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践中轻视或排斥教育理论的倾向
2017-12-11闫琳闫政
闫琳+闫政
摘 要:在当前教育强调“理论结合实践”的背后,教育实践中却存在着变相的“轻理论”“反理论”和盲目排斥教育理论的倾向。文章从忽视理论的原因入手,重点分析教学方法的花样翻新、盲目跟风以及对时髦与潮流的盲目搬用或模仿的弊端。
关键词:教育理论;实践;倾向
一、教育实践中的“凭经验行事”
教育实践是对人类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教育理论泛指人们有关教育的理论性认识,它在形式上超越具体的教育事实和经验,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与应用也不是直接的、具体的和对应的。正因为如此,教育理论不断受到批评,其理由就是教育理论脱离教育实践。
长期以来,倡导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只注意到了教育理论向实践的靠拢,却忽视了教育实践向教育理论的走近。事实上,教育理论脱离教育实践的程度并不比教育实践中脱离或摆脱教育理论指导的程度更加严重。在中小学,学校的管理者主要来自一线的学科教师,一线的教师通常认为实践问题主要是操作问题,理论没有什么用,从而不重视理论甚至排斥理论,习惯于“凭经验行事”。
由于对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与经验缺乏科学的认识,教育实践中甚至出现盲目排斥理论的倾向,如“摸着石头过河”,对改革潮流的盲目跟风或模仿。正如一位教师在访谈中所说:“今天一个标准,明天一个标准,目的不是为了提升教学效果而是华丽作秀。”
二、教师培训需求的实用与功利
教师由于自身欠缺教育理论素养,在教育实践中甚至出现盲目排斥理论的倾向。为了迎合教师培训需求的实用与功利,一些研究者或培训机构也热衷于如何更有效地使教师掌握更多、更规范的教学技能,于是日益细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标准纷纷出台,更加助长了教师对实用知识和技能的追求。教师对实用知识和技能的追求以及一些研究者或培训机构一味迎合,使教师培训的过程变成了操作说明书的讲解与记忆过程。教师培训则变成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经过数年的教学生涯,在职教师比职前教育中的受教育者更追求实用的教育,教育关怀、教育理念等成为赘物被弃之一边。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已成为时下一道常见的风景。事实上,很多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學校的硬性要求,完成培训和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为了在继续教育的证书上添加几个数字、加盖几个公章而获得继续教育积分和证书。至于究竟学的内容是什么、学的过程怎么样、学的效果如何、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有没有帮助等因素反而是不考虑的。教师培训变成追求功利与形式的教师培训。
三、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花样翻新与盲目搬用
在目前新课改的推进过程中,经过满腔热忱的宣讲、充满自豪的展示活动,曾经令人激动不已的新课程改革已走过十几个年头,进入了“滞涨”状态:一些学校,除了教材属于新课程改革的产物,其他的与课改之前没什么两样。课堂中除了滥用课件、满堂提问、无效讨论等形式主义的噱头之外,已经很难找到令人眼前一亮的课堂情境了。在一些学校,考试指挥棒依然在毫无理性可言地统驭着学校内部的一切,教师的职称评定、绩效工资、评优评先等依然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依据,诸如此类的因素牵制着学校内部的课改尝试,抑制着教师曾经有过的课改激情。教师在种种压力所致的倦怠中疏于对理论的学习、研究和运用以及对教育理念的追求,一味地沉湎于简单教学方式的更新换代、教学方法的推陈出新,先是“建构主义”不加甄别大行其道,接着又是“学案导学”狂轰滥炸,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接踵而至,令人眼花缭乱。然而,经过自上而下的“运动式”推广以及对时髦、潮流的盲目搬用或模仿,迅速流行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时尚。
一些老教师和学校盲目搬用或模仿那些所谓已经取得良好教学成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新教师则盲目模仿或套用“名师”或“老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此实现所谓的经验代际传承,完全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复杂性以及根据学校自身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必要的、有选择的“扬弃”。随之而来的结果是一些教师或学校改革所持守的“实践运作”“凭经验行事”变成了教学方法的花样翻新、课堂教学的模式化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复写,遮蔽了理性思维,教学变成了技艺。教师从开始无奈接受某种教学模式、套路到后来主动模仿再到最后对已有模式、套路的依赖,从被动的消费者转变为某种模式、套路的盲目追逐者。这或许是浮躁的心态、功利的环境,抑或是难言的压力所致。然而,盲目、轻率地推出一些缺乏理论支撑、实践检验,甚至连自己都未必拥有足够自信的一些所谓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或盲目搬用、模仿别人的经验,伤害的不仅仅是课堂,更重要的是学生。
(作者单位:山东省阳谷县高庙王第一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