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历史与社会课堂情感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2017-12-12章洁莹
章洁莹
摘 要:在传统课堂中,我们对于情感价值观的深入挖掘和引导往往力度不够。而在对学生素养越来越重视的当下,初中阶段素养价值观的养成十分关键,尤其是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中。我们更应注重从备课环节的材料选择到选择合适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在观点碰撞中强化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并通过多元评价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价值观。
关键词:情感价值观;课堂讨论;多元评价
“凡教历史者,注意在发明实事之关系,辨文化之由来,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1904年《奏定中学堂章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逻辑出发点和归宿,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式,一切都得围绕着教学目标而作为。对于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而言,情感价值观目标是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最核心目标,充分说明了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在传统课堂中,我们一般通过图片、文字材料、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但对于情感态度的深入挖掘和引导,使之上升到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则往往力度不够。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目前教育界对学生素养越来越关注和重视。而初中阶段是学生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春期自我意识的发展,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形。教师的引导在此时期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中。因此,我们更应注重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对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在充分展示想法、提出质疑和相互之间的观点碰撞中强化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并通过观点的融合与吸收,内化成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在新课改持续进行的今天,充分利用教学新模式是突破传统课堂的瓶颈,深入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的一个良好契机。
一、 由材料加强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就是课前自学工作的布置,尤其是教学素材的选择。为了凸显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和价值观的体验,教师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关注这一点。课堂的设计应做到使学生产生具体的情感体验和初步的态度倾向。因此备课环节非常重要,既要对知识难点进行突破,又要起到提高学生情感体验的目的。而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接受能力的差异,对于同一节课内容的情感体验强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一课教学内容中富有情感冲突的材料,通过从知识到情感一环一环的设问体现情感价值观因素。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在设置的问题中体现分层教学。
例如学习《科学革命》一课,在整课内容中,分析科学革命产生的原因和总结科学革命的影响是难点。而布鲁诺因坚持自己的观点被教会处以火刑则是本课情感冲突最明显的一段。在本课的设计中,除了出示图片、地图材料来提示学生联系此前学过的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来分析科学革命的产生和影响之外,还可以专门对布鲁诺的事迹和言论进行介绍,并因此提出两个问题。对于学力一般的学生的问题是:“从布鲁诺身上我们能学到哪些品质?”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布鲁诺不像哥白尼那样临死前再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一定要选择和教会激烈对抗,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样就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的空间,学生们能够各抒己见、争论不休,不可否认他们当中有的观点确实会有些偏颇,但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通过用史实来证明并完善自己的观点,恰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是这样的争论才不是被动接受历史知识,而是用心灵去感悟,主动探究与体验历史的过程,有效地形成一种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的再现。
二、 由问题引导态度倾向
在学生完成课前基础知识自主学习之后,可由他们对这堂课进行提问。对学生问题的整理是教师准备上课内容的重要环节。此前的传统教学模式当中,对于上课的设计往往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通过教师对全体学生情况的模糊掌握来准备上课内容。而在新课改模式下,课前提问环节的运用,将大大提升教师备课的效率。教师通过学生的问题,可以很清楚掌握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这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备课时就更能有的放矢。
当然,要加强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意识,敏锐地捕捉学生问题中的情感价值观元素,进行引导,并提供相关的材料,备好上课的内容。学生的问题会根据他们认知水平的不同而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状态。对于学生的浅显问题,可以通过学习小组内部或者学习小组之间进行解答,教师适当进行讲解补充即可。而对于学生提出的深层问题,则应该要深入挖掘,不仅要理解表面的答案,还应该体会其背后的原因,将其中的情感价值观充分展示出来。
例如在学习《新航路开辟》一课时,课本中出现了1420年的世界地图。有同學就提出:“当时欧洲人对世界的认识在欧亚大陆之外就是茫茫大海,为什么哥伦布跟在他以前的航海家不一样,一定要向西航行?”这个问题的表面答案很容易给出,当时的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但这个问题仍可以深入挖掘:“在对于欧洲以外的世界完全未知的情况下哥伦布毅然选择向西航行说明了什么?这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在课堂的设计中将这个问题层层引导,展示哥伦布个人的资料和当时西班牙的社会背景,从而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对当时航海家的举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从情感体验上升到态度和价值观层面,从历史延伸到现实当中的思考。
三、 由讨论升华价值取向
课堂是实现情感价值观目标的主要场所。在这里,教师与学生之间充分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碰撞,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将得到合理的引导。目前的新课改致力于将许多基础知识的学习放到了课前去完成,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对一些较深较难的问题进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他们的能力还是情感价值观都将达到传统课堂所无法比拟的一个高度。经过之前的自主学习,学生已经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和讨论,此时他们进一步展示自己的观点,并将在同学的质疑和反驳中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在这里,教师就要善于捕捉学生话语中的信息,根据有利时机灵活地生成课堂教学,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到进一步升华,积极的情感得到强化,价值观得到导引。
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一课时,通过课前学习,对于“如何看待鸦片战争”这个问题学生生发了许多议论。包括“为什么一定要打我们”,“落后就一定要被侵略吗”等等。在课堂讨论当中,学生就提出要“以牙还牙”,“打回去,把属于我们的东西抢回来”。这个时候,教师呈现此前学过的蒙古帝国的版图,让学生通过比较来看待战争。当我们自己去攻城略地的时候,别的国家百姓的心情是不是和我们面对鸦片战争时一样?许多同学都沉默了。这个时候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到底该怎样对待战争呢?”经过讨论,同学们得出了两种意见,一是发扬中华民族崇尚和平友好的传统,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友好相处,共同发展;另一种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建设更加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最终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由此,深化了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引导教育。事实上当学生产生情感倾向和价值观取舍的时候,我们的教学就达到“潜移默化”的境界,而学生情感价值观的落实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 由评价贯穿整体发展
目前新课改对学生素养的重视使得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加频繁和多样化。无论是课前的自学过程,课堂上的讨论发言,还是课后的巩固练习,都是教师进行评价的途径。
对自学过程的评价,教师除了关注学生课前自学题目的完成度之外,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他们所提的富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积极肯定和引导性评价。提出问题,往往是成功的一半,而恰当的、鼓励性的、引导性的评价能有力地促进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实现。
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能充分展现自己的知识能力程度和对历史事物的情感价值观趋向。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表现。教师的角色更多是倾听者和引导者,要善于抓住课堂中的小细节,对于学生讨论环节中的创意性观点进行及时肯定,对学生的质疑和反驳更加要大力鼓励和引导。这不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对他们的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课后的巩固当中体现情感价值观的导向,可以通过一些看法评价类的题目来实现。学生如何看待本节课所学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正是他们自身情感价值观的引导。通过学生观点的给出,教师能有效地把握到一节课中情感价值观導向的力量。对于这些题目的评价也应是客观的,不需要有唯一标准的答案,只要是有想法有创意的解答,都应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
总之,在实现课堂模式的革新过程中必然要落实情感价值观目标,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何在新的课堂模式下实现情感价值观目标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实上新课改的导向对于情感价值观目标的深入落实是很有利的。在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尝试各种方式方法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展现出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碰撞,他们的人格、人性和文化素质将得到完善与升华,自身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实现理想的能力也将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