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厚植“学本”理念 对接核心素养

2017-12-16苏岱昌华海红

江西教育C 2017年11期
关键词:学本助学导学

苏岱昌+华海红

摘 要: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不仅凸显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彰显着以“力”为宗的价值意义。本文通过导学、助学、促学等教学路径的探寻,不仅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了学生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以人为本 导学 助学 促学

作为一种设计和实施教学的指導方法,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早已在基础教育界达成共识。简单地说,它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状态、发展、规律等调整教学,并作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实践证明,“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发展素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从适合学生学习的角度切入,提供真正满足学生内心深处学习需求的内容,并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应做出相应的引导。

一、导学:让以“生”为本与素养培育同频

如果教学只是单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而来,在教师的主观臆断下来设计,那么这样的学习将流于形式,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应当在实施教学前准确地把握住学生的“脉络”,看看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了怎样的积累,他们对新问题的敏感度怎样,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来决定课堂教学中的重点放在哪里,应该对学生进行怎样的引导,才能“对症下药”。

而这样的“摸底”应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利用导学案牵引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生活经验”,看看他们“口袋里已经装了什么”;二是对学生的课前预学做了反馈之后,教师进行“二次加工”,找到最能激发学生广泛参与的研究话题,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集中“火力”来攻克重点难点。

例如在“24时计时法”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预学材料:夏铭记录周末一天的活动,我们来跟他一起分享快乐吧! 吃完早饭,夏铭打算和爸爸一起去车站接叔叔一家,临行前,他看了一下钟,现在的时刻是几点 。(配上八时的钟面,背景为艳阳高照)。午饭后,夏铭和小表弟一起下棋,玩篮球,过得相当快乐。他们从几点一直玩到几点。(配上两幅图片,时针分别指向一时和五时,背景为室外运动)。欢乐总是短暂的,吃完晚饭,表弟一家准备回去了,这个时刻是几点。(配上八时的钟面,背景为晚上灯火通明)你能结合时间来介绍下夏铭经过的快乐的一天吗?通过这样的练习,你有什么发现?或者产生什么疑问?从学生预学练习的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87.5%)学生没有注意到要在时刻前面加上“上午”“下午”等描述性词语,所以在最后的小结环节,他们的发现是夏铭和表弟一起玩了四个小时等等。也有部分学生(37.5%)发现了诸如这样的问题:一天中有两个8时,在出现两个8时的时候要用不同的说法将它们区分开来。由此,笔者在课堂伊始就展示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来尽情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表示:“看到图片我们都知道这个8时是上午的还是晚上的,但是离开了图片就容易让人误解了。”在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面前,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从多个角度来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深刻许多。

教学在这样的问题下展开,学生第一时间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并努力去探寻问题的解决之道,学习自然是直达主题的,是深入的。这样的教学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生活事件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发现在经常可见的情境中还隐含着这样的“矛盾”,由此,学生产生想方设法解决这样问题的欲望,开始联系自己的所学尝试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有效的。

二、助学:让以“史”为镜与素养培育共振

数学学习不是无根之源,应该建立在学生认知基础之上,这样学生才能在原有基础上做最大限度的跨越。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过往的学习经历和学习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归纳等方法来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样以“史”为镜会帮助学生找到思维的捷径,最大限度地将新知识融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使之更加完善。

例如“分数的意义”教学,不能将这样的知识孤立出来,让学生脱离实际来感知和抽象。所以,笔者在教学中这样来安排:出示课题中的“分数”二字,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描述自己认识中的分数是什么样的;结合教室中的环境,自己创造出一个同样的分数(二分之一),与小组学生交流;全班交流,将一些典型的分数记录下来,整理并观察,说说这些分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一个物体、一个整体、一个计量单位归纳为单位“1”。因为这样的教学流程建立在学生已经理解了单个物体和一个整体的基础之上,所以实施起来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学生在创造分数的时候利用了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元素,有的提出可以将桌面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占据一份,表示出二分之一;有的提出可以将小组成员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三个人就是整个小组的二分之一;还有的学生提出再过5分钟这节课就要过去20分钟了,这样可以找到整节课时间的二分之一。面对这样各式各样的“材料”,学生发现无论是一个物体还是多个物体,无论是实际上的物体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都可以用平均分的方式将“它”平分成若干份,表示出其中的一部分就用分数。在这样的学习中,以往的知识经验被“联接”起来,学生由相同和不同中体验到分数的真谛,自然地勾勒出单位“1”这个抽象概念的轮廓,并把握住了分数中“平均分”的含义,体会到分数的内涵。

三、促学:让以“力”为宗与素养培育齐步

当然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只是教学目标的一部分,最终数学学习的目标还要落实到学力发展的宗旨上,这样的“授之以渔”能带给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让他们的数学学习具有自觉性、敏感性、可持续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还要考虑给学生留足发展的空间和展示的舞台,激励他们自己来建构和发展,这样开放的教学流程给学生带来的“收获”会更加多元,更加深刻。

在“圆的周长”教学中,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演示,让学生知道并接受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是相当简单的,但是在这样的学习,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沦为“解题的工具”,显然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所以,笔者在教学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性,课前让他们讨论圆的周长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再自己想办法制定一个研究计划。课上学生先在组内统一意见,然后再展开相关探索活动,他们或利用现成的圆来测量其直径和周长,或利用圆规自己制作出“理想的圆”来做研究,在得出相应的数据后学生展开了组内交流,最终将研究成果定格在“圆周率”上。交流汇报时我就感受到学生巨大的喜悦,感叹于他们见招拆招的能力,比如在测量圆的直径的问题上,很多学生发现用来研究的圆(硬币和塑料学具等)没有标出圆心,所以难以画出圆的直径来测量,所以他们就想到将圆夹在一组平行线间来测量平行线的距离的方法。而后的交流活动中学生也尝试着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去比较自己方法与别人的异同,体验不同方法的便捷程度,这样丰富的经验和经历都给参与的学生巨大的冲击,让学生除了掌握自己小组的方法之外,还在与其他小组学生的交流中受到启发。

总之,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是能突出学生的发展的,教师在实施这样教学的时候要适当关注学生学习中的细节,让学生的学习自然、生动、源远流长。只有教师淡化自己的角色,主动变“演员”为“导演”,学生才能走上舞台去历练,才能在不断的探索中获得真知,成为学习的主人。◆(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虹桥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本助学导学
教育寻真
渗透“学本”思想 构建有效课堂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整体·联系·学本
浅谈“学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观B
关爱·帮扶·助学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