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研究

2017-12-13术,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中医药大学西药针灸

蒋 术, 樊 旭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论 著·

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研究

蒋 术, 樊 旭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3例慢性疲劳综合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63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n=33)和西药组(n=30)。针刺组运用中医辨证取穴方法进行毫针针刺治疗,西药组采用口服常规营养支持药物、增强免疫力药物、镇静催眠药物等进行对症处理。30 d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疲劳量表-14(FS-14)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FS-14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且治疗后针刺组评分低于西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治疗有效率为81.8%(27/33),显著高于西药组的43.3%(13/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疗效满意,安全可靠。

慢性疲劳综合征; 针刺; 辩证; 疗效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以持续性或间歇性疲劳为主要特征,并伴有全身低热、疼痛、失眠、抑郁、记忆力减退等系列症候群[1]。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加,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大敌。目前,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尚无明确阐述,故对其没有确切标准的治疗方法。中医本无慢性疲劳综合征一病,但究其发病表现可将其归纳为“虚劳”“郁证”“百合病”等范畴。针灸可运行气血,扶正固本,且无不良反应[2]。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3例慢性疲征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6例,女性27例;年龄26~60岁,平均年龄(36.7±4.1)岁;病程8个月至9年,平均病程(4.6±2.2)年。中医辩证分为脾肾两虚型13例、肝气郁滞型11例、肺肾气虚型18例、心脾两虚型21例。采用电脑随机方法将患者分为针刺组(n=33)和西药组(n=30)。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根据1994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颁布的诊断标准[3],具备诊断标准中主症并兼见3条以上兼症者纳入本研究。诊断标准:主症,持续或反复发作的疲劳,经休息后无实质性缓解,持续时间>6个月。兼症,(1)头晕头昏,记忆力减退,思维不集中;(2)失眠多梦或嗜睡,醒后疲劳更甚;(3)心慌、心悸、胸闷、憋气;(4)易紧张、激动、烦躁、抑郁或恐惧、悲伤易苦;(5)自觉发热、头痛、关节疼痛、肌肉酸痛、淋巴结肿大;(6)咽堵、腹胀、胁肋胀痛、纳差;(7)平素抵抗力低,易患感冒、尿路感染等疾病。

1.2.2 排除标准 (1)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2)有重大肢体残疾或精神障碍不能配合治疗者;(3)发生器质性病变者。根据病史、体征、中医临床辩证排除能引起类似症状的其他疾病。

1.3 辩证分型 脾肾两虚型:长期不明原因疲劳,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腰酸痛,膝软无力,动则气喘,男子阳痿,女子月经不调,舌胖大,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肝气郁滞型:疲劳,精神萎靡,情志抑郁,胸闷,胁胀,时欲太息,口苦,舌淡,苔白,脉弦;肺肾气虚型:短气自汗,声音低怯,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小便频数,舌淡,苔白,脉细。心脾两虚型:疲劳,精神萎靡,心悸怔仲,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大便溏泄,纳谷不香,食后腹胀,舌淡胖,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1.4 治疗方法 由于针刺治疗很难实现双盲法,故采用单盲法进行研究,具体如下。(1)针刺组。主穴:百会、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辩证配穴:脾肾两虚型选脾俞、肾俞、章门、京门、命门、太白为配穴;肺肾气虚型选肺俞、肾俞、京门、中府、气海、太溪、太渊为配穴;心脾两虚型选心俞、脾俞、章门、巨阙、神门、内关为配穴;肝气郁滞型选肝俞、胆俞、日月、期门、太冲、合谷、阳陵泉。治疗采用苏州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承臻”牌32号一次性无菌毫针,视患者体质及腧穴位置分别使用1.5寸或2.0寸针。穴位以75%浓度乙醇消毒。采用平补平泻法。隔日针刺治疗1次,30 d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4个疗程内如果达到临床治愈则停止治疗。(2)西药组。采用常规给予营养支持药物、增强免疫药物、镇静催眠药物等进行对症处理。每日口服复合维生素药物善存1粒,每日口服谷维素片3次,每次1片,每30天静脉注射1支苯丙球蛋白,有睡眠障碍者每晚口服阿普唑仑1片(0.4 mg),每7天不超过4次,连续使用时间≤14 d。为实现随机隐藏和盲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安慰剂辅助,针刺组给予口服维生素A善存片;西药组给予非经非穴安慰针刺,选取穴位旁开0.5寸毫针针刺。

1.5 疗效判定标准 疲劳量表-14(fatigue scale-14,FS-14)积分评分[4]:治疗前后,参照FS-14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疲劳症状进行评分,该量表由14个条目组成,总分14分,分值越高,表明疲劳程度越严重。治疗疗效:参照1993年《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中医诊治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标准探讨”拟定疗效标准[5],显效:临床主症及兼症消失或消失≥2/3;有效:临床主症及兼症消失≥1/3;无效:临床主症及兼症消失<1/3或无效果改善。

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例(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S-14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FS-14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FS-14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且治疗后针刺组评分低于西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S-14评分比较评分/分)

注:与各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4个疗程后,针刺组显效12例,有效15例,治疗有效率为81.8(27/33)。西药组显效6例,有效7例,治疗有效率为43.3%(13/30)。针刺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西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百分率/%)

3 讨论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近年发现的一种“亚健康状态”表现之一。目前,西医对其发病的病因、病机不完全明确,尚无系统的治疗体系与方法。临床上采用对症治疗方法效果不明显,治愈率极低,平均有效率<40.0%,且西药具有较大的不良反应及撤药反应[6]。

我国传统中医药虽无慢性疲劳综合征病名,但从散存于文献古籍中的一些记载来看,中医学中的一些“证”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相通。根据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四肢沉重、记忆力减退、咽痛、失眠、心烦”等属于“百合病”“虚劳”“虚损”“郁证”范畴。主要病因与过劳、七情、病后、先天失养、饮食不洁等一系列内因、外因有关[7]。《素问·宣明五气》指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强调了劳逸失调,起居无度引起的五脏气化失常,从而引发的一系列机体问题。长期精神压力过大、起居饮食无规律等造成的肝、心、脾、肺、肾功能失调是本病的关键。病位在五脏,五脏失养,气血阴阳失调是本病的病机关键。

中医针刺以其独特的疗效,无不良反应,治疗简便等特点近年来广泛得到认可。针刺有益气补血,扶正祛邪之功效,其疗效正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因病机[8-10]。百会穴为诸阳之会,具有开窍醒神,升举阳气之功效;足三里具有健脾益气,强壮筋骨,增强人体免疫力之功效;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可健脾、疏肝、益肾;关元穴为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元气所系;气海穴可培补元气、补益虚损,诸穴同用可调节脏腑阴阳气血功能,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疗目的[11]。

Kim等[12]报道,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疲劳症状。陈兴华等[13]研究报道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有效率显著高于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S-14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且治疗后针刺组评分低于西药组(P<0.05);针刺组治疗有效率为81.8%,显著高于西药组的43.3%(P<0.05),且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表明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疲劳症状,安全性好,疗效可靠。在治疗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对患者进行不同程度的心理疏导,保持患者的良好心态,适量运动,如太极拳、五禽戏等中国传统功法以及均衡的营养,注意劳逸结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十分重要的。

综上所述,西药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有一定的治愈效果,但针刺的治愈效果显著高于西药,且无不良反应发生,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与应用。

[1] 吴整军,钱 妍,仝战旗,等.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证候特点述评[J].中医临床研究,2016,8(7):144-145.

[2] 朱 毅,黄任佳,王硕硕,等.从单一到多元:温针灸的临床应用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3):440-444.

[3] 夏杰琼,黄 金.慢性疲劳综合征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1):2720-2722.

[4] 宋春华.温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6.

[5]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主办.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M].北京:北京市报刊发行局发行,1980.

[6] 苟千了,方媛媛,王基容,等.中医外治联合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19):78-79.

[7] 刘 洋,彭玉清,葛 辛,等.浅谈整体观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五脏论治[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0(9):677-678.

[8] 李培雯,孙 颖.近10年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系统评价[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8):70-72.

[9] 韦玲利,池少明,邱创臻,等.针刺联合灸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40例[J].河南中医,2016,36(5):901-903.

[10] 茅 敏,牟 欣,陈 新,等.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45例临床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1):80-82.

[11] 谭惠娟,罗婷婷,瞿玉竹,等.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腧穴运用规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2):242-244.

[12] Kim JE,Seo BK,Choi JB,et al.Acupuncture for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and idiopathic chronic fatigue:a multicenter,nonblinded,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Trials,2015,16:314.

[13] 陈兴华,黎璐茜,章 闻,等.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随机对照研究[J].世界针灸杂志,2011,30(1):533-536.

Studyofacupunctureonchronicfatiguesyndrome

JIANG Shu,FAN Xu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00,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MethodsThe 63 patients with CFS were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6 in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cupuncture group(n=33)and western medicine group(n=30).The acupuncture group used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ethod to get acupuncture treatment.The western medicine group was treated with oral conventional nutrition support drugs,immune-enhancing drugs,sedative hypnotic drugs,etc.There were 30 days in one course of treatment.The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4 courses.The fatigue scale-14(FS-14)score and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ResultsAfter 4 courses,the FS-14 scores in both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P<0.05)and the scores of acupuncture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western medicine group,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The effective rate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was 81.8%(27/33),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43.3%(13/30)in western medicine group,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therapy on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is satisfactory,safe and reliable.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Acupuncture; Differentiation; Efficacy

蒋 术(1990-),男,辽宁沈阳人

樊 旭,E-mail:137341987@qq.com

2095-5561(2017)06-0350-04DOI∶10.16048/j.issn.2095-5561.2017.06.09

2017-10-18

猜你喜欢

中医药大学西药针灸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江中中医药大学学报》简介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湖北中医药大学
消渴汤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82例
补肾养血通络方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
参附芪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