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视界 优化数学教学
2017-12-11刘珍
刘珍
[摘 要]在“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上,要基于学生视界开展数学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设计,以此打造“童真”化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学生视界;数学教学;优化;趣味;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9-0092-01
在“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師应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进行教学设计,要让课堂充满童趣与童真,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
一、学习内容,趣味呈现——激发“学”的热情
数学的趣味性未能在教材中被呈现。为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应多对这种枯燥乏味的呈现形式做出改革,基于学生的直觉,引导学生触及数学本质,使学生可以和数学产生更亲近的情感。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采用了“切马铃薯”的方法,有序地引导学生感知长方体的面、棱以及顶点,由此准确迅速地把握长方体的本质。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切土豆。首先,大家尝试沿着竖直的方向切一刀,然后摸一下切过之后的面与原先有什么差别呢?
生1:切过之后这一面变平了。(导出“面”的含义)
师:接下来我们把切过的面朝下,再在侧面切一刀,观察一下此时的土豆有什么变化。
生2:这两个面的连接处有一条棱。
师:将土豆顺时针转90°,再在侧面切一刀呢?
生3:现在多出了两条棱。
生4:棱的交接处还有一个角。
师:是的,实际上这就是一个点,大家可以数一数,这一点上有几条棱相交?(揭示“顶点”的含义)
这样的导入使学生能迅速且准确地把握长方体的面、棱以及顶点,并且直观地突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使原本枯燥的教学环节充满了生动性和趣味性。
二、引导探究,凸显本质——经历“学”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突出并演绎知识的生成,使学生可以亲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教师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更充分的形成对知识的感受,获得知识体验。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高”时,我在展示“画三角形的高”过程中,向右移动三角形的底边,但是顶点距离底边的长度不变,由此形成不同的三角形,如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以及钝角三角形。
师:如果顶点与底边的垂直距离不发生改变,底边长度不变,平行移动底边,画出新的三角形,三角形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
生1: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因为三角形的底和高的长度没有改变。
(多媒体展示:当三角形的底边不动,顶点在一条直线上依次向右移动,形成不同三角形)
师:如果底边不改变,按照这样的方式移动顶点,三角形的面积有没有改变?
生2:没有发生改变,因为三角形的底和高的长度仍然没有发生改变。
师:在以上两种情况中,为什么三角形的高都没有发生改变?
生3:因为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教师没用使用传统的静态呈现方式,而是基于变式引导学生深入透彻地把握三角形的本质内涵。利用多媒体以动态的方式展示,有效帮助学生将“三角形的高”与之前所学的“点到直线的距离”以及“平行线的性质”建立关联。
三、引导猜想,鼓励创新——引发“创”的冲动
在引导学生展开“数学创想”的基础上,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创行”机会,以此对“数学创想”进行验证。在实施“创行”中,教师应当扮演创客导师的角色,对学生的创新做出相应的筹划,使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能够创新。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展开数学实验:借助若干个边长都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出长方形。在拼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各种拼接方法,我对此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如何计算面积最简单?为什么?应当借助怎样的工具可以直接有效地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顿悟: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实际上就是正方形纸片的个数,宽就是排出的正方形的排数。那么长方形的面积就可以基于长和宽而获得,具体的数据还可以借助直尺直接测量。
在探究中,学生自主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数学学习过程显然是高效的。
总之,数学学科的教学应当依托于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规律以及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规律而开展。在“童真”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良好情感,提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幸福指数”,从而使数学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悦享生命的过程。
(责编 韦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