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人类抗疫史讲授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体会
2017-12-13畅灵丽窦会娟
畅灵丽 窦会娟
摘 要:病原生物学具有内容多、不系统、混淆的特点,免疫学内容理论性太强,因此,学生反应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兴趣不高。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重要病原生物的发现及免疫史,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树立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人类抗疫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11-0-01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医学课程体系中重要课程,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1]。病原生物种类多,使得教材内容繁杂,特别是各论内容教材叙述方式相似,学习起来比较枯燥、易混淆,而免疫学部分内容理论性太强,学生容易因为学习枯燥、难以记忆而对该课程产生厌烦心理[2]。作为教师,这几年尝试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基础上,教学中结合人类抗疫史,引入一些重要病原生物的发现及如何被控制的过程。结果发现,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思维过程、方法及社会历史背景等学,有助于树立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人类抗疫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与学习效果关系密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用和剖析一些重要病原体的发现过程,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如讲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时,我们会让学生了解艾滋病毒的发现过程,从1980年美国洛杉矶的第一例患者特德·彼得斯开始讲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医生检查结果显示,该病人食管壁感染了念珠菌。但是,引起医生警觉的是他身上白细胞的巨量减少。各项化验和分析都未能揭示他身上白细胞缺少的原因。免疫学家迈克尔·戈特利布对此迷惑不解,血样化验结果表明,患者的身上几乎找不到T4细胞,T8细胞数量却很高。经过治疗后,患者回家。几天后,患者再次来到医院,这次带来了更多难以解释的临床症状:极度的疲劳虚弱,还伴有高热、干咳、大量出汗、体重减轻。经检查发现,患的是肺囊虫肺炎。随后,更多案例出现,这些患者身上出现的症状均为免疫系统障碍所致。這种新型传染病的严重程度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美国、法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攻克它。到1984年中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终于分离出来并证明是艾滋病的病原体,同时,疾病的进展特征也已弄清[3]。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解,学生听起课来兴趣大增,而且通过疾病的进展特征的讲解,学生对枯燥的免疫学内容也比较容易接受了,明白了T细胞及免疫系统的作用。下课后学生反应很好。
二、人类抗疫史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思维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创新的灵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引导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关键。通过讲解一些重要病原生物的发现背景、常见疫苗的发现及制备过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譬如,学生在学习免疫学的抗感染理论时,我们会讲到疫苗。单纯讲解疫苗的制备方法,学生接受起来有难度。我们就从种痘讲起,从种人痘到牛痘,学生明白了抗原、共同抗原、免疫记忆等理论知识。然后,再讲到巴斯德无意间发明鸡瘟疫苗,学生很容易明白毒性减弱但能使鸡产生免疫力的鸡瘟疫苗。最后讲到狂犬疫苗的发明,通过了解在疫苗制备过程中,巴斯德碰到的一个又一个棘手的问题,如狂犬病毒的分离、培养问题、如何在人身上实验的问题,最后,巴斯德团队又一个一个的将这些问题解决掉,最终获得了有效的疫苗。通过这些内容的了解,除了使学生很容易明白免疫学得理论之外,相信也会在无形中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遇到问题,也会利用这种思维方法,抽丝剥茧,一步步探索。
三、人类抗疫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又是医学专业有着特殊研究对象和特殊服务对象的需要。课堂教学中通过病原体发现史的引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人格意识、想象力和创造性,更能使学生领略到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态度和科学精神,无疑会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治学精神。讲授幽门螺杆菌时,穿插讲述其发现历史。1979年沃伦在胃粘膜标本中发现了一条奇怪的蓝线, 他用高倍镜观察,看到胃粘膜细胞表面粘附着无数的细菌,这种细菌总是出现在慢性胃炎标本中。沃伦推测它和胃炎有相关性。当时的医学界认为健康人的胃粘膜是没有细菌的,胃炎与饮食习惯、生活压力和生活方式等有关。1980年马歇尔为沃伦提供临床标本的时候进行了相关试验,发现沃伦的观点是对的。但是大部分研究者还是持怀疑态度。为了获得细菌致病的临床证据,马歇尔和一名志愿者服用了培养的细菌后,都引起了胃炎。虽然马歇尔很快痊愈了,但另一名志愿者用了好几年时间才治愈。后来,两人对100例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做胃窥镜,发现病人胃内都有这个细菌,且在胃幽门处,后来把这种细菌命名为幽门螺杆菌,找到了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等的罪魁祸首。这两位科学家不迷信权威、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值得学生学习,相信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这种精神会无形中影响学生。
四、授课后的一些感想
对于一些重要病原体的发现及免疫历史,学生很愿意了解,的确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鉴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在课堂上不能讲的太多。下一步可以考虑将部分内容录制成微视频形式,供学生课前预习。
总的来说,我们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适当融入了一些重要那个原生物的发现及被征服的历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探究真谛的科学态度,提高了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同时提升了人文修养,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萍,何群力.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 2010, 37(1): 133-136.
[2]李晓华,黄小凤.PBL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中的应用探索与体会[J], 微生物学通报, 2012, 39(4): 572-577.
[3]张剑光,等.人类抗疫全记录[M].上海: 华东示范大学出版社,2003.6: 121-1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