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读写?语文之重
2017-12-11钟剑涛
钟剑涛
昏昏沉沉的午后,《读者》上的一篇文章让我眼前一亮,困意全无。那篇文章就是《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讲的是,人生中的许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想要克服的困难,也都能克服,只要一个人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世事往往水到渠成。这篇文章似乎颠覆了一些传统的认识,在解读成功的时候,没有强调钢铁般的意志,没有渲染处世技巧或谋略。
之后,我认真欣赏了刘笑天老师执教《师说》的视频,仔细解读了这堂课的教学实录,突然间觉得,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做足了老生常谈的听、说、读、写四门功课,踏踏实实地执行好了每一个教学环节,也许,语文教学并不像你我想象的那么难!
名篇稍难上,尤其是像《师说》这样能背诵且教过许多遍的经典文本。对这一点,刘笑天老师在谈教学心得时也是实话实说:“《师说》是一篇文言文典范。上课时有一个问题不好突破,但又不能回避,即如何把握好语言层面的内容处理和内涵、艺术解读的关系。把它上成古汉语课,不放过任何一个现象,甚至把显而易见的内容也拿到课堂上,这样既低效,又不合理。我觉得语言知识的处理一要注意课前预习、复习巩固与课堂的衔接;二要把它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去处理,不要单独处理。”
那我们且看刘笑天老师是怎样处理的,他又是怎样做足听、说、读、写文章的!
听,无处不在。即学生们在认真听讲,刘笑天老师在耐心倾听,我们也在聆听。师生间展开的和谐对话既贴紧了文本,又高于文本,课堂上的有效互动显示了学生高质量的听课状态。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刘笑天老师在倾听过程中的从容、耐心和发自心底的鼓励。
生:我找的句子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师:你很勤奋,是个找句子的劳动模范。但老师要求找一个句子并分析,请你再从中选一个最典型的,给我们解释一下。
生:“其可怪也欤”中的“其”表示强调,“真是”“确实”之意。
师:你对“其”的理解是准确的,课下注释的解释都不够准确,你很扎实。
刘笑天老师在倾听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从容和耐心不由地让我联想到曾经让学生写过的一则作文材料。
美国著名主持人林克莱特有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你长大了想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当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说:“我先告诉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先跳下去。”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林克莱特接着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子回答:“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
林克莱特能够让孩子把话说完,并且在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仍保持着倾听者应该有的平和与耐心,让大家听到了这名小朋友最善良、最纯真的心语。
因此,我要向刘笑天老师学习,学会倾听,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把话说完,让学生发表更多创新性的见解,让对话向深层次发展。
说得精彩。本堂课没用花哨的课件,仅是凭借一支粉笔和一张“铁嘴”朴素地呈现出来的。这节课没有烦琐的教学设计,有的是师生的深度对话!
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首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用“之”字把宾语前置了,“小学”是个古今异义词,意思是“小的方面”。“众人”课文中是“一般人”, “众”也是古今异义词。
生1:我找的是“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中的第一个“圣”“愚”,都是形容词活用做名词。
生2:“或不焉”中的“不”是通假字,通“否”。 “士大夫之族”中的“族”是“类”的意思。“君子不齿”的“齿”是“并列” 之意。
生3:我找的句子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因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是个省略句,省略宾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这样的教学确实是学生唱主角,这才是真正践行了“学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正是因为刘笑天老师在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合理到位,学生才能真正动起来,敢说、能说、会说,且渐臻佳境。
不仅学生能说会道,笑天老师也能说、会说。教学中有一个细节,课前黑板的右侧写着“刘笑天”三个字,而刘笑天老师跟这个班的学生也是萍水相逢,我猜想,课前刘老师一定是进行了愉快的“暖场”环节,有了足够的铺垫才能更有效地开展了教学行为。
诵读为王。反复读,读反复,变着法子读,变着花样读。琅琅的读书声在刘笑天老师的课堂里一遍遍响起,不单调、不乏味,在诵读中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语感。
师: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自由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的停顿读好。(学生大声读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课文,声音要洪亮,还要体现班级风貌。(学生再大声齐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从中找出五个重要词语——像典型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重点实词、虚词等,再从翻译角度选一个典范句子。(学生默读课文)
师:韩愈写文章主张“不平则鸣”,所以在文中投入了大量的情感。请推荐一位同学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讀出作者的感情。(学生朗读课文,同学鼓掌)
师:除刚才两位同学强调的之外,韩愈在本文中运用了不少感情强烈的虚词,像“嗟乎”“呜呼”“矣”,我们朗读时也需要去体现、去强化。(教师范读)
师:请同学们齐读第二段,注意体现我们所强调的重点。(学生齐读第二段)
诵读为王。听完刘笑天老师的课,这四字箴言深深地刻在脑海中。
写,写一篇文章叫写,写一句话也叫写,重点是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时时思考动笔。文言文教学中也能锻炼学生构思写作的能力,在教师提示和学生思考后,笑天老师采取了颇为“老套”的“爬黑板”的方式来教学。
师:这篇文章从一个侧面读出韩愈不顾流俗的勇气,读出作者坚守真理的精神。读其文,品评其为人。请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用一句话评价一下韩愈的人格和精神,请到黑板上写一写,看看谁得更精彩。
生1:坚持真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生2:勇于反抗世俗,敢于坚守真理。
师:同学们都肯定了他的反抗与坚持,眼光很准。这两位同学用了对偶的形式,既简明、又工整。
刘笑天老师在教学反思中提到了自己对预设与生成关系的理解:“生成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不要弄成一种极端,全然抹杀预设的作用。预设的前提是尊重文本、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追求的语境是不着痕迹。”
预设与生成,在我看来是两个理论性颇强的词,也是两个非常具有书卷气的词。
预设的课效果不好,僵硬且虚假;生成的课有成效,丰富而灵动。这已成了许多教师的教学定论。其实,预设本身没有错。预先设计,充分备课,授课思路清晰,恰恰应该成为教师的职业要求。预设和生成仅仅是两种技术手段,本身并没有错。正如一把刀,可以切菜,也可能成为凶器。任何手段都是一把双刃剑。
如同有些教师不习惯在微机上写作而一直喜欢在稿纸上写东西一样,我有时也不喜欢听课或者看录像,偏执地喜欢阅读白纸黑字的课堂实录,课堂实录虽是完成时,但在我看来却有着无限的“生成”。
唇齿间偶尔流露出似曾相识的温暖乡音的刘笑天老师一定是一个朴实的山东人。朴实的一个人,认真地执行了听、说、读、写的教学要求,实实在在地给我们语文教师呈现了一节好课!
听说读写,语文之重。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做足听、说、读、写的文章,也许,语文教学并不像你我想象的那么难!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