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前测 优化教学

2017-12-16蔡水华丁群俐

江西教育B 2017年11期
关键词:学情小数重难点

蔡水华+丁群俐

导读:

为了教学设计有依据、教学过程有目的,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之前,应当走到学生中去,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发展需要,即进行学情前测。有效的学情前测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真实学情,有利于调整优化教学策略,有利于突破学习重难点,从而切实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学情前测,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整体把握教材,通过多种方法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技能、生活经验、习惯爱好等进行检测,为帮助教师科学、合理地设计、组织教学提供现实依据。通过学情前测的有效开展,方便教师找出学生的共性特点,准确把握学习起点,精确定位教学重难点,正确选择适切的教学策略,规划出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流程,切实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有效前测有利于把握真实学情

通过教学前测可以真实地了解学情现状,面对不同学生认知起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设计合理的课堂前测内容,选择有效的前测方法,进行课堂前测活动,从而使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做好必要的准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面积”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概念,在学习生活中也经常碰到与之相关的问题。那么,学生在学习面积之前对它有何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又在哪里呢?针对这些问题,在学习“面积”知识之前,教师对学生开展了有平面与曲面的认知度、一维与二维的区别联系、对面积的印象等方面内容的学情前测。

题1:桌面和球面有什么不一样?像桌面一样的面,你还在哪里看到过?

題2: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吗?

题3:下面哪个图形大,大多少?

题4:用两条一样长的绳子分别围出不同的图形,它们一样大吗?

题5:你听说过“面积”这个词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

通过有效前测并根据实测数据分析,可以准确把握学生真实的学情状况,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一是利用已有经验,发展空间观念。丰富的实物原型是学生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让学生在“教室中”“家里”等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有关“面积”的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发展空间观念。二是强化动手操作,丰富感知表象。教学中让学生找物体的表面,摸一摸,感受表面的大小。量一量,用小面积度量大面积,积累测量活动经验,用语言描述测量结果。通过动手操作,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三是加强直观教学,丰富直接经验。从比较书的封面大小和比较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入手,由直接比较(观察、重叠)到间接比较,在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面积的概念。四是辨析一维、二维,区分周长、面积。教学中可以在方格纸中设计周长相等、面积不等的图形以及周长不等、面积相等的图形让学生辨析,让学生正确区分周长、面积这两个易混淆的概念。

二、有效前测有利于优化教学策略

学情前测对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深远的意义。教师应有效利用学情前测,在充分了解学生真实学情的基础上,思考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优化教学策略与教学环节设计,做好教学预设,为处理生成性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发现共性问题,调整教学重心。学情前测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前测所获取的信息,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与重点,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查漏补缺。在教学“认识小数”之前,教师对三年级学生进行了前测,统计结果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小数读写、分数转化成小数这两个内容的正确率偏低,说明学生对这两个内容的学习是存在一定困难的。而比较小数大小、简单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问题这三个方面的正确率相对较高,说明学生由于受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已经掌握了这三个方面知识的大部分内容。根据前测结果,针对学生出现的共性特点,教师应调整教学重心,不能在每一个教学内容上平均用力,而要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切实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2.突显认知差异,落实分层教学。学情前测可以较好地反映出学生原有的能力水平和认识基础,并能发现他们在知识技能、情感认识等方面的差异,从而针对差异设计教学,分层落实,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切实提升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之前,教师对五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前测,情况统计如下:

可见,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并通过画图、文字表述、通分、化小数等多样化的方法,求得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学生的认知以及原有能力水平的差异是明显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突出“相同单位才能直接相加减”实质算理和转化思想的同时,也应关注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提问、作业布置、作业批改和指导的教学设计要分层,对学困生更要加强个别辅导。

3.关注知识联系,拓延教学内容。郑毓信先生说:“基础知识,不应求全,而应求联。”“联”意味着学习内容需要追求系统和延伸。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各个学习内容间的联系,利用学情前测可以准确地发现学生知识间的断层,从而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易接受。

如教学“小数乘小数”一课时,教师设计了4个前测习题:5.08×14,1.5×1.5,2.08×9.4,0.76×8.75。通过对学生进行前测,发现这4个习题的错误率很高,积的小数点出错比率为91.5%。在对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小数点可以直接平移下来”是错误的根源。诚然,在“小数乘整数”的练习中,竖式计算的小数点表面上的确只要“平移”即可。正是这“移”与“点”之间的一字之差,就说明学生对算理是不了解的,只是机械地模仿。知道了症结所在,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引导估算,判断答案;尝试计算,明确算理;以新推旧,比较联系”等教学板块,让学生经历估算、探索、交流、对比活动,讲清算理,利用课件做动态小数点,引起学生对给积点上小数点的关注,最后通过比较小数乘小数、小数乘整数两者的算法,让学生明确小数乘法中的一般规律,弥补新旧知识间的裂痕,由此实现了对小数乘法计算的系统认识。利用学情前测,教师可以准确把握教学中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的知识区,整合、延伸有效的教学内容,利用“知”与“未知”间的差异资源,动态生成,让课堂扎实有效。

三、有效前测有利于突破学习难点

突破学习重难点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也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通过设计并组织相应的前测练习,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习重难点,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有利于教学重点的落实以及学习难点的突破。

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进行摸底调查:

题1:把13颗棒棒糖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到( )颗,还剩( )颗,列式为( )。

题2:有27个小蛋糕,5个装一盒,能装( )盒,还剩( )个。

题3:计算35÷7=( ),要使用的乘法口诀是( ),答案是( )。

利用上述几个前测题,采用测试加访谈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了前测活动,在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出:一是学生已掌握了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二是学生对生活中的分物现象及生活中的“余数”有一定的认识,但对数学上“余数”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余数和除法间的关系也不太清楚;三是学生对除法的意义有一定的认识,会根据题意写除法算式,但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及书写仍存困难。结合前测结果的分析,教师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经历生活经验和数学问题的联系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余数与除法的关系,加强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这样就可以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

(作者单位:浙江省常山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jxjyzyy@163.com

猜你喜欢

学情小数重难点
小数加减“四不忘”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化学平衡重难点知识突破
Units 13—14重难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