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时代高校学报发展的应对策略思考
2017-12-16韩璐
韩璐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广泛覆盖以及后来智能手机的普及,具有新型表现形式的新兴媒体吸引了大量受众的注意力,媒体融合的目的是在顺应当前媒体发展趋势的前提下,解决传统媒体行业制度存在的问题,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共同发展,进而打造媒体发展的新局面。在新形势下,高校学报只有在发展中占据主动,寻求特色发展,內涵发展之路,才能走在时代的前沿。本文结合当前高校学报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尝试提出高校学报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的应对策略。主要从坚持质量第一,专注提升学报内容价值;建立包括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移动客户端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完善的融媒体平台;提高数字化水平,改变以往基于传统媒体的思维模式;树立大数据意识,从大数据中进一步挖掘和利用信息;培养符合媒体融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编辑人才等几方面阐述。以期望能够为高校学报未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在提高高校学报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上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校学报;內容质量;媒体融合;大数据;数字化;编辑素养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9-0001-07
媒体融合是指将各种不同的媒介形式融合成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这种融合是多维度的,包括媒介形态、媒介功能、传播方式、媒体所有权、组织机构等等各个要素的结合、融合。具体地说,就是将纸媒、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形式与互联网、手机、智能终端等新媒体传播形式进行结合,实现信息的集中共享和融合共通,形成一种新的形态,传播给受众。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拉开了媒体格局新一轮的改革。因此,2014年被称为“媒体融合元年”。“媒体融合”也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指导意见》是基于此前新媒体形式对传统媒体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打破了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领域形成的垄断的媒体传播形势提出来的。随着互联网的广泛覆盖以及后来智能手机的普及,具有新型表现形式的新兴媒体转移了大量受众的注意力,占据了曾经是传统媒体占领的市场,媒体融合的目的就是在顺应当前媒体发展趋势的前提下,解决传统媒体行业制度落后、思想僵化等问题,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共同发展,进而打造媒体发展的新局面。
2009年、2010年微博、微信分别被推出,伴随着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移动智能设备的广泛普及,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形式迅速成为了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一部分高校学报开始利用新媒体形式进行宣传。高校学报针对专业人群,覆盖范围小,影响力弱,新媒體的广泛运用对提高高校学报的影响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高校学报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多学报的官方网站还停留在介绍期刊基本信息、运行投审稿系统的初级阶段,且基本处于免费浏览和无收入的运营状态。微博、微信号的功能相对简单,主要侧重于信息发布,服务读者的功能较弱,仅有一些学报在网站上开通了投稿系统,有更少一部分学报的微信公众号接人了稿件管理系统,可以进行审稿进度查询。内容上也大多与传统媒体重复,缺少交互性,并没有体现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更谈不上媒体融合。大多高校学报都是刚刚健全了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各种媒体传播的形式,但内容往往还是相对独立,没有形成融合之势,可以说大部分高校学报的媒体融合还处于相当初步的阶段。
2016年11月22日至23日,“2016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期刊协会、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论坛以“转型、融合、发展——学术期刊服务创新”为主题,多位期刊界知名人士分别围绕“转型与融合发展战略”“新型数字出版模式与出版平台”“刊网融合下的供需融合”等议题做了主题演讲,足可见“融合”已成为当前学术期刊的发展关键词。
在当前背景下,如何抓住媒体融合的时代机遇,是高校学报未来发展决策过程中的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只有顺应时代趋势,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实现高校学报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坚持质量第一,建立完善的融媒体平台,提高数字化水平,树立大数据意识以及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等几方面,提出高校学报如何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提升学报竞争力和影响力。
一、坚持质量第一
技术永远不能代替内容,无论什么时代,高校学报作为内容提供者,对内容质量的把握都应该被放在第一位。当前高校学报肩负着宣传科研成果,提高内容质量,提升学术影响力、传播范围以及公信力和关注度的发展任务。这就对学报的内容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校学报在内容上要体现当前社会的科研、管理、生产的新情况、新进展,能反映国内学术前沿,代表国内学术水平,对行业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为此,高校学报应根据自己的办刊宗旨及受众需求来确定所刊发的内容,选择刊发具有时效性的文章,跟紧时代进步。在审稿和编辑加工过程中注重效率,缩短文章的出版时滞。高校学报多为综合性期刊,在内容的学科领域集中度和连续性虽然不及专业期刊,但可以通过了解社会和读者的需求,开设特色栏目,打造优势栏目,来实现学报品牌竞争力的提升。有条件者还可以邀请一些高水平的专家学者,组织专题研讨或论坛,扩大作者群体,争取优质稿源。在选题的创设、稿件的组织、文章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彰显学报的创新性、专业性和个性特色,增强学报的品牌效应。还可以通过建立学术共同体、期刊联盟等,提升学报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以促进学术期刊的长足进步。此外,建立完善的审稿制度、编委会制度等质量保障机制,也是提高高校学报内容质量的基本手段。
总之,高校学报应认清并巩固自身的核心价值所在,坚持选用优质稿件。高校学报的出版活动始终是人的精神创造活动,编辑只有对文字内容资源进行整合和管理,坚守编辑角色,专注于内容质量和价值提升,才能为高校学报的发展之路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才能使媒体融合得到科学利用和持久发展。endprint
二、建立完善的融媒体平台
光明日报最早提出了“融媒体”的概念并为此成立了“融媒体中心”。融媒体不是单纯“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的叠加组合,而是重在融合,是立体化的、动态的信息平台。对于高校学报来说,组成融媒体平台的具体形式可以包括官方网站、微信、微博、数据服务平台主页、移动客户端以及纸刊等等多种载体。融媒体平台以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的立体式动态信息发布形式给读者提供了更宽广的选择空间,更能满足读者对信息获取的需求,拉近高校学报和读者的距离。
(一)官方网站
官方网站是宣传、展示期刊的重要窗口。高校学报的官方网站一般建立时间较早,形式和内容上都带有传统媒体的特质,且大多都是基于主办单位的官方网站建立的,可以说相比其他新媒体形式,更具有权威色彩,应该受到编辑部的重视。此外,建设和维护好学报官网,不仅对学报宣传起到促进作用,也是打击假冒网站的有力手段。有些高校学报的官方网站内容单一,更新频率很低,甚至有个别学报网站长期处于无人维护的状态,即使有读者浏览网页,也很难能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相反,一些假冒网站页面设计精致,内容全面,更新及时,足以以假乱真,令不少读者难以辨别。尤其是对官方网站疏于管理维护的学报来说,更给了假冒网站可乘之机。现阶段仍然存在大量的假冒学报网站,这些假冒网站对高校学报的危害很大,轻者降低了学报在读者心中的威信,重者导致读者或作者上当受骗,造成损失。扩大学报官网的影响,能够有效打击假冒网站,维护学报自身和作者的权益。
因此,高校学报的官方网站不应该仅仅用来发布学报基本情况、每期目录等简单化的信息,应该利用好这一平台,丰富官方网站的功能,增强网站的互动性,扩大期刊的影响范围,吸引更多读者和作者,进而提高学报竞争力,还可以官方网站为平台进行论文征集和评选等活动,以此来使学报官网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二)微信公众平台
根据腾讯公司公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综合业绩,截止2017年3月31日,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用户为9.38亿,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3%。拥有如此庞大的用户数量和迅猛的增长速度,可以说微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信息获取途径之一。因此,微信对高校学报宣传工作的影响力不容小觑,高校学报应该重视微信公众号的建设和运营。
然而,由于人员、资金短缺等种种因素,高校学报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投入力度并不大。依据黄锋等人对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平台现状的调查研究(2016),在被调查的84家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号中,总推送20条以上的仅有19家,单周推送1条以上的仅有14家,点击量100以上的仅有12家,其余大多数学报都是完成账号注册、认证工作后,疏于管理和维护。
要改变这种微信公众号长期被忽视的现状,就要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的各种功能,例如与读者互动、线上办公等,不仅能够提升高校学报的影响力,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扩大作者群,同时也能给编辑工作带来方便。具体地说,可以利用群发功能推送重点文章,学术动态,教育信息等,使读者了解学报内容,关注相关学科和教育行业的新进展。也可以发布学术性相对较弱,不适于在学报上发表,但也具有较高价值的随笔、评论性文章,尤其是著名学者的随笔或评论,通过作者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提升学报在学术界的关注度。通过举办专题、专栏的征文,吸引作者,提高其投稿积极性。或发布一些论文写作、期刊投稿的指南性文章,能够促进读者向作者的转化,培养潜在作者群。还可以进行读者调查,小到微信公众号的日常管理,大到当前人们关注的学术热点,为提高微信公众号的营销效果或是专题、专栏策划提供参考依据,有条件者可以组织网上学术沙龙或延伸到线下活动。利用微信的支付功能还可以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例如文献订阅、文献校阅和评价、查询全文、按需印刷、收取印刷费用等等。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微信公众平台关注人数多,内容点击量也很高。在其近期发布的消息中,有关于主办高校动态的,如“同济大学7项科研成果获頒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四”,有关于论文写作的,如“在论文中如何交代你的‘研究方法?”,“如何做文献综述:克雷斯威尔五步文献综述法”,有关于科研工作的,如“基金委发文总结2016年度基金项目申报工作:共受理2309家单位的182334份申请”,有关注科技前沿的,如“黑科技让你告别眼镜,永久性恢复视力?”,也有日常热门话题,例如关于读书的“经典共读——《人类简史》”,“豆辦评分TOP500书单整理”,关于互联网的“号外,谷歌翻译重返中国”等。这样不同类型的内容兼顾了微信用户学者和网友的双重身份,有效地吸引了读者,经验值得借鉴。
《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微信平台的内容多样化不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的微信公众平台除了发布每期目录外,主要是对重点论文进行全文发布,尤其是特稿和笔谈。此外,对以往发表的论文进行专题化重组,以精彩回顾的形式进行二次发布,如“教育公平”研究系列,其中包含了2016年到2017年期间发表的9篇论文,阅读量是一般单篇文章的2倍,而另一专题“核心素养”研究系列在一个多月的时间中阅读量就达到了5000多,受到了相当高的关注。
以上两家高校学报,无论哪种内容安排,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微信是媒体平台中普及性最高的一种形式,高校学报应该利用这一优势,结合自身办刊特点,寻求适合自身的提升关注度的有效途径,进一步丰富微信公众号的功能,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数据平台主页
目前较大的数据服务平台都有期刊介绍页面,例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利用这些平台中的期刊主页不仅可以向读者介绍期刊的基本信息,还可以发布期刊动态或通知公告。虽然这些平台中的主页大都缺少交互功能,即使有一些设有读者留言功能实际使用者也很少,主要还是以信息发布为主,但也能够起到为读者提供多元化选择,丰富读者的信息获取渠道的作用。并且像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这样知名度比较高的数据平台,集合了数千家期刊信息,读者同时面向若干条信息,而学报官网,微信公众号的信息定向都是一对一的,显然读者在这些平台上投入的关注成本更低,获取信息的效率更高,加之平台本身已对各学报的身份验证真伪,省去了甄别过程,因此在投稿选刊时更可能先到这些平台上了解学报的相关信息。因此,数据服务平台上的学报主页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endprint
(四)移动端
移动端是高效学报未来发展不可忽视的一种媒体形式。同微信类似,虽然移动端早就为人们所熟悉,生活中也会用到各种各样的移动客户端,但对于高校学报,乃至学术期刊来说,移动客户端的发展才刚刚起步。移动客户端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高校学报自主开发或者是同类型的几家学报组成的学术共同体共用一个客户端,另一种是大型出版集团或者数据服务商开发的移动客户端,例如中国知网的移动客户端“全球学术快报”。前者更针对特定用户群体,而后者这样的移动平台,对于中小规模的高校学报来说,不仅解决了人力上和技术上的问题,同时更提供了巨大的读者资源和作者资源。例如超星集团的产品“超星学习通”,在提供海量图书、期刊全文阅读的基础上,有专题、课程、讲座等多种形式的资源,群组、视频直播等多种读者功能以及办公功能,用户众多。与数据平台主页类似,这些移动端本身拥有大量的用户资源,可以大大缩短积累用户群体的过程,利用好“超星学习通”这样的移动端应用,能够为提升学报自身影响力创造有利条件。
(五)纸刊
纸刊是媒体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虽然现阶段人们有多种途径可以获取高校学报的电子资源,但也有不少纸刊被各高校图书馆和阅览室收录。并且在当前形势下,学术期刊的纸本还承载着“出版”和“公开发表”的仪式性意义,短时间内很难取消纸本形态,纸刊仍有一定的传播力。
学术期刊的封面和封底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但利用“封二、封三”可以宣传主办高校的工作成果,预告学术活动,发布公告、启事等,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信息传递作用。数字化后的期刊内容多以单篇文章,甚至是碎片化、段落化的形式呈现,虽然也有封二、封三的内容,但读者往往不会去主动获取,使这些内容常常被忽略。纸刊因为期刊内容的整体性,对于纸刊的读者来说,可能更先关注封二、封三的内容,反而使之具有了优势。此外,高校学报也是展示高校的一个窗口,是高校文化的代表,在合适的场合将纸刊用于赠阅或陈列,能够起到高校之间或高校与科研团体之间等的文化传播与沟通交流的作用。
媒体融合发展,融合的不仅仅是形式和平台,也是产品的融合,内容的融合。在信息内容上除了提供期刊出版内容的浏览和下载以外,还应该选择合适的行业新闻、科研热点、会议信息、学术动态,甚至包括时事新闻等全方位信息,以吸引更多行业相关读者的关注,进而提升学报的影响力。以《中国社会科学》为例,作为我国最高水平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其数字网站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观点发布平台、全球学术资讯的权威集散地、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为发展定位,以“全球最大学术门户网站”为目标,形成以《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的数字网站,“学术要闻”移动客户端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网的微信平台为代表的数字化刊群,容易形成一条龙价值链,发挥出品牌集聚效应。
三、提高数字化水平
高校学报的数字化能够有效提高学报内容的互联网传播效果,克服传统意义上学报的综合性劣势。相比专业期刊在学科领域上的集中性和专业性,高校学报大多数是综合性期刊,长久以来,高校学报都很难打造整体品牌,大多数学报都只是依托主办高校的优势学科,通过办刊特色契合办学特色,打造品牌栏目,提升自身的学术影响力。数字化期刊弱化了刊名、刊期、栏目等文章组织形式,突出的是单篇文章的内容,打破了综合性与专业性的矛盾,使高校学报在内容传播上能够获得与专业期刊相当的机会。但是,当前高校学报的数字化形式还比较单一,几乎都是出版文本的数字化,缺乏对内容的二次加工,没有数字化自身的特点,数字化水平还比较低。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提高高校学报数字化水平,可以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融媒体平台,发布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创作出数字化的、多媒体的学术文献。例如,对威望较高的约稿作者,除了发布约稿文章以外,还可以增加作者访谈报告或视频,有条件的还可以在约稿之前在融媒体平台上征集采访问题,真正拉近读者和专家的距离,增强潜在作者的投稿意愿,进而扩大作者群,带来稿件数量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报整体质量的提升。除了可以在学报自己的微信平台上发布多种形式的资源外,也可以利用中国知网、超星集团等这些知识数据服务平台提供的工具进行发布。如中国知网推出的增强出版服务方案。不同于传统的出版形式,增强出版将学术论文中未正式出版的表格、图片等多种数据文件纳入出版的内容中,也是高校学报可以选择的提升自身数字化水平的途径之一。
数字化除了信息素材的多样化之外,如何使编辑工作流程跳出传统的以纸质出版模式为基础的过程也是现阶段期刊数字化的一种趋势。当前的高校学报从办刊定位、选题策划到组稿、编辑、发行等各个关键环节,占据统治地位的仍然是纸质出版的思维和操作模式。知网的优先出版便是一种数字化的尝试,是指期刊编辑部将已经录用的单篇或整期定稿,在纸质印刷之前,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数字化的方式提前数字出版。高校学报应该利用好优先数字出版平台,用数字化手段从根本上解决纸质出版存在的实质性困难和问题,进而完成数字化转型的过渡。超星集团的超星学习通中的智能化采编系统也是对传统学报采编过程的创新改革尝试,在学习通客户端中为学报提供编辑部账号,在登录后,可以进行线上收稿、审稿工作。不同于以往的采编系统,平台上有多家编辑部共存,投稿作者可以选填若干家期刊作为投稿志愿,等待编辑部认领。在安排外审环节中也可以将待审的文章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情况、审稿截止时间等,推送给多位审稿专家,由审稿专家依据自己的意愿认领。这样就省去了编辑部与作者、外审专家联系的中间过程,双方无需经过繁复的沟通就可以完成工作,节省了人力和时间。
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打破了不同单位的级别与类型的限制,为期刊协同发展提供了契机,因此产生了很多由专业领域集中起来的期刊联盟和基于地域而形成的区域内期刊协同发展。合作初期,以稿件的协同分类、处理为主要形式,以共享信息发布渠道实现论文的统一网络发行及信息推送。接下来,逐步建立起统一的出版流程以及出版管理体系,实现出版内容的整合,人员与业务的统一协调安排,进而形成规模化、数字化、集团化的多家期刊联盟,使联盟成员从收稿到稿件处理、编辑、校对、出版发行等全部流程的深层次融合。这也符合教育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中“鼓励同类型、同地区的出版单位开展联盟合作,共享出版资源和渠道资源,形成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优势出版群”的要求。高校学报的数字化促进了多家学报的协同发展,同时随着协同化进程的推进也不断加深了学報的数字化程度,以此形成良性互动,能够使高校学报得到更好发展。endprint
四、树立大数据意识
当前时代的出版行业与科技的融合更为紧密,大数据分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对数据进行搜集、分析和挖掘的基础上,预测读者的市场需求,对市场和读者制订更具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因此,高校学报应该有大数据意识,逐渐从“数字化”向“数据化”转型。
通过对融媒体平台上用户行为的深度数据挖掘,例如用户的身份、性别、年龄、地域、阅读习惯、关注兴趣等不同的数据,剖析用户的关注特点和信息需求,进而使这些数据服务于编辑部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编辑部决策提供依据。例如,在专题、专栏策划上,可以为编辑提供读者的阅读评价、讨论热点、喜好习惯等信息,使编辑了解各研究领域中的研究者关注度较高的问题,发掘有价值的主题和方向,提升学报内容的针对性和贴切性。从大数据分析结果中还可以获取当前学术热点,由此编辑部可以举办线上讨论活动,引导学术争鸣,促进科研合作,不仅可以带来优质稿件,更能為推动学科或行业发展作出贡献。
进一步地利用大数据还可以实现智能化阅读。智能化阅读能够极大程度地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它的基础是语义网技术。将学报内容进行离散化、数字化解构,使其成为更小的知识单元,在知识单元的信息粒度下实现价值关联和重构,通过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再将它们聚集到一起。通过开放应用程序接口,就能够实现这些内容信息与客观世界的各种类型信息的有效融合,进而使读者通过浏览器插件和专用阅读终端实现语义增强和智能化阅读。
五、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
传统的对编辑素养的要求包括政治素养、文化素养、职业道德、语言文字能力等等,融媒体时代对编辑的要求除了这几个方面,更有其时代特征。高校学报编辑部应该着力培养适应媒体融合时代需求的,具有过硬综合能力的复合型编辑人才,提高编辑部的综合竞争力。
(一)编辑需要具备信息收集和信息筛选能力
在媒体融合时代,信息传递方式变得更多,而且互相联结,更为复杂,使得信息量空前膨胀。只有具备较强的信息收集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才能使编辑在工作中从海量信息中掌握有效信息,保证较高的工作效率。
(二)编辑要具备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媒体运用能力
要想将获取的信息更高效地传递给读者,一方面针对不同的媒体形式要选取合适的信息内容,另一方面不同信息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形式,前者说的是编辑的信息处理能力,后者说的是编辑的媒体运用能力。编辑需要将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和优化组合,将信息分类、分解成知识元,再将这些知识元归类组合成信息素材,期间还要熟练运用编辑处理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各类素材的软件。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三)编辑要有网络版权意识和网络安全意识
编辑在工作中要有数字作品版权保护意识,要注意保护著作权人的权利,防止作品在传播过程中被非法复制。网络版权保护离不开网络安全技术,如访问控制技术、信息加密技术、安全电子交易技术等,因此对于编辑来说,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和掌握网络安全技术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树立起网络安全意识,完善网络安全技术手段,才能加强高校学报数字化内容的版权保护力度,维护作者等各方的合法权益。
(四)编辑需要具备更强的社交能力
在媒体融合时代,各学科的交叉和协同越来越强,学报编辑的工作越来越多地需要和其他部门和学科进行交流、互补和协作,学报编辑除了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与之保持密切往来和协作,这就对编辑的沟通协作能力产生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随着高校学报市场化因素的增多,编辑不但需要和编辑部的内部人员以及读者、作者联系,还需要对诸如媒体平台供应商等多方保持联系,这都需要编辑的交流协调能力,才能保证高校学报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行。
此外,建设合理化的编辑队伍也是保证实现高校学报日常工作高效率的前提。高校学报编辑部一般人数都不多,有的只有几人,常常人手不足,很多工作没有专门人员负责,大家都身兼数职,很难保证工作完成的效率和质量。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合理扩充编辑队伍,使每位编辑都能发挥个人所长,合理分工。除了前述的对于编辑个人的综合能力素质的要求,各位编辑之间知识能力结构的互补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编辑年龄结构上,要注重各年龄层的均衡:青年编辑精力充沛,容易接受新事物,对媒体融合转型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互联网等方面能够快速学习掌握;中年编辑经验丰富,是编辑部的业务骨干,适于做专业性相对较强的工作等等。
六、结语
在当前媒体融合、期刊转型发展的大环境下,坚持内容的高质量依然是高校学报发展的根本,应在建成全面的融媒体平台的基础上,以数字化水平提升为现阶段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牢固树立大数据意识,紧跟时代潮流,把握发展方向,以高水平、高素质、高效率的编辑队伍作为转型发展中的人才保证,与时俱进,面向未来。
总之,高校学报应该利用好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机遇,宏观上要打造学报品牌,增强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微观上要提高工作效率,注重增强针对性与专业性。高校学报只有在发展中占据主动,寻求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之路,才能走在时代的前沿。
[责任编辑:黄可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