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2017-12-11陈建平

教师·上 2017年10期
关键词:鸡兔同笼兔子情境

陈建平

学习兴趣与教学情境紧密相连,离开了特定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生活日益五彩缤纷的今天,大多数农村初中生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学习乏力,教师更感受到数学课堂中的无奈和无助。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大潮的冲击下,无论从何种角度讲,教师都呼唤并迫切地想找到一把能解开这种困惑的钥匙。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借助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借助适当道具,融入习题情境

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借助道具,结合题意巧妙地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形象生动,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聚拢学生分散的思维,将课堂气氛调控到最佳状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随问而思,随引而发,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新课标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第三节《鸡兔同笼》中“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道题的教学中,我就在课前用破旧衣服改做了两个鸡头和两个兔子头。上课时,我叫4位学生来伴演鸡和兔子,并让他们分别戴上道具——鸡头和兔子头,站在讲台前。

学生一看到这样的场景,立马来了精神,就连平时上课睡觉、做小动作和对数学课堂毫无兴趣的学生都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的一举一动。大家完全融入角色,仿佛自己是其中的一员,课堂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鼓励学生表演,深入讲解探究

人的思维活动是由客观存在所引起的,是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开始的。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引导学生把知识由未知转化成已知的过程,更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演示、阐明、讲解的过程。

现在的学生表现欲望十分强烈,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借助一些必要的工具,采用新颖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鸡兔同笼》这一课时,我对着“笼子”大喊一声:“兔子们,都给我‘兔拜观音;小鸡们,都给我‘金鸡独立!”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看出来什么规律了吗?这时候还有多少只脚是站立的呀?”学生们由于有了浓厚的兴趣,都能回答出:刚好有一半的脚站立在地面上,即94÷2=47只。

然后我又问:“兔子学‘金鸡独立,小鸡们不动。剩足几只?”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35只。”“有多少只兔子呀?”“47-35=12只。”“鸡的只数呢?”“35-12=23只。”

这样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学生们都很喜欢。这种科学设计的教学过程,优化了课堂教学,凸显了教师重在教学思路的启发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突出了研究性、开放性课型的设计,引领了课堂教学的革新。

三、创设合作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当今素质教育下的课程改革和教材变革带动了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创新。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怎样转变成今天师生互动的大课堂,过去的以知识为中心怎样转换成今天的能力立意,过去的上课一支笔、一本书怎样转换成今天的让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方法方式,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教师通过设置合作情境,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探讨,既能让所学知识越辩越明,又能再次促进兴趣的萌生,从而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路走得更远。

师:就前面的问题,我们先分组讨论(学生在讨论时,教师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听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用二元一次方程解答。

师生共析:“上有三十五头”是指鸡和兔共有35只,即:鸡的只数+兔的只数=35只;“下有九十四足”指鸡和兔子的腿的和为94,每只鸡有2条腿,每只兔子有4条腿,即鸡的腿+兔的腿=94(理解为:鸡的腿数=

2倍鸡的只数;兔的腿数=4倍兔的只数,即2倍鸡的只数+4倍兔的只数=94)。

根据上面的数量关系,我们可以设鸡有x只,兔有y只,可得x+y=35①,2x+4y=94②,把①和②联立,得方程组: x+y=35 ①

2x+4y=94②

……

通過《鸡兔同笼》这一课的讲解,学生们不仅体会到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还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不但在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了数学的实用性,还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结语

教师在教学中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性、应用性、趣味性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我认为,这样不仅是提高学生成绩的根本之策,更是提高学生素养的有效保障。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丰县洽湾镇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鸡兔同笼兔子情境
从鸡兔同笼谈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用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兔子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守株待兔
想飞的兔子
可爱的兔子
“鸡兔同笼”的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