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2017-12-12汤丽
【摘要】校企合作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介绍了职业能力的内涵及构成,详细阐述了校企合作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意义,并提出“教学做合一”培养理念、层次型教学模式、校企共建培养平台三维立体化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081-02
随着国家对教育体系的改革,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不断明晰,逐渐凸显其职业化和专业化的优势,对学生的培养也更加注重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社会企业的需求还存在差距,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传输障碍,相互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轨。因此,亟需探索新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新模式,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实现“校企之间的无缝对接”,推进职业能力教育的进一步提升。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内涵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是通过理论基础教育,并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所具备完成工作任务能力的综合表现,职业能力强调对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更加注重针对性和应用性。职业能力也常被称为跨岗位、跨职业的能力,即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职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限于专业化、职业化的教育,还应包含“基本知识+操作技能”之外的其他职业能力。职业能力通常有职业品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组成:
(一)职业品质
职业品质是未来从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高职院校学生作为企业未来需求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工作严谨、素质修养的职业道德;同时,要严格恪守职业准则,严于律己,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勇于承担的责任感,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培育良好的职业行为,不断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职业知识
职业知识是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知识主要包括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人文教育等知识。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数学、英语、艺术等课程,其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包括与本专业相关和交叉的学科,能够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层面,是学生未来从业的重要知识支撑;人文教育知识包括健康教育、职业规划等内容,良好的身心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和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职业规划教育是通过深化学生对未来职业的理解和明晰未来的发展路径,引导其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优势,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职业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职业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
(三)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是高职院校学生未来适应职业发展和提升自我竞争力的重要能力,要求高职院校学生能够将专业理论知识、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等融合到一起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到实践过程中。随着企业不断地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的职业技能也在不断提高,职业技能一般包括:学习知识能力、实践应用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学生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拓宽自我的认知层面和丰富自我的知识体系;对于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要充分发挥学校已有的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实践过程中对突发状况及问题的能力,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和拓展创新能力,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未来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校企合作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职业能力教育模式的改革发展
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的竞争力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首要目标,而职业能力是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根据企业发展的最新需求,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做出一定调整,在满足企业要求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硬实力”,增强其岗位竞争能力。当前,高职院校的职业能力教育侧重于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内容的理论教育,而且由于受校内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的影响,学生的认知相对比较狭隘。而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老师和学生更容易了解到最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促进对高职院校对课程设置和职业能力教育的改革,使得对学生的培养更为符合企业未来的发展要求。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在拓宽学生认知层面、提升职业能力的同时,将最新的知识理念传授给学生,促进高职院校的职业能力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发展。
(二)校企合作能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零距离”
高职教育要体现实践教学的特色,校企合作是最好的落脚点,校企合作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企业提供的实训基地和实践平台,学生可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过程中,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同时,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教学上,可形成校内老师理论教学和校外企业老师实践教学共同培养模式,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穿插结合。因此,校企共同体对学生社会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在未来就业过程中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三)校企合作能够有效检验学生的职业能力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企业对人才结构的需求也将产生不断变化,因此,企业能够明确界定未来发展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高职院校根据企业对未来人才的发展要求,对职业能力的教育需要更具有前瞻性,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符合企业未来发展需求。通过将企业典型的案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实践的形式学习理论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采取小组式讨论,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基于企业的实践基地,让学生融入实际的职业环境中,对其专业知识、沟通协调、管理方式等进行考核,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职业能力,通过辨识学生职业能力存在的“短板”,提出針对性的改进措施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endprint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三维立体化职业能力培养模式设计
(一)“—维”——打造“教学做合一”培养理念
高职院校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结构,比较适合过程性的教学模式,只有在面对实际的工作问题和突发状况才能调动他们对知识汲取的渴望,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培养可采用“教学做合一”培养理念。“教学做合一”强调教育与实践进行紧密结合,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有实践基础,所有教师要借助企业提供的平台,定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培训和学习,结合实际工作进行教学,将理论充分结合实际。在教学培养理念的设定上,构建科学有效的核心专业课程平台为知识核心,将学生认知、科研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以学生的兴趣和企业需求为切入点,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关联性与企业实际岗位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置换掉单一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并以“教学传授、(下转196页)(上接81页)学习吸收、实践操作”教学理念去教育培养学生。
(二)“二维”——创建层次型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才输出,为保证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企业需求,高职院校应以提升学生未来持续发展为导向,以企业生产基地为依托,应分别从理论课程开发、多方位教学、学科竞赛三个递进层面进行教学内容的设定,进行多元化教学。
1.在课程开发设计方面,要基于校内的现有的理论教育,同时又结合企业最新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对人才结构需求的变化,对课程进行调整,形成系列有特色的教学课程,即:以典型项目案例为载体,以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为目的,以激发学生思维为导向的教学培养课程。
2.在教学方面,要结合企业实际案例进行实践教学与多方位教学,由浅到深、循序渐进、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全面的精讲精练,在讲解的同时或讲解之后向学生演示如何将相关知识活学活用,并在后期进行测试,以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学校应为后续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奠下坚实的知识体系基础。
3.对于学术科研竞赛,应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联合企业创建多种类型有实践意义的学科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比赛,并安排老师对比赛的各环节进行详细指导,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不仅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还可以激励学生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提高其系统分析和决策能力。
(三)“三维”——搭设校企共建培养平台
校企共建培养平台能够实现生产、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在兼顾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的目标追求的同时,实现校企合作双赢。校企共建培养平台可根据企业的发展和需求,联合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建立共同培养平台,不仅可以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企业提供实习机会,还可以实现高校资源与企业内部培训的合作、企业资源的共享。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培养平台,实现教学和实际工作的有机接轨,实现“校园规章和企业制度”“教室和实训基地”、“教材与资料文件”、“教师与工程师”、“学生与员工”五维一体化,真正意义上实现“工学”的高度结合。同时,根据学生毕业以后所从事的实际工作,明确其岗位工作能力与技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的岗位针对性、知识应用性等问题。因此,校企共建培养平台是学生参加工作前的重要实训基地,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平台。
总之,校企合作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最佳模式,是培养高质量、高水准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尽管当前校企合作还存在一定问题,但随着校企合作培养的理念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马联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20-22.
[2]楊黎明.关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J].职教论坛,2011,03:4-15.
[3]李璞,杨德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体系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122-125+128.
[4]眭国荣,李莎.论大学生职业胜任能力培养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7:14-15.
[5]盖晓芬.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要义与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9,08:82-83.
[6]吴树国.职业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70-71.
作者简介:汤丽(1990-),女(汉族),河南省安阳市人,河南护理职业学院护理系教师,助教,硕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