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中语文成为中华文化精髓的“朗读者”
2017-12-13殷红
殷红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受到更多的人关注,因为这一时期,不仅仅是学生们提升基本素养,更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将其融入教学中,不仅有助于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底蕴与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实现语文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本文将结合笔者所上一堂省级优课《汉家寨》,阐述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将传统文化和高中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语文 文化传承 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11-0-01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将信息技术更好地应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为“新课标”)中,将语文学科课程性质的定位,是要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变革呈现方式,增进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学习的氛围中,提高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不仅是文化知识,更是传承了民族的精神和血脉。而全球化进程加快,外来文化的迅速入侵,也导致不少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被边缘化,甚至慢慢消失。高中阶段的学生,三观并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在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中融合传统文化是很必要的,以达到新课标中的“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要求。
本文以笔者所上的一堂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汉家寨》一课为例,结合此教学案例进行理论分析。
一、自主化课前准备
《礼记·中庸》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1]
高中阶段所进行的课程改革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的过程。在每节课上课前,为学生发放导学案。导学案分为课前案、课中案和课后案。分别对应了学生课前预习,课中探究问题及课后需要完成的任务。
1.課前案:为学生介绍本课的相关的一些补充知识点,重点介绍了与本课相关的文化传统知识。以及写下课前自主阅读后留下的疑问,并给学生布置任务,就是借助多媒体自主去搜集整理关于作者、背景的资料信息。作者张承志的文章在以往的课文中从未出现,学生是比较陌生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搜集资料。这样一方面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也提升他们的参与意识,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效果。
2.课中案:课中案中设置了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探究的几个问题,是为了可以使不同层级的同学都能很好的掌握当堂课内容。实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本课篇幅较长,关于文化传统探究的问题不是特别好理解,学生也不能一下就深入领会,借助问题逐层深入,逐渐引导体会。
3.课后案:作为本堂课内容的延伸拓展,学生在充分理解了本课所学之后,让他们进一步思考,结合自身,激发他们的使命感。
二、生动性微课教学
本课内容难度较大,课前为学生播放提前录制好的微课,在微课中,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初步思考关于文化传统的问题,以便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
三、直观性课前导入
导入部分,通过多媒体展示对比图片,直观地为学生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图片中出现的人物,很感兴趣,轻松地就引入了本课要探究的文化传统的问题,同时也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四、情景化教学氛围
本文是高二课文中的选修教材中散文部分,散文相对而言,是难度比较高的体裁。而本课是关于文化传统的问题,文化传统是一个严肃而深刻的话题,相对而言,不是特别好理解,因为这是一篇散文,作为散文这种题材,需要跟随作者情感思路去思考,理解起来相对难度不小。其次本文所写的新疆吐鲁番也是学生们非常陌生的地方,只通过文字,很难感受到环境的恶劣和艰苦。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解读本文,笔者在这里为学生们播放了吐鲁番戈壁沙漠风光的小视频,让他们感受一下异域的风光,同时感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为文本解读创设氛围。
五、趣味性互动问题
利用PPT制作趣味性互动小游戏,活跃了课堂氛围,也实现了信息筛选的趣味性。
六、探究式提升问题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语文文本细读具有“细读层面的多样性、细读姿态的多元化、细读指向的言语性、细读结论的兼容性、细读经验的共享性”[2],因而能实现“诗意语文”的终极关怀。[3]
只有对文本精细研究,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思路,所以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让他们自主精细研读课文,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在课堂问题设置方面,笔者考虑到了一个班级有不同层次的学生 ,成绩的差别也是比较大的,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了梯度式的问题,难度是层层递增的,这样就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最后一个开放式的探究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合作探究,自由发言,结合自身,说出自己的对于文化传统的传承,自己的感想和使命,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肩负的使命,激发他们的对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正确的三观。
对学科教学的探讨任重而道远。新课标中特别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深度领会,当下的传统文化热也绝不应仅仅是一种热潮,而应是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中,切实将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能够达到“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的课程目标,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注释:
[1]朱熹.四书集注(方文白话)[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43.
[2]崔文田.王崧舟文本细读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30.
[3]王崧舟.文本细读与文本诗意的开掘[J].语文教学通讯,2009(7):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