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建筑上的鸱吻走兽

2017-12-15于淼

看历史 2017年6期
关键词:檐角走兽正脊

于淼

鸱吻走兽这些古代建筑上的装饰不仅承载着古人对于消灾化吉,辞邪除凶的精神寄托,并且还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意蕴之美。

在十分讲究造型艺术的中国古建筑中,屋顶的建筑装饰颇为考究,譬如曲线柔和的坡面,如翚斯飞的檐角,加之多种琉璃构饰的应用,使建筑不仅庄重大气,且不失灵动优美。在中国古建筑的屋顶上,分别有正脊、垂脊、戗脊(和垂脊成45度,对垂脊起支戗作用)等部位,在各脊的尽端或转折处都置有形形色色的脊兽。脊兽作为屋顶构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屋顶繁多的构件中所占比例有限,却是点缀装饰的重点以及礼制等级的象征,下面谈谈那些踞于中国宫殿建筑之上的鸱吻走兽。

鸱吻

鸱(chi)吻,又称鸱尾、螭吻、龙吻,因常被安放在建筑正脊的两端,故又称“正吻”,是整个建筑的最高点。其名称从“尾”到“吻”,形态由“鱼”到“龙”,反映出鸱吻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

关于鸱吻,文物学家孙机先生有言:“大型建筑物正脊两角,最容易漏雨或损坏,所以常将此处用瓦叠垒加固。后来压角的瓦件逐渐增大,有的斜向上方高耸尖翘,与南北朝时的鸱尾几乎没有差别。”鸱吻最初或以瓦当堆砌而成,或以凤凰、朱雀、孔雀等鸟类为形,类型质朴,不拘一格。到了晋代,在文献中已经出现了“鸱尾”一词,据《宋书》所载,“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正月,鹊巢太极东头鸱尾,又巢国子学堂西头。”其外形类似鱼尾,尾端朝上,曲向正脊。至隋唐,开始称“鸱吻”。晚唐时,鸱吻的外形也发生了变化,下部为张口吞脊的兽头,上部则仍保持与鸱尾相似。宋代张诫所著的《营造法式》中对于鸱尾有以下描述:“东海有鱼虬,尾似鸱,鼓浪即降雨,遂设象于屋脊。”同时,在“用鸱尾之制”中,明确了各类房屋上鸱尾的尺寸规格。金元时期,龙形鸱吻开始增多,尾部渐有向外卷曲的趋势。明代改鸱吻为螭吻,尾部完全向后卷起,龙眼前视,吻身上多雕饰小龙,鳞飞爪张,颇为富丽。清承明制,鸱吻形制虽保持了明代的特征,但在纹饰及细节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着自己的时代特征。鸱吻龙头面向正脊,怒目圆睁,两腮鼓胀,鬣毛卷曲,龙发飘逸,龙口吞住正脊,背部插一把宝剑,相传这把宝剑是旧龙吻擅离职守逃回大海,因而把它死死地锁在屋脊上。整体造型华丽夸张,立体感极强。

清人在修建宫殿时,对于迎接和安装鸱吻也是极为重视的。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存有一份乾隆十五年(1750年)总管内务府关于寿皇殿工程的奏折,其中详细记载了清代皇家迎吻、安吻礼仪的仪程内容。奏折题目为“乾隆十五年四月二十六日,奏为恭建寿皇殿工程迎吻、安吻礼仪事”,文载:“寿皇殿工程迎吻、安吻应行礼仪,请照安佑宫之例。其迎吻、安吻之吉期令钦天监敬谨选择,得乾隆十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庚子,宜用卯时迎吻。五月初一日壬寅,宜用辰时安吻。其迎吻之日,吻上所用贴金、银花二对,大红缎二方。前设龙旗御杖各一对,和声署作乐引行。其抬夫等俱穿驾衣,进正阳门,东安门,由东栅栏进景山南门,所有在工堂司并内务府执事官员齐集,俱穿蟒袍補服。是日,致祭琉璃窑神,正陽门、寿皇门门神。”可见,在清代,“迎吻”与“安吻”是一项非常庄严的礼仪活动,也表明了鸱吻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性。

不同建筑所使用的鸱吻大小也不尽相同,在烧造和安装上均有所区别。一般小型建筑所使用的鸱吻因为体积小,容易一次烧造成型,但有些大尺寸的鸱吻需由数块空心琉璃砖组合砌筑而成,拼接形式又分为两拼、三拼、四拼、五拼、七拼、九拼、十拼、十一拼、十三拼。其中以故宫太和殿正脊鸱吻为最大,通高3.4米,重约4.3吨,由13块琉璃构建拼接组成,即上文提到的“十三拼”,如此体量硕大的鸱吻配以华丽雄健的龙纹,凸显出皇家的威严和气势。

走兽

走兽,又称跑兽、蹲兽。因其皆有前趋之势,故又称“小跑子”,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屋顶岔脊、戗脊和排山脊前端的装饰脊兽。

宋代以前,对于建筑中走兽尚未确立统一规制。宋代以后,逐渐形成了较为严格的定制要求,《营造法式》里便详细的记载了这一内容,文曰:“其殿阁于合脊筒瓦上施走兽者,其走兽有九品,一曰行龙,二曰飞凤,三曰行师(狮),四曰天马,五曰海马,六曰飞鱼,七曰牙鱼,八曰狻狮,九曰獬豸,相间用之。每隔三瓦或五瓦安兽一枚。其兽之长随所用筒瓦,谓如用一尺六寸筒瓦,即兽长一尺六寸之类。”

明清时期走兽类型大致沿袭了《营造法式》的内容,同时也加以变化。除去最前端的“仙人”以外,据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记载,走兽排列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

仙人,形如神仙,骑坐凤上,俗称“仙人骑凤”。据说这位仙人是齐闵王的化身,民间有“日晒闵王,走投无路”的说法。传说东周列国时期,齐闵王被燕将乐毅所败,仓皇出逃,四处碰壁。正在走投无路,危急之时,一只凤凰突然飞到眼前,齐闵王骑上凤凰渡过大河,逢凶化吉。将其安放在屋檐的顶端,有绝处逢生,逢凶化吉的寓意。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鳞虫之长,四灵之一。《庄子·天运篇》载:“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其中将龙形容得超凡脱俗,变化无常。传说龙可以激浪成雨,帮助消灭火灾,具有保佑平安的寓意。其还是权力和威望的象征,皇帝自称“真龙天子”,故所用之物也多以“龙”为图案。

凤,是传说中的瑞鸟,亦为四灵之一。雄者为凤,雌者为凰,是封建时代吉瑞的象征,也常用来比喻有圣德之人。《史记》云:“凤皇(凰)不与燕雀为群。”这充分反映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论语·子罕篇》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孔子借凤凰神鸟喻世道兴衰,足见其重要性。

狮子,中国古代并无“狮”字,多以“师子”记之。据《东观汉记》载:“疏勒王盘遣使文时诣阙,献师子、封牛。师子形似虎,正黄,有髯形,尾端茸毛大如斗。”其形象威武,是“仁”“猛”兼具的瑞兽,取威振四海,镇妖辟邪之义。

天马,又称“神马”,有翅,可腾云驾雾。将其形象用于殿脊之上,有傲视群雄,四夷来服的寓意,同时还象征帝王的恩泽通惠天下。

海马,又称落龙子,可深海巡游,畅达四方。亦可能与泽马相通,晋朝《博物志》载:“和气相感则生朱草,山出象车,泽出神马。”即称在祥瑞太平的盛世下,湖泽里会跃出神马。《宋书·符瑞志》云:“泽马者,王者劳来百姓则至”,是寓意天子圣明,威德感天。清朝武官九品朝服上補子图案缀绣的便是海马。

狻猊(suon ni),又名“狻廲”,一说为与狮子同类的猛兽,一说即狮子的古称。是中国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狻猊之名最早见于《穆天子传》,文曰:“名兽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马走五百里。”《尔雅》中称其能“如虦猫,食虎豹”,其象征意义是威武百兽率从之意。

押鱼,亦称牙鱼、狎鱼。海中异兽,形似鱼,身上有鳞,身后有尾,但头如狮,前有两足,是鱼与兽相结合的一种瑞兽。传说它可以兴云作雨,佛教传说中,该物取尾能喷水,以降雨灭火,有“镇火防灾”之意。

獬豸:又称解荐、觟(角虒),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异兽,与狮子类同。外形有说似鹿,有说似牛,或说是一角之羊。汉杨孚所著《异物志》中称其“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因能主公道,辨曲直,所以古代执法者所戴的帽子往往制成獬豸形状。在此象征着古代帝王“正大光明”“清平公正”。

斗牛,亦称蚪牛,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及虬、螭之类。其作用与押鱼相近,亦是除祸灭灾、镇邪护宅的吉祥雨镇物。

行什,音同“杭十”,概因其排行第十,故名“行什”。该兽尖嘴猴腮,五官奇特,朝天鼻,鸟喙嘴,口生獠牙,背长羽翼,手持金刚杵,脚部似鹰爪,颇似传说中的雷震子。用其作为压尾兽,也许是希望能够得到雷神的庇佑,起到消灾免祸,防雷防火的作用。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走兽的数量和大小要视宫殿的规模和建筑的等级而定,附有区分等级尊卑的作用,且多为一、三、五、七、九等奇数。以故宮建筑为例:太和殿作为皇帝大朝正殿,殿顶为中国古代最尊贵的重檐庑殿式,其檐角走兽为10个,也是现存中国古建中的孤例;乾清宫是古代皇帝居住和办理政务的地方,地位仅次于太和殿,因此屋顶装饰的走兽用9个,减行什;坤宁宫明代是皇后的寝宫,清代用作祭神和充当结婚的洞房,走兽数量是7个,减獬豸、斗牛、行什;东西六宫是嫔妃们的生活区,所以一般屋顶走兽数量是5个;其他配殿和门庑比主殿屋面琉璃瓦件相应减少,走兽多为3个;而一些小房或门的屋顶走兽则仅用1个。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重檐庑殿式的殿宇屋面装饰中,出于整体效果和对称美观的考虑,一般上下檐对应的走兽数量应保持一致。但唯有景山内寿皇殿殿顶是上层檐角走兽为9个,下层檐角走兽为了个,这种“上九下七”的特殊排列方式在北京众多古建中是绝无仅有的,至于其形成原因还需进一步考证。

另外,这些走兽除了赋予中国古建装饰与秩序之美的作用以外,还兼有实用功能。中国古建筑大都为土木结构,屋脊是由木材上覆盖瓦片构成的。因为檐角最前端的瓦片要承受整条脊瓦片向下的推力,为了避免脊瓦下滑,通常要用瓦钉来对其进行固定。走兽的另一重要功能便是保护这些瓦钉,起到防止瓦钉侵蚀生锈的作用。

除以上提到的鸱吻、仙人、走兽之外,中国古建筑屋顶还有一些“珍兽”,例如重檐建筑中围脊转接处的合角吻兽,歇山式建筑中垂脊端部的垂兽,还有仔角梁端头上为了防止檐角梁头腐朽的象鼻套兽。这些脊兽作为我国古代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仅承载着古人对于消灾化吉,辟邪除凶的精神寄托,而且还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意蕴之美。同时,在功能上还起到了保护脊梁瓦面,稳固建筑结构的实际作用,实现了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

(除标注外,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猜你喜欢

檐角走兽正脊
人字形屋顶上的艺术
正脊治疗脊源性内科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概况*
中国写实走兽瓷画历史发展及特色研究
闲心难寄
寂寺(外一首)
夜归人(外一首)
浅谈高跷走兽中“梅花鹿”的表演特征
正脊调曲法结合中药外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檐角枝梢,诗意出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