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有效课堂,拓展发展空间

2017-12-11张香

教师·上 2017年10期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面积分数

张香

教学是什么?教学过程中,你认为教什么是最重要的?不难发现,诸如此类问题长期困扰着我们一线教师。当我们过多关注着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解题技巧掌握情况等时,像怎样听课、怎样作业、怎样复习这一系列的问题,大家似乎将其淡化了。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充分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积极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本文结合课堂教学,从以下几方面谈起。

一、有效“阅读”,把握本质

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很多数学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容易陷入一个误区,有的会脱离教材自己编制例题和练习,有的将教材“改造”得面目全非,有的甚至完全抛开教材。著名数学专家上海市曹培英老师就提到:“教材的创编凝聚了广大专家的心血,每一个例题、插图的情境对话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只有立足文本、科学使用,才能将教材的作用发挥出来。”那么,一名数学教师到底应如何研读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

1.熟读教材,找准知识切入点

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潜心熟读教材,认真摸清、领会教材意图,把握好教学的内容、顺序和流程,才能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位教师在执教《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先创设情境呈现了教材中解决问题的列式过程,接着让学生自己尝试算出答案。学生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笔算,教师让学生经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进而研究得出笔算列竖式方法,再让学生观察课件中分小棒过程,感知算法与理法的相沟通。整个教学过程如行文流水般十分顺畅,那么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么几个问题:“学生真正理解除法计算方法吗?教材例题中将分小棒的示意图画在竖式边又起到什么作用?教师最后才呈现小棒的素材是否有效?”这些都迫使我们在反思:“我们读懂教材了吗?”

2.研读教材,拓展知识的生长点

教材是丰满的,教材也是单薄的。我们只有深入阅读教材,才能拉伸教材的“长”“宽”“高”,才能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教师要通过研读教材中的图例、问题与练习安排,深入理解、分析,培养学生思维发展能力,进而提高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在执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当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我没有让学生直接运用公式计算,而是出示一个底和不对应的高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问题:“有底、有高就一定能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激发学生明白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应是底和相对应的高。没有底和高,能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面积相同的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一样吗?形状呢?在“变”与“不变”中,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方法解决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活用教材,开启思维的创新点

教材中经常可以看到“小精灵”提出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还能怎样解答”“你发现了什么”等,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读懂、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精心预设课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氛围,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活动。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学,大部分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几分之一的意义后,都会让学生应用知识从生活中找“分数”,再从图形阴影部分中读出所表示的分数。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认真思考,仔细观察,明白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很棒!想不想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来解学数学问题?

生:想!

课件出示光头强的家。

师:瞧!这是哪呀?(光头强的家)看看,他知道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也一起来到我们的电脑里啦!认真看看,想一想,在这个房间里你能找到分数吗?

当学生从窗户、书柜、转盘、巧克力等物品中找到相应的分数后,教师并不急于揭示结果,而是追问:“你是怎么想的?看到的这个分数,你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它所表示的意思吗?”

上述过程,教师灵活运用教材,精心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作为素材,既激发了兴趣,又提升了知识的应用能力,突破了思维创新。

二、有效“设计”,原点出发

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教师教学视觉的改变,无论教学什么内容,学生都不是“白纸一张”,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努力从知识导向、能力导向逐步走向内涵更加丰富的以数学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关注学生更长远的发展,关注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优良的行为品质的培养。

执教《图形的旋转》一课时,大部分教师都会从生活情境引入,课件先出示“风车、秋千、道闸”等旋转现象,接着再通过钟面时针转动,引出旋转三要素。那么,学生真的在上这节课之前就没见过旋转现象吗?如果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将游戏中常见的抽奖活动融入课堂,让学生在看、说、听中操作抽奖转盘的指针近而得到想要的奖品。这个过程既充分把握了学生认知起点,又充分建立起学生之前对旋转现象的模型经验,通过趣味游戏加以诠释和厘清,使学生更加体会到旋转的作用和意义。

三、有效“对话”,关注过程

作为教师,我们难免会责怪我们的学生不善于思考,缺少创新能力。课堂中,我们若总是在拒绝倾听学生的心声,学生能闪烁出求异的光芒吗?甚至,课堂上我们难免会因为教学进度或是学生个体因素影响,对学生思考、发言,急于打断。如此教学,看似过程顺利,但是教师主导的课堂,能否实现教学目标,不得而知。

台湾施皓耀教授在执教《先分再数》时,期间与学生的对话,关注学生知识过程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当学生根据图意“三个篮球平均分给三个男孩,每人分几个篮球”,大部分写出了“一个”时,施教授发现有几个学生写成了“三分之一个”。他不急于揭晓答案,而是轻声问道:“孩子,说说你为什么写‘三分之一个?篮球有三分之一个吗?”学生不好意思地回答:“没有。”施教授又追问:“那你写的这个分数想表示什么呢?”生笑笑答道:“我觉得一个篮球就是‘三分之一呀!”施教授装作恍然大悟:“对呀!那能写单位吗?”

看似平淡的一个教学过程,但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充分给予学生“发言”机会,关注了学生的“错”,发掘了学生的思维,将“错”变为新知充分利用。

四、有效“追问”,彰显思维

追问,就是追根到底地问,也就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一内容进行多次提问,这也是教师常用的教学策略。如何让数学课堂的追问彰显学生思维生长的力量?有效追问极为重要。

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行追问

一位教师参加省评优课时执教了《租船问题》一课,当学生找出了若干租船策略后,初获成功喜悦,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策略进行比较,追问学生:“想一想,不同的租船策略之间如何进行调整?”学生兴趣盎然,在调整的过程中,充分认识“为什么要尽量租大船,为什么尽量不留空位”,不再只是停留在经验的层面,而具有了数学知识本质的深入认识。

2.抓住知识的关键点追问

教师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可以追问:“为什么知道了长和宽的大小就能确定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进一步沟通面积单位的拼摆操作与长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经历由不懂到懂、由浅到深的认识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乐于探索、勇于标新立异的精神。

“热闹”是教学的外貌,而非教学的本质,所以自然也不是评价教学好坏的标准。有效的教学要得不是热闹的场面,而是对有价值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上课是以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为目的,教学中要时刻关注“不会的学生在哪里”“学生不会的地方在哪里”,把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不要让班里有“被遗忘的角落”。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师范附属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平行四边形面积分数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分数的由来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可怕的分数
巧用面积求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