在的精神及价值追求。这种文化的精神及价值追求,不仅是创造文化外在物的动力,更是推动人自身发展的内在的强大动力。这样,当我们把文化理解为人的内在的一种精神及价值追求时,其对人自身的发展所产生的强大的动力作用,自然也是生理心理、思想道德以及实践创新这三种素养所不能企及和代替的。因为人内化了的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追求,是形成和推动整个文化(包括外在文化及人内在的文化)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当然要比单一的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思想道德的完善,或实践创新持续发展推动文化中部分文化的发展,即人的发展的力量,要强大得多。
四、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几点商榷
最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由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鉴定通过。应该说,这项成果认真研究了学生发展的素养,细化了学生素养,对在学校教育中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而为使“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一步完善,以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以下结合山东昌乐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昌外”)推进课堂与课程改革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几个方面的商榷意见。
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含义商榷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必备的能够使学生终身发展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
我们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是品格和能力的综合,因为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品格是人的人品在日常活动中所显现出的一种做人的格调;而能力则是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本领。素养是品格和能力的下位概念,有了某一种或某几种素养,学生才能形成一定的品格和能力。我们以为,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这三种核心素养中,文化基础的素养要比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这两种素养更为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是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所表面出来的两种能力和品格,它们与文化基础的素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学生才懂得为什么、怎样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所以我们认为,不宜将文化基础和自主发展以及社会参与放在一个逻辑层面上。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不应是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而应该是一个,即文化基础。
2.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容商榷
我们之所以认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不应是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三种素养而应该是一种,是因为前面说过,核心只能有一个,不可以有三个,有三个就不是核心了,而只能是主要或基本。所以我们只能说学生发展的基本或主要素养是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而不能说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
上面我们说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应是文化基础,然而,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更准确地说还不应是文化基础或文化素养,而应是知识文化素养。这种知识文化素养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知识。它包括知识内容如人文知识、科技知识、体艺知识等,这些知识的素养从知识本身来说又分为知识外在形式内容的“知”的素养,包括知识的符号、意思、逻辑素养,以及知识内在实质内容的人文价值的素养,包括知识所体现的智慧、情感、思想及人格方面的素养。另一部分是文化。这里的文化如前面所讲,是指文化所体现的一种精神和价值追求,由于文化是人化了的东西,所以这种精神和价值追求,实际是人在创立文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精神和价值追求。我们说知识文化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因为这种素养较之于其他三种素养,在影响学生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关于这一点,已在前面做了详细的论证,这里就不赘述了。
这里要顺便指出的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也不是学生的创新能力。现在有一种观点比较盛行,认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创新能力。上面说了能力和素养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能力是人的本领,创新能力就是一种创新本领,是在知识文化核心素养基础上和其他相应素养融合所形成的一种创新实践的本领。这种本领虽然对当今个人的发展、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不能认为创新能力有这些重要的作用,就可以把它等同于核心素养。
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商榷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由三个方面、六大要素和18个要点组成,如图1:
图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图
图1所显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有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由于对素养的理解有误,图1中把大量非素养即属于素养上位层次的能力、品格等当成了素养而罗列在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中。如,除开文化基础所包含的两大要素及其六大要点,以及社会参与要素中的实践创新及其所包括的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运用这些范畴可考虑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外,其余绝大部分都是属于学生素养之上的能力、品格等范畴。说文化基础、实践创新及它们所包括的子范畴可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考虑,是因为这两个方面的素养与我们所主张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知识文化素养和实践创新素养有些类似。
第二,如上面所说,由于对核心素养理解有误,把众多的所谓“素养”都当成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人们就不知道在这三个方面中哪一个方面是核心素养,在六大要素中哪一个要素是核心素养,在18个要点中哪一个要点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不清楚,学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无从做起。在当前中国学校教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时,一些学校就是通过明确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在课堂和课程改革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才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例如,昌外在推进学校课堂和课程改革、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牢牢抓住知识文化这个核心素养,通过在课堂和课程改革时深度开发课程中的学科知识所蕴含的符号、意思、逻辑等“知”的素养因素,开发学科知识中所蕴含的智慧、情感、思想、人格等“德”的素养因素,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学生,赢得了较高的声誉。[3]这为中国学校教育开创了一条通过提升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即知识文化素养,去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健康、思想道德完善、不断实践创新,进而培养学生德才兼备、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
第三,图1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问题,除了学校不知道哪一种是核心素养、无法操作以外,还有过于细微,当学校用课程体系去落实这些所谓的学生发展素养时,无法形成一个简单明了、逻辑清晰、易于操作的课程体系和实施框架。也就是说,在实践上,人们不清楚究竟用一个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去落实如此众多的所谓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去真正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的。
为落实图1庞大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要通过课程整合来落实。然而,如上所述,由于人们不知道这些所谓的核心素养中究竟何为核心,因此课程整合就失去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旨归或统领。昌外所做的改革,由于认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只有一种,即知识文化素养,其课程整合就围绕提升学生知识文化素养这一中心来进行,以达到既提升学生知识文化核心素养,又提升学生生理心理、思想道德和实践创新三种素养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昌外的课程整合就以围绕学科知识的深度整合为基础进行。这种整合是指将知识外在形式内容中“知”的价值,即知识的符号、意思、逻辑,与学科知识内在实质内容中的人文价值,即学科知识的智慧、情感、思想,整合起来。而这种整合,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又有利于学生四种素养的整体提升。以下让我们以昌外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例来说明。
昌外最近几年在推行课程整合中,以学科知识的深度整合为基础,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即知识文化素养为核心,同时兼顾其他三种素养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昌外的课程整合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学科内的整合,另一种是学科外的整合。[4](P70~75)所谓学科内的整合,是指学科目标、学科大纲、学科计划、学科教学方案的整合。昌外在推进某一学科上述这些方面的整合时,是将其放在这一学科知识的深度整合中来深入理解这一学科的目标、大纲、计划及教学方案的,也就是在学科知识所蕴含的“知”和“德”的价值基础上去统整学科的目标、大纲、计划和教学方案。教师在课堂上按照学科目标、大纲、计划和教学方案的要求进行教学时,把学科知识的“知”的价值和“德”的价值深度结合起来,为学生在才与德方面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这正是学生知识文化素养发展的体现。因为我们要发展学生的知识文化这一核心素养,就要开发该素养中的“知”和“德”的因素,从而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所谓学科外的整合,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跨学科的整合,一种是多学科的整合。跨学科整合是指一门学科知识里渗透了另一门学科的知识,比如物理中渗透化学的知识、语文中渗透历史的知识等。多学科的整合是指围绕一个主题,运用多学科知识去开展这一主题活动,使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文化、思想道德、实践创新这些素养全面得到提升。
这里以昌外多学科整合中的卓越素质课程为例加以说明。为提升昌外学生的知识文化核心素养,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其他素养,昌外开发了学生发展课程、教师发展课程和家长发展课程三种课程组成的卓越素质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是围绕提升学生的知识文化这一核心素养,并促进学生生理心理、思想道德及实践创新素养的提升这一主题而设计的。为此,三种课程都围绕学科知识来深度整合,其中学生发展课程主要围绕国家课程的学科知识进行深度整合,教师发展课程主要围绕教师的专业和教育教学能力的知识进行深度整合,家长发展课程主要围绕家庭教育和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知识进行深度整合。这样,昌外学生知识文化核心素养的提升和生理心理、思想道德及实践创新方面素养的提升,就有了包括促进学生发展的学科知识深度整合的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科知识深度整合的课程以及促进家长教育能力和参与学校管理能力提升的学科知识深度整合的课程在内的这样一种全方位的课程整合体系,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昌外学生发展的知识文化这一核心素养和其他三种素养。因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学科知识深度整合,有利于学生知识文化素养的提升,从而有助于学生其他三种素养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科知识深度整合,有利于教师知识文化素养的提升,从而有助于教师其他三种素养的提升,而教师的整体素养提升了,更有助于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促进家长发展的学科知识的深度整合,有利于家长知识文化素养的提升,从而也有助于家长其他三种素养的提升,而家长的整体素养高了,同样也有利于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
以上分析昌外的课程整合实践,告诉我们,要想以课程整合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其他素养,这种核心素养和其他素养不能太多,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建立一个清晰明了、易于操作的课程整合体系,从而真正达到全面提升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和其他素养的目的。
[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EB/OL].人民网——人民日报,2016-09-14,引用日期2017-03-15.http://liuxue.people.com.cn/n1/2016/0914/c1053-28714231.html.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 黄明.创行真实有效的素质教育——山东昌乐外国语学校强势崛起探析[N].中国教育报,2016-06-04.
[4] 吴功明.素质至上:山东昌乐外国语学校文化建设解码[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6.
AnExplorationofCoreCompetenceforStudents’Development——ADiscussionwithCoreCompetencesforChineseStudents’Development
LI Xe1,SUN Miantao2
(1.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4,China;2.Research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 China)
The competences for students’ development refer to the primitive elements affecting the student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These elements consist of body and mind, knowledge and culture, morality and practice innovation. The core competence for students’ development is the element in the central position and play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original role for student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This element is the above-mentioned knowledge and culture. In view of these understanding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contents and system of theCoreCompetencesforChineseStudents’Development.
competence, core competence, students’ development
G521
A
1004-8634(2017)06-0078-(07)
10.13852/J.CNKI.JSHNU.2017.06.010
2017-05-13
李 雪,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武汉大学,主要从事法语教学理论、学生学业发展与品牌管理研究。孙绵涛,湖北武汉人,博士,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与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行政与教育效能、教育组织行为研究。
(责任编辑:法 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