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谷刺配合隔姜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

2017-12-18吕雅妮

中国民间疗法 2017年12期
关键词:姜片合谷双侧

高 伟 吕雅妮

(山东省青岛市按摩康复医院,山东 青岛 266071)

合谷刺配合隔姜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

高 伟 吕雅妮

(山东省青岛市按摩康复医院,山东 青岛 266071)

合谷刺;隔姜灸;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由局部损伤或炎症所引起的、不伴有明显的其他体征或症状的单纯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以颜面表情肌群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本病又称为贝尔氏(Bells)麻痹。中医学称为面瘫,又称为僻、吊线风、口眼斜等。针灸治疗本病疗效确切。笔者运用合谷刺配合隔姜灸治疗3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54例患者均来源于青岛市按摩康复医院针灸门诊,其中治疗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22~65岁,平均42岁;病程1~45 d。对照组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龄19~60岁,平均40岁;病程2~50 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与《实用神经病学》[2]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①起病急骤,多有疲劳工作史或感受风寒史,部分患者起病前有同侧耳后、耳内、乳突区的轻度疼痛。②一侧面部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不能做皱额、蹙眉、闭目、鼓气、示齿等动作,闭目时瘫痪侧眼球转向内上方,露出角膜下的白色巩膜,即Bell现象。③鼓气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病灶侧瘫痪,食物常滞留于颊龈沟内,口水下淌,泪液外溢,亦可以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与听觉过敏。④排除中枢性面瘫以及中耳炎、乳突炎、颅后窝肿瘤等引起的面瘫。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发病3 d之内暂不予针刺治疗,仅予面部闪罐和翳风穴艾条温和灸15 min。3 d后行合谷刺法,但宜少针、轻刺激,并根据患者个人体质和病情逐渐增加穴位,加大刺激量,10 d后每日配合隔姜灸治疗。①合谷刺法:先将一根针斜刺(或沿皮刺)入皮下肌层,再从同一进针点分别向左右呈一定夹角各刺入一针(即一穴三针),其状如同鸡足一般。主穴共分为3组:阳白透刺攒竹、鱼腰、丝竹空;颧髎透刺地仓、大迎、颊车;地仓透刺迎香、颧髎、颊车。配穴为患侧下关、翳风、风池,健侧合谷穴和双侧足三里、太冲穴。②隔姜灸:取新鲜生姜,切两个直径3 cm、厚约0.2 cm的生姜片,姜片上用针或牙签扎数个小孔,用双手拇指、食指将艾绒捏成高2 cm、底径2 cm 大小的圆锥形艾炷放于姜片上。将姜片分别放置于额头的阳白穴和面颊的四白、颧髎穴位处,从顶端点燃,当温热到达姜片,患者感到温热时,在穴位附近移动姜片位置,以患者局部皮肤微红湿润不起泡为宜,每个姜片灸3~5壮。

对照组:取穴为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足三里、太冲、风池、翳风等,发病3 d内患者治疗方法同治疗组。3 d后采用常规针刺方法亦逐渐增加穴位和刺激量,不行合谷刺法,不配合隔姜灸。

两组合谷采用泻法,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30 min。

治疗结果

1.疗效评价标准:根据第5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会议上推荐的 House-Brackmann面神经评价标准(H-B分级)[3],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级。Ⅰ级:正常。面神经支配区域所有功能正常。Ⅱ级:轻度功能障碍,可见轻度的功能障碍或连带运动。静止时双侧对称,运动时前额运动功能良好,眼用很小的力量即可闭合,口角左右轻度不对称。Ⅲ级:中度功能障碍,双侧面部可见明显区别,但无严重的外形损害。静止时双侧对称,运动时前额轻到中度运动,眼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角有轻度的下垂。Ⅳ级:中重度功能障碍,有明显可见的面肌瘫痪,外形损伤。静止时双侧对称,运动时前额无运动,眼完全不能闭合,口角双侧完全不对称。Ⅴ级:重度损害,仅有轻微可见的运动,静止时双侧不对称,运动时前额无运动,眼完全不能闭合,口角轻度的运动。Ⅵ级:完全麻痹,面神经支配区域无运动。痊愈:H-B 分级Ⅰ级。显效:H-B分级Ⅱ级。有效:H-B分级Ⅲ级。无效:H-B分级Ⅳ~Ⅵ级。

2.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治疗前后比较应用配对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治疗次数比较:两组痊愈患者共41例,其中治疗组平均治疗次数为19次,对照组为28次,治疗组治疗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次数比较(例)

讨论

中医认为,面瘫因经络空虚,外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而合谷刺是五刺中的一种,《灵枢·官针》:“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可以治疗因寒湿客于肌中所致肌痹,由于脾主肌肉,所以这种刺法与脾相应。面瘫患者肌肉纵缓不收,正适合用合谷刺。合谷刺法取穴少,刺激面浅而广,以阳白、颧髎、地仓三穴为中心刺激点,连同所透之穴,涉及面部诸经,使面部诸经经气融会贯通,气血畅达。同时配合双侧足三里补益正气,取对侧合谷穴和双侧太冲穴,则因“面口合谷收”,肝经循行“环口唇”。诸穴合用,共奏濡养面部经脉、补益气血之效。

另据《本草纲目》:“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科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事实上艾灸不仅能“通十二经,理气血”,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之功,还有清热解热之能[4]。生姜辛温走窜,具有调和营卫、散寒解表、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风邪寒湿之证。隔姜灸则两者合用,借助姜汁、艾火的温通功能,可祛除面部风寒、风热之邪,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经络气机旺盛,气血来复,病邪外出,气血和畅,面部经筋得以濡养,疾病得愈。现代研究证实,艾绒燃烧时释放大量热能,可产生光热辐射,同时能够有效改善血液微循环[5-7],其热疗效应和艾叶化学成分等对经穴的刺激作用,能激活血管的自律运动,改善局部微循环,达到活血化瘀的作用。艾灸的作用机制更可能是温热效应、光的辐射效应、艾绒的药性、燃烧后的气味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沈雪勇等[8]发现,隔附子饼灸、隔姜灸和隔蒜灸3种传统间接灸与人体穴位归一化红外辐射光谱有高度一致性,其辐射峰均在7.5 μm附近;而几种替代物灸则与人体穴位的辐射光谱相差甚远,提示在传统间接灸的治疗效应中,间接灸和穴位的红外共振辐射起重要作用。

目前,临床认为面瘫的早期干预势在必行,且应以浅轻刺激为主,以免加重神经损伤。临床报道中隔姜灸因其热力温和持久、范围广且能徐缓渗透深入,直达病所,大多用来治疗顽固性面瘫。笔者在临床静止期配合运用隔姜灸治疗面瘫,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明显缩短了治疗时间,提高了治疗的有效率。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史玉泉,周孝达.实用神经病学[M].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36-237.

[3]Hous J W,Brackmann D E.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J]. Otolarngol Head Neck Surg,1985,92(2):146-147.

[4]宋亚光.试论艾灸法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运用[J].针灸临床杂志,1999,15(1):32-34.

[5]赵宁侠,郭瑞林,任秦有,等.艾灸健康人百会穴对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3,23(11):679-680.

[6]陈文,谭敏,梁立安,等.艾灸足三里、悬钟对缺血性中风脑血管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针灸,2006,26(3):161-165.

[7]张蕊,仇裕丰.不同灸位、刺激量施灸对小鼠耳郭微循环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9):46-47.

[8]沈雪勇,丁光宏,褚君浩,等.传统艾灸与替代物灸和人体穴位红外辐射光谱比较[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3,22(2):123-126.

2017-05-27)

猜你喜欢

姜片合谷双侧
单侧和双侧训练对下肢最大力量影响的Meta分析
我家秘方
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双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我家秘方
糟三样
微创与钻孔引流术在老年性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红姜片的加工方法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