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故事文体的另一种突围
2017-12-16鲁林红
鲁林红
复述是故事文体教学中关键性的目标依据。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老师仅仅是将复述作为一种了解故事的手段,缺乏从掌握言说方法,提升表达能力的角度来构建的意识。那么,如何在教学故事性文体时,将复述进行精细化建构,让学生在说故事的过程中,习得方法,收获经验呢?陈晓华老师在全国小语名师工作室联盟首届教学观摩大赛上展示的《女娲补天》,以“听说”为创生,对故事文体的教学进行了另一种突围。
“听说”,侧重的是让学生带着要求有意识地去聆听故事,这个要求可以是关注全局框架,也可以聚焦细枝末节,学生将文本完整听完后,对整体或细节进行及时的回忆和反馈,再将所听内容通过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指向的是言说能力的锤炼。因此,在教学故事性文体时,贯穿“听说”策略,既可以整体把握故事内容,又能通过细节的聚焦感悟用词的精妙,最关键的是促使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通过故事的参照,在反复修正中优化言说品质,提升言说能力。
☆ 听情节,厘清整体布局
结构框架的厘清,是学生把握故事整体印象的关键。故事文体的教学,首先在于让学生对故事有全息性的感知。因此,“听说”的第一个板块,在于全局的梳理。
师:神话故事在以前是人们通过一代又一代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还原神话故事的传承过程,用讲故事的方式学习一个新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师讲故事,让学生记住主要情节)
师:故事讲完了,主要情节记住了吗?(后续环节如下)
一、出示四张女娲补天的主要图片,引导学生按内容排序。
二、按图片顺序逐次分解图片,让学生归纳出讲的是什么,并用四个字概括,分别是:天崩地裂、求雨造船、找五彩石和炼石补天。
三、让学生结合图片和关键词,将主要情节讲出来,并注意情节与情节之间的过渡。
想要达成完整、准确地梳理主要情节,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个环节,老师首先通过声情并茂地讲故事,让学生在亲切而鲜活的故事情境中触摸神话精妙、捕捉故事过程。接着呈现的立体图片,巧妙地为学生的聆听进行参照修正,将故事思路在图片的调整下得以科学梳理,为后续厘清四个关键词指明思考路径。由“图”到“词”,再结合“图”“词”的辅助,学生就能顺理成章地将故事的主要情节讲述出来。
由“听”故事到“说”情节,这中间并不是线性操作,而是在学情的牵引下,借助图片、关键词等媒介,迂回地将故事进行串联,有效地达成板块目标,这不但传授了一种可仿效、可达成的操作策略,更促进了指向言说能力的提升。
☆ 听细节,调试故事温度
师:下面我们请出一个讲故事的高手,给大家再讲一遍《女娲补天》这个故事。这次你们要一边听一边在脑子里画画了,哪一个画面让你印象最深?
(播放《女娲补天》朗读录音)
生:让我印象最深的画面是女娲把用五彩石化成很稠的液体装在盆里,对准大窟窿往上一泼,金光四射的场景。
师:这个五彩石是怎样化为液体的?
生:是她在地上挖了一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
師:炼了几天?
生:五天五夜。
师:所以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你们看,女娲就是这样补天的。
(师一边引导学生交流印象最深的画面,一边板书关键词,如下)
天崩地裂: 大窟窿 深沟 熊熊大火 洪水
求雨造船: 难 过 立刻
找五彩石: 喷 火 几天几夜 清泉
炼石补天: 圆 坑 五天五夜 泼
师:刚才我们所说的这些就是印象深刻的画面。如果我们把这些画面加到你讲的故事当中,那么,你的故事一定会变得更有意思,更吸引人。接下来,请四人一组合作讲这个故事。
(一人负责一张图,四人串联合作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一个好的故事是有温度的,而让人触摸到故事温度的,就在于其间那些“细枝末节”的雕琢和渲染。对整体框架的梳理指向的是故事的完整性,而只关注故事的结构框架,则将原本鲜活、跌宕的故事变得单调乏味。因此,故事的讲述需要迈入另一个层次,即从关注情节,转换到关注细节。
在这个板块,学生实现了第二次“听说”的训练。在播放朗读录音前,老师提出聆听要求——在脑子里画画,捕捉印象最深的画面。而将印象最深的画面进行捕捉、定格,则是提炼精妙细节的关键所在。陈老师跟随学生的思维路径,巧妙地追问、修正,将学生模糊化的言语表达具体化、精细化,并根据交流中提炼出来的有关四个画面的“细节词”板书在黑板上,形成一个思维圈。正是在这些“细节词”的调试中,学生才能将由“听”输入的画面,自然、生动地通过“说”对象化于他人,借此达成言说经验的积累。
☆ 听“腔调”,还原历史语境
在最早的时期,神话故事是人们一代又一代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的,在流传的过程中,因地域、风俗和语言等差异,不同地区所流传的神话故事往往带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基于此,“听说”的实践在从情节到细节后,又呈现了一次时空的超越,即还原故事的原始场景,用方言的形式真实感受“口耳相传”这一独特的传承特点。
在这节课中,陈老师创设了两次用方言表达的情境:
第一次:用方言互动。
1.用方言说“故事”这个词;
2.用方言说:我最喜欢的故事是……
3.出示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的故事图片,让学生用方言说这是什么故事。
第二次:用方言讲故事。
播放义乌方言版《女娲补天》(学生是义乌市绣湖小学的),让学生聆听后,从《女娲补天》第一自然段中,用自己的方言说其中的一句,请大家猜内容。
在课堂上说方言,对于在课堂上习惯用普通话表达交流的孩子来说,并不是很容易的事,因为在特殊的语言情境下,言语系统并不是完全开放的。因此,第一次的方言互动,正是有意识地打开学生的话语系统,在最自然的层面上,通过对话的形式让学生尝试用方言交流,为后续的用方言讲故事激活言说经验。
用方言说故事,看上去剑走偏锋,实则巧妙地还原了最原始的故事传承方式。陈老师播放的义乌方言版《女娲补天》,契合了义乌学生的地域文化,在这种语言情境的渲染下,学生通过用方言讲故事,亲历验证历史场景,在亲切的“腔调”中感受神话的原始魅力。
“听说”策略,“听”的是故事,侧重的是学生的注意力、辨别力、感悟力。而“说”指向的是言语的转化、修正和提升。由“听”到“说”,学生即时性地经历了输入到输出的实践过程。“听说”,为故事文体的教学“开发”了另一种思维路径。
(作者单位:安徽省望江县泊湖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 5451261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