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音乐的成都人
2017-12-15何平
何平
历史上成都人就热爱音乐。在唐代,成都已“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而且“蜀戏冠天下”;五代时,人们陶醉于蜀戏的虚拟愉悦境界,连皇帝李存勖也禁不住粉墨登场。后蜀皇帝王建死后,其陵墓棺床也刻意三面装饰乐舞浮雕,让一个完整的宫廷乐队陪伴其在阴間生活。浮雕中乐伎们执箫、笛、琵琶、筝、箜篌、吹叶、笙、钹、铜鼓、拍板、羯鼓等等乐器,其乐融融。成都东郊的历代明蜀王陵中也有规模很大的王府乐队俑。这些表明,音乐早已是成都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汉代成都是琴歌发展的沃土,文人雅士尤喜抚琴而歌。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彰显了那时成都地区的音乐之风。司马相如喜赋诗吟咏,更爱琴弦之音,并藏有绿绮之琴。“司马相如游临邛,富人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窃于壁间窥之,相如鼓琴歌挑之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邀四海求其凰。何缘交颈为鸳鸯。”司马相如因文君喜爱音乐,就以琴为媒,弹奏了一曲《凤求凰》,成为千古佳话。卓文君也常鼓琴唱歌,曾作琴歌《白头吟》。
汉代文豪扬雄曾撰《琴清英》,备述琴人逸事。近年来,成都及周边的汉墓中出土很多奏乐画像砖和抚琴俑,足见音乐在古代成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唐宋时,文人雅士与琴的关系更加密切,琴诗、琴曲歌辞创作极为繁荣。唐代诗人张嬪在《送友尉蜀中》描写蜀人弹琴蔚然成风:“故友汉中尉,请为西蜀吟。人家多种橘,风土爱弹琴。”诗人韦庄的《赠峨嵋山弹琴李处士》中有“为君吟作听琴歌,为我留名系仙谱”的诗句。
在李白、杜甫、高适、陆游等诗人的诗词中,锦江水的波光,蓉城的繁花、小桥下潺潺的流水、郊野大自然的脉动、盎然的生机、湿润的秋夜,春风拂过长满菜花的田野,溪水中戏水的鱼儿、竹林间的野鸟,不仅化为诗歌中的意境和形象,也是弹唱的歌词。诗人们常陶醉其中,诗仙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对此有所写照:“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成都安适、秀丽而物质丰富的环境,连纷至沓来的统治者也都受到影响,他们大多鼓励文治教化,自身也沉溺于音乐文化之中。数百年来,造就了成都繁盛的音乐文化风尚。成都繁华闹市中处处有乐坊,歌姬们翩翩起舞;丝弦伴奏下,歌女文人相与对唱。唐代女诗人薛涛定居在锦江河畔,她的才貌使她名闻成都,她的诗也描写了当时寺庙音乐文化的流行:“每到宫观歌舞会,折腰齐唱步虚词。”
宗教活动也促进了成都音乐文化的发展。成都的道教音乐源远流长。东汉兴起的五斗米道便有斋醮音乐。早期道教音乐所用乐器以钟、磐等打击乐器为主,唐代起,增加吹管乐器,后来又加入弹拨、弓弦乐器,乐队成员有时竟达3。名。道教斋醮活动常宛如一场音乐会。道士们吟咏古老的经文,也传唱民间传说,演奏活动有独唱、齐唱、散板式吟唱、鼓乐、吹打乐以及合奏等多种形式。青羊宫,都江堰、青城山、老君山和鹤鸣山等处的道观中演奏的多是静居派乐曲。在笛子、引馨、木鱼和堂鼓等乐器的伴奏下,乐曲有时宛如安魂曲,有时又如天籁之音,在山间回响。乡间街头的民间道场和法事多由行坛派道士来施行,演奏的著名曲牌有《人有缘》《醉花阴》等,演奏形式常以唢呐吹奏为主,配以大锣、小锣、大钹、堂鼓等打击乐器,音色洪亮、悠长,回声震撼。
成都悠远的音乐文化风尚在川剧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体现。川剧揉和说唱曲艺、乐器演奏和杂耍,以高腔和帮腔著称,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声腔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