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流程管理的海关物流监控风险管理的实现途径探讨

2017-12-13凌定成廖日卿

海关与经贸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守法通关海关

凌定成 廖日卿

基于流程管理的海关物流监控风险管理的实现途径探讨

凌定成 廖日卿*

本文将海关置于国际大物流背景下,客观分析了我国海关物流监控应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剖析其中的瓶颈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有效地应用风险管理到海关物流监控工作中去,就必须围绕分类管理、守法便利、扩展监管时空、整合资源、集约化管理等基本原则开展工作,并按照建立物流监控风险管理基础环境风险识别、风险测量、风险处置与反馈、风险管理效果评价、企业守法测量等步骤形成风险管理循环闭路,对货物通关的全过程加以监控,同时把通关作业的视角扩大到货物通关前、中、后三个环节,将事前风险分析评估、风险差别化处置和事后稽查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条加快现场通关速度、防范控制违法风险、优化配置行政资源、提高通关管理效能的新路子。

物流监控;风险管理;实现途径

一、中国海关物流监控风险管理现状

中国开展风险管理研究的时间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将风险管理引入海关管理的时间更晚,1994年我国海关开始有组织地学习研究西方发达国家海关的风险管理经验,1995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主题报告中提出要建立海关风险管理制度,标示着我国海关风险管理应用开始。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海关各业务职能部门都在不同程度地应用风险管理来处理实际业务,但从战略高度来看,风险管理作为一种处理问题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运用科学的风险分析方法来量化风险程度更显得不够。以下将从五个方面阐述我国海关风险分析应用现状中的不足之处。

(一)在思想观念方面,海关风险管理意识需进一步加强

作为我国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的中心环节,风险管理理念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其方法技术在海关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初步应用。在海关各管理层大力倡导和推动下,无论是意识理念还是操作层面,从事物流监控相关业务的各级关员理解和运用风险管理的技能均有提升,但相比较传统监管模式而言,风险管理理念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理论,对于口岸监管一线海关关员们来讲,仍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如何将这一新理念深入贯彻并指导物流监控工作,进而将其融入到海关的物流监控日常业务管理中尚需时日。

(二)海关风险管理的科技手段亟需更新

我国海关应用风险管理的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技术方法的科学含量也相对较低。海关在近年的风险管理实践中,相继开发了执法评估系统、关税分析监控系统、归类监控分析系统等一系列科技辅助系统,这些系统对于物流监控中运用风险分析的顺利进行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问题也显而易见。一方面,不同的关区和业务部门拥有不同的监控分析系统,并独立使用。不同系统之间信息不能共享,难以形成风险分析的合力,实际运用效果不明显。因此,缺乏信息转化、传递、共享的载体,成为当前一大技术瓶颈。另一方面,统一有效的计算机载体的缺乏很难将由风险分析发现的风险点和所得的结果转化成风险参数,快速、直接、有效地传递和作用于作业现场物流监控的各个环节,正由于现场监管关员缺乏科学的风险管理工作成果的有力支持,执法不统一、自由裁量权大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风险管理相关体制存在不足

当前,机制的缺失成为限制海关风险分析继续发展的另一大问题。海关风险分析是要求建立各部门共同参与、优势互补、高效运作的一体化工作机制。但从现阶段的运作情况看,我国海关现行风险管理的主体架构包括总署、直属海关、隶属海关三个层级的监控部门,它们拥有不同的职责和定位。海关以业务职能来划分管理权限,即人为地将海关的业务流程划分为多个区块。这种各自为政的格局一方面导致工作的重复,效率低下,各职能部门之间缺少协作配合的有效机制;另一方面导致信息的无法即时共享,资源浪费严重,风险管理难以转化为职能管理的内在需求。海关原有的各个职能管理条块的存在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风险管理和海关职责在职能上的交叉与重叠。

(四)外部环境有待优化

海关风险管理技术的应用离不开口岸其他政府管理部门,更离不开管理对象即进出口企业。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企业社会信用体系,客观上为海关实施纳税人管理制度、风险式通关等分类管理措施带来困难。现阶段我国海关积极探索部门间信用信息共享、联合监管、信息比对和交叉稽核等制度模式。但是,多部门联合参与的资信信息共享平台仍不健全,大大降低了海关分类管理的效能。另外,进出口企业本身的守法诚信意识不强,加之由于报关行业的准入门槛低,行业协会很难进行业内的有效管理。“关企”的合作伙伴关系也没有完全建立,风险管理的“诚信守法、失信惩戒”的外部制度环境尚未形成。

(五)运用风险管理过程中缺乏定量分析的工具和手段

物流监控过程中运用风险管理时,需设计相应的风险计算的指标体系,利用计算机系统对每票进出口货物进行风险分析和测量,得出每票货物的风险值。但在海关新阶段风险管理的应用中,该种步骤和过程的缺失,使得风险管理的运用大打折扣。

二、基于风险管理构建和完善海关物流监控的基本原则

基于风险管理的物流监控作业模式应覆盖货物通关的前、中、后三个环节,形成一个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结构。从提高通关审核效率、减轻通关审核人员工作压力、加快守法企业通关速度、增加企业违法成本等角度出发,构建和完善基于风险管理的海关物流监控模式应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一)分类管理、守法便利原则

以企业和商品为核心,建立统一的风险指标体系和风险评估标准,对风险水平相当的企业和进出口商品实施相同的管理和同等的处置,体现海关的公正性。海关将监管重点转向了高风险的企业与商品,对于守法和诚信企业实施快速通关,降低其通关成本;对于违法和失信企业,加强审单布控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最大限度缩小其生存空间,实现守法便利。

(二)扩展监管时空原则

风险式通关将海关通关作业控制和化解风险的防线前置、后移,范围覆盖到货物通关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扩展了物流监控的时间和空间,使得海关对进出口货物的管理更加全面,监管的效果大幅提升。引入国外海关通行的“由企及物”理念,通过开展事后稽查,在监管时间和空间上,由口岸通关的短暂时间延伸到通关后3年内;在监管对象上,由传统的单一对货物监管向对企业和货物监管并重转变,推动了海关监管时空的“前推”和“后移”,有效加强了海关监管实效。

(三)整合资源、集约化管理原则

在风险式通关的过程中,海关相关职能部门深度参与其中,实时将分析研究成果导入到通关管理系统之中,改变了原先各自相对独立的运作模式,突破“部门壁垒”,克服“体制障碍”,避免了人力物力的浪费。该原则使海关将相对短缺的监管资源能够集中起来,促进海关各层级、各部门、各环节的协同运作,共同作用于通关监管之中,提高监管质量。风险式通关实行的是差别化管理,海关不可能再走依靠增加人员配备、扩大办公场所等粗放型发展的老路,而必须依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强大的技术和信息支持、高效的管理手段,走提升管理内涵、优化资源配置的集约化管理的新路子,促进海关可持续的发展。

三、基于流程管理的海关物流监控风险管理的实现途径探讨

结合中国海关物流监控风险管理的现状,参考和借鉴荷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海关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基本做法,如企业分类管理、商品分类管理,货到港前风险分析、电子数据审核与分流、风险布控查验、放行后稽查反馈、统一使用通关管理系统作为数据交换和处置的平台等,结合风险管理理论,笔者建议中国海关可以构建如图1的基于风险管理的物流监控流程来实现高效的物流监控。

基于风险管理的海关物流监控流程应该是包含建立物流监控风险管理基础环境、风险识别、风险评估测量、风险处置与反馈、风险管理效果评价、企业守法测量等步骤的管理循环闭路(见图1),对货物通关全过程加以监控,同时把通关作业的视角扩大到货物通关前、中、后环节,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以审单、查验为基础的通关作业模式,应该将事前风险分析评估、风险差别化处置和事后稽查有机结合,建立一条加快现场通关速度、防范控制违法风险、优化配置行政资源、提高通关管理效能的新路子。

图1 海关物流监控风险管理的流程

(一)建立物流监控风险管理基础环境

为了控制信息的不确定性,海关在决策期间必须最大限度地执行透明原则,保障自身有机地渗入到信息空间中。这意味着保证不间断的信息收集和处理以及保持信息的内部流动;建立必要的外部流动信息的收集和加工系统;在收集、系统化和分析内外信息的基础上组织决策信息支持服务,以降低海关规定执行过程中的风险。有效的风险管理需要大量真实的基础数据,因此海关建立基于风险管理的物流监控模式需要创建坚实的基础环境,提供收集和更新风险管理所需的真实准确数据。通过收集数据,可以发现最有可能出现违法行为的进口商及违法行为可能的性质,正确地运用这些数据有助于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通过收集数据,为海关认识贸易进出口的各种现象和各种贸易类型奠定基础。

由于海关面临的进出口业务量非常巨大,而且以较大的速度增加,风险管理必须依靠计算机,在高度自动化、规范化、网络化和集中化的计算机系统中建立风险管理的数据收集系统,为后续的风险识别和分析评估测量提供依据。这些数据收集管理系统包括:

1.针对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这一系统主要收集进出口企业相关的数据,既包括相对静态的数据,如企业的名称、地址、经营范围、注册资金、法人代表等,也包括动态数据,如企业每一笔进出口业务的相关数据,如对应的贸易合同的买方或卖方,合同金额、贸易方式、对应的税率和税额、某一年度累计的进出口贸易额等。这些企业同样也包括在海关注册登记的报关企业。通过大量的原始数据积累之后,海关就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将分析的结果来判断企业陈述或申报的可信性、企业会计制度的可靠性、企业账册记录的真实性、海关实施管理的可能性、企业管理的合理性、企业与海关的合作性。

2.货物信息管理系统。本系统主要收集与货物有关的数据元,如货物类别、包装形态、原产国别和地区、发运地及货物流向、申报价格、贸易方式、运输方式、运输路线、贸易商的关系、货物所处行业、关税税率等。其中货物所处行业主要是指由商务部或其他部门确定重点行业和高风险行业,即对国际民生至关重要并直接受到进出口商守法水平影响的行业。重点行业一般由以下若干因素决定:战略重要性、涉及的国际贸易协定(如区域贸易协定、配额)、关税、知识产权、对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的影响。确定重点行业意味着海关有意识地将更多的资源向某些领域倾斜。美国海关在上世纪确定农牧产品、汽车及其零部件、通讯、关键部件(轴承和紧固件)、鞋、生产和制造设备(主要)、钢铁、纺织品及服装为重点行业。上述行业从方方面面吸引着海关的注意力:自主守法、强制守法、守法测量、守法评估、干预等,上述产业部门一经成为国家重点行业便受到相应的关注,同时化工、制药和石油等问题突出的行业也可以列入观察名单,虽然不像以上八个重点行业那样敏感,但也被视作将来的重点行业进行分析。

中国海关在对报关单位和运输工具负责人进行管理时,要求相应责任人提交舱单、报关单或其他单据。这些单据中基本包含了以上数据元,虽然最初的目的并不是风险管理的运用,但可以作为物流监控中风险分析的基础数据。

3.其它信息管理系统。在运用风险管理时,为了更好地监控进出口货物的风险,海关除了收集以上与报关单位、进出口货物有关的信息外,还需建立收集其他与风险管理有关的情报信息系统,为风险分析提供更多的依据。比如每一时间段出现的重点贸易问题,常见的有单边、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配额及许可证管理、禁运与制裁、贸易冲突引起的反倾销与反补贴、公共健康与安全、知识产权等。这一信息系统还应该收集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风险分析的重要辅助信息,还可以广泛地搜集进出口货物的理化性质、生产工艺、原料成本、结构形态、具体用途、消费群体、市场需求、经济效益、政策调整等信息,除此之外海关内部的信息也是重要的来源,贸易调查信息、稽查反馈信息等都应该成为采集范围。汇总后应该建立一个综合的数据平台,为各个职能部门开展商品风险分析提供内容齐全的、更新快速的信息来源。

基层海关监管现场、主管海关、海关总署、其他部门(如公安、工商、税收等部门)、贸易商及承运人(包括贸易、运输、航空、船务公司、有关中介服务行业等单位以及社会有关人员)和其他有关渠道均可以成为以上三个系统所需的信息和情报的来源。

(二)物流监控风险识别

收集数据后,下一步就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并确定违法的可能性。分析历史数据和趋势,采用显著程度或实质性程度的定义,使海关能够缩小其所关注的最具风险的领域。一旦数据指向守法中的问题,海关将作进一步分析,以确定问题的范围和程度,这一环节就是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一个风险主体对所面临的或潜在的风险进行判断、整理、归类并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一方面凭借主观上的认识和工作所累积的经验判断;另一方面,也可利用相关科学分析方法进行判断,并以此为基础,鉴定风险的性质,为下一步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做准备。从提高管理效果的角度出发,进出口企业业务量大小和守法资信情况将成为判别进出口业务风险级别的重要参考因素。首先依据进出口业务量标准,划分企业类别,这种划分方法符合统计学意义上的ABC分类方法。A类企业在数量上占10%左右,但进出口业务量占70%左右;B类企业在数量上占20%左右,进出口业务量也占20%左右;C类企业在数量上占70%左右,但进出口业务量仅仅占总量的10%左右。如美国海关2015年的统计结果表明,在所有的445256家参与进口业务中,占进口货值的100%,其中3000家进口商的货值占到全部进口货值的72%,而这当中1000家进口商的货值占到全部进口货值的59%;前7880家进口商(进口货值超过1000万美元)占到全部货值的81%。

分类的目的是要求海关将管理资源的重点向A类进口商转移,有利于海关更有效地干预贸易守法,同时建立企业档案,根据企业历史的进出口守法记录,检查进出口商的账册、内部控制系统等来对企业进行守法评估,确定企业的守法率。再根据企业的守法率来划分企业类别,不同守法率类别的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通过以上两个指标的划分形成如下企业风险判别矩阵,如表1。

从识别企业风险的角度,矩阵中形成三大块区域,其中①、②、③类企业是低风险区域,对于这类企业海关可以实施快速便利的通关举措;④、⑦、⑧、⑨类企业是高风险区域,是海关重点监控对象,进入风险测量程序,根据风险大小再进行风险处置;剩余部分⑤、⑥类企业是中等风险区域,是海关可采取一般监管措施的企业,海关可以采取随机抽样、突击检查等方法来监控。每一个进出口企业都应该确定属于以下表格中的唯一一个方格,而且这种归类是动态的,是以过去一年的数据为判断依据。

表1 企业风险判别矩阵

从货物风险的角度来看,海关当局不能采取单一的标准来识别,应该可以选择不同的标准来识别来自货物的风险。常用的标准有涉及的价值和数量、行业中受影响的部分(一个企业、数个企业还是整个行业)、是否可能违法的法律法规、涉及的商业问题、受影响的进口、税收损失、是否属于海关重点监控的行业、此类货物以前采取行动的判断(自主守法还是强制守法)等等。参照发达国家海关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中国海关的进出口货物分析可以在货物到港前进行,推行货物到港前分析工作,将每票货物的相关信息和以上货物风险分析的标准数据元进行比对来识别风险。

“货物到港前风险分析”是以货物到港前的预配舱单、实载舱单、运输工具、运抵报告、预录入报关单等方面信息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运输工具物理数据、运输线路、进出港时间等运输工具信息;货物原产地、装卸地、名称、包装种类、体积、重量、数量、危险等商品信息;集装箱编号、封志号、容量、数量等容器数据;收发货人名称、通知人名称等企业信息,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自动比对分析,最终实现预警、提示、预防控制等功能。“货物到港前风险分析”通过计算机系统事先设定参数,包括企业分类和商品分类的结果,对进出口商品各要素自动进行逻辑计算,推测出其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并对结果进行分类提示,供电子审单系统审核时进行通道判断,对于其中具有明显走私违法嫌疑的货物直接进行预警式布控,对现场审核关员进行风险提示,此过程全部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三)物流监控风险评估测量

风险评估测量是指对风险可能发生的频率以及发生后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进行评估测量,是一个主体对风险发生可能导致的结果进行分析的全部流程。它通过分析自身风险的承受力,为正确选择风险的处理方法提供依据。风险测量主要测量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风险发生的频率;二是风险的损失程度。

海关物流监控的风险评估测量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进出口企业的风险的评估测量;二是进出口货物自身的风险评估测量。

进出口企业的风险的评估测量要和前一步骤风险识别紧密结合起来。按前面的描述,根据企业进出口业务量大小和守法率两个要素将企业分为9个方格,再将9个方格分为三大类,低风险区域的企业(绿色黑体的企业①、②、③)、高风险区域(红色仿宋体的企业④、⑦、⑧、⑨),中等风险区域的企业(黑色仿宋GB2312体的企业⑤、⑥)。可以根据以上企业所从事进出口业务给海关物流监控带来风险的可能性,按可能性由高到低排序为⑦gt;⑧gt;⑨、⑦gt;④gt;①、④gt;⑤gt;⑥、①gt;②gt;③、⑧gt;⑤gt;②、⑨gt;⑥gt;③。海关根据自身掌握企业的守法率、企业规模类别、管理资源拥有情况赋予每一方格企业类别一定的风险值,基本思路和方法是:

企业风险值V=(1-企业守法率)×企业规模类别系数×(1-海关管理资源稀缺率)

企业守法率通过对企业过去一年申报进出口货物的违法数据来推算

企业规模类别系数主要反映企业在整个进出口企业中的重要程度,也就是它的风险对整个物流监控风险的贡献程度。A类企业的规模类别系数为0.7,B类企业的规模类别系数为0.2,C类企业的规模类别系数为0.1。企业规模类别系数与该企业类别在整个进出口总值所占的比例相关,A类企业占70%,其他类推之。

海关资源管理稀缺率主要是考虑到全国各直属海关、隶属海关所掌握的管理资源和进出口业务量差别较大,比如沿海海关虽然海关管理资源占有量较多,但相对更大的进出口业务量来说,管理资源相对稀缺,故在基于风险管理的海关物流监控中对进出口货物的查验比率会低一些,而一些内陆海关情形正好相反,查验的比率要高很多。海关资源稀缺率由各海关根据自己的情况设定一个数值,介于0—1之间。

通过以上公式计算每一个企业赋予一个具体的风险数值,风险数值越大表示企业违法的概率越大。由于企业是海关监控的重点,货物的违法违规均和企业利益有关,故风险管理部门可设定两个阈值V1和V2(V1gt;V2),大于V1的企业视为高风险企业,小于V2的企业是低风险企业;介于V1与V2的企业视为中等风险企业。

对于进出口货物,由于产生的风险根源很多,所以风险评价相对复杂,要考虑众多的因素,设定一套相对科学的指标体系,客观评价进出口货物的风险。经过科学的指标体系对每一笔进出口货物的风险进行评价,得到相应的风险值,设定一个海关可以接受的风险阈值,超过阈值的货物隶属于高风险货物,低于阈值的货物确定为低风险货物。

(四)物流监控风险处置

风险处置是指在风险识别和风险测量的基础上选择处理风险的方法,也是对多种风险处理方法进行优化和组合,将风险成本降到最低。根据风险决策环节制订的方案在海关现场作业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

通过风险识别和风险测量之后,根据风险大小,企业可以划分为高风险、中等风险、低风险三类企业,货物可以划分为高风险和低风险两类。

风险分析的目的是把进出口企业和货物分类处理、区别对待,从而把海关有限的人力物力等管理资源,应用到具有较高风险值的报关单上。对低风险企业和商品提供最为快捷的通关服务,简化通关程序,降低布控比例,节省相应的资源;对高风险企业和商品采取更具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提高申报要求,扩大审核范围,加大布控力度,增加违法失信企业的违法成本和通关成本。从而体现出不同的风险数值、不同的通关速度和通关成本。

按照前文对企业和商品的分类,企业和商品的排列组合有:高风险企业申报的低风险商品、高风险企业申报的高风险商品、一般风险度企业申报的低风险商品、一般风险度企业申报的高风险商品、低风险度企业申报低风险商品、低风险企业申报高风险商品共6大类,分别用A、B、C、D、E、F来表示。

A类:低风险度企业申报的低风险商品,此类货物的风险很小;

B类:低风险度企业申报的高风险商品,此类货物的风险一般;

C类:一般风险度企业申报的低风险商品,此类货物的风险一般;

D类:一般风险度企业申报的高风险商品,此类货物具有较大风险;

E类:高风险度企业申报低风险商品,此类货物存在较大风险;

F类:高风险度企业申报高风险商品,此类货物具有高的风险。

根据这六大类的排列组合方式对应的风险程度,可以设计出对应的四个风险处置通道,使不同风险度的货物完全分流,进行差别化的风险处置。

高风险的F类:实行两级(直属海关、隶属海关)人工审核,百分之百查验,通过后放行货物的方式,对对应的企业实行全程风险监控,甚至可以派海关关员进驻企业,建立完整的监控链条。较大风险的D、E类:保持较高比例的查验率,同时也要做好这部分企业的通关后的稽查工作。一般风险的B、C类:保持一定比例的查验率,按监管计划加强后续管理,同时要重点做好这部分企业的事后稽查工作。风险很小的A类:申报后直接放行,基本上无需查验,海关只保持非常低的随机抽差比率,确保一定的威慑力。

(五)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对已实施的风险管理决策与方法的结果与预期的契合程度进行比较与分析,并以此来评判管理方案的科学性。

海关对每一笔查验的货物都要记录,记录下查验结果,并比对以上不同风险类别的货物的查获率,判断是否符合高风险货物查获率越大,发现的问题越突出,如果不是,则需要调整以上风险监控的参考数据和思路。同时听取管理对象的反馈意见,包括对海关的评价以及通关速度的提升与否。

(六)企业守法测量

有效风险管理的记录可以作为海关下一阶段对进出口守法率评估和计算的依据,具体数据进入海关物流监控的风险管理的基本数据库,为企业后续进出口业务的风险管理管理提供依据,并可作为下一年度调整企业的风险管理类别的准确依据。

[1] 段景辉.海关风险管理分析与评价方法[J].商业时代,2007(03)

[2] 苗跃学,黎明,廖健编著.风险测量:海关风险管理利器[M].中国海关出版社,2012

[3] 李红霞.海关风险管理研究的状况与展望[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2(06).

[4] 张旭.海关风险识别方法[J].经营与管理,2015(09).

[5] 许琦.海关风险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6.

[6] 廖日卿.基于超网络的海关物流监控风险管理方法优化研究[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7(06).

(责任编辑 赵世璐)

DiscussionontheWaytoRealizeRiskManagementofCustomsLogisticsControlBasedonProcessManagement

Ling Dingcheng,Liao Riqing

Placing the custom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 logistics,the article objective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of customs logistics control in China and looks into the bottleneck problem encountered.In order that the risk management can be effectively applied in customs logistics control calls for the following efforts: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e work on the basis of principles of categorized management,facilitation for compliance,temporal and spatialextension ofcontrol,resources integration and intensive management etc.,and to establish the risk management cycle consisting of identification,evaluation,treatment and review and compliance measurement.It is also recommended to exercise control over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clearance including pre-arrival,arrival and post-arrival stage,and to combine pre-arrival risk analysis,prioritization of risk treatment and post-clearance audit,so as to find a way to expedite customs clearance,effectively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risks of irregularities,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administrative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customs control.

Logistics Control;Risk Management; Realization Pathway

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国际物流环境下海关物流监控风险识别与预警研究”(项目号:14YS160)、上海海关学院2017年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号:2313310A1T)。

凌定成,上海海关学院海关管理系副教授;廖日卿,上海海关学院海关管理系讲师。

猜你喜欢

守法通关海关
开七窍的混沌大帝又活了:修辞通关①
通关英雄榜
清代海关银锭漫谈
一碗面的通关密码
关于未纳入海关统计的货物贸易收支统计研究
外贸企业海关合规重点提示
东北海关二五附加税的开征和中日交涉
通关游戏
浙江环保: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 保持“高压”促守法
如此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