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幼儿园专业化管理的实践思考

2017-12-11周秀娟

教师·上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专业化幼儿园标准

周秀娟

幼儿园专业化管理是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核心,其关键在于幼儿园的标准化建设和师资队伍的优化配备。为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多途径培养幼儿园专业化管理人才,以促进学前教育的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

一、对新进人员严把质量关

由于历史的原因,对幼儿园所有管理人员制定严格的专业标准是不现实的,因而在新进人员方面需要制定完善的幼儿园管理专业化标准,这不仅是目前幼儿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国际上对教师职业化标准的普遍要求。

在制定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标准的时候一定要从国情出发,从地区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普及性。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幼儿教育的矛盾愈发突出,当务之急是重点解决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性。农村幼儿教育发展较晚,专业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也很匮乏,所以,在制定新进人员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到农村的现状,在专业标准的制定上要求切合实际,力求全面完整。

幼儿园的管理水平和硬件条件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是我们目前学前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因而在人才专业标准的制定方面也需体现层次性,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践行,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科学发展规律。但我们还要着眼于学前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前瞻性的思想设定专业发展的高等级标准,为幼儿园管理者的职业发展打通前进的上升道路。同时还要结合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态势,审时度势地融入科研素养、心理素质、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因素,为我国各方面的人才建设打好基础。

严把新进人员质量关的关键在于专业标准的制定和制度的执行、监督。建立全面完整、切合实际又具有前瞻性的专业标准可以促进学前师范院校的办学理念更加务实和科学,又可以为现阶段的幼儿园管理工作提供清晰的思路,同时为人才的专业化发展指明方向。

二、加强幼儿园管理人员的培养模式研究

加强幼儿园管理人员的培养模式研究涉及的方面较多,既有对各大专院校教育层次的科学规划和有序实施,又有对专门从事此方面研究机构或部门的重新定位和政策倾斜,还包括对学前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的认真审视。

从人才建设的角度来考虑,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在群体结构层面重视对幼儿园管理专业人才在年龄、学历、性别等方面的科学规划。在年龄方面,防止青黄不接等断层现象的出现;在性别方面,不可忽视男性在幼儿教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学历教育方面,也应有计划地满足学前教育管理专业在中专、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层级的人才需求。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方面的深入研究。首先,需全面了解幼儿园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其次,学习国外成熟的理论及模式,经过多维度、多层次的调研,制定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幼儿园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目标体系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横向由幼儿教育理论、管理素养、文化艺术能力、政治素质等四个方面组成,纵向包括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最后,结合幼儿管理人才的具体情况,对目标进行层级分解,体现低、中、高等不同的目标体系结构,形成一个系统性、科学性、实践性的目标体系。

不可否认的一个现实是,目前学前师范院校关于幼儿园管理方面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建设比较滞后,这也是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各师范院校要鼓励教师进行创新研究,大力支持相关课题的立项和课程开发,组建多种研究团队,重点放在亟须解决实际问题的领域。同时加大幼儿园管理方面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建设力度,注重应用型课程的开发,边研究、边实践、边评估,形成适用性强、操作性强、匹配性强的课程结构体系。

三、建立幼儿园管理专业化发展评价指导长效机制

所谓幼儿园管理专业化发展的评价,就是用日常观察到的、记录下的、收集到的与评价对象有关的证据,对照原已制定的工作目标和专业标准进行比对、计算、分析、研究,然后用数据、语言或图画、符号等方式描述出有效信息的过程。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重视和加强:①建立常规评价工作机制。即建立教职工日常评价反馈渠道、自我日常评价平台;建立部门定期评价、专家阶段性评估制度;建立来自专家、领导、幼儿家长、教师、工作伙伴及自己的评价网络系统;加强评价工作培训与指导,保障评价工作运行流畅。②将评價工作纳入日常工作系统中,让评价成为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③采用各式各样的评价形式。有赞赏式评价,如业绩记录展(照片、摄像、文字均可);有引导反思式评价,如教职工满意度问卷调查;有专业性评价,如专家评估与讲评。④重视评价过程,有效运用评价结果促进专业化发展。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幼儿园)endprint

猜你喜欢

专业化幼儿园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爱“上”幼儿园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