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思想在计算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17-12-11周晓荣
周晓荣
[摘 要]计算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基石,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进行计算教学时,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巧妙渗透比较思想,让学生通过比较,更好地理解算理、发现计算规律、优化算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探索精神。
[关键词]计算教学;比较思想;算理;规律;算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9-0087-0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常出现口算错误、对运算定律的理解模棱两可等情况,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比较的数学思想,突出算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口算、笔算和简算的能力,赋予计算教学独特的意义。
一、通过比较,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在计算教学中,算理和算法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内容。算理主要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算,是学习算法的前提;算法是算理的提炼与总括。显然,算理的理解是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的有力支撑。在计算教学中,比较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如,教学“小数乘小数”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算法,教师设计了一组题目:(1)小明家的花园长38米、宽32米,花园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小明的房间长3.8米、宽3.2米,房间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很快列出第(1)题的算式是38×32=1216(平方米),第(2)题的算式是3.8×3.2,但是没有给出结果,因为第(2)题的算式是小数乘小数,学生还无法对其进行计算。教师此时微笑着问:“我们先来观察一下3.8×3.2和38×32有什么联系。”学生自主学习后,得出结论:38缩小10倍为3.8,32缩小10倍为3.2,根据积的变化规律,3.8×3.2的积应比38×32的积应缩小100倍,所以3.8×3.2=12.16(平方米)。
教师通过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诱导学生将知识进行迁移,从而知晓如何确定小数与小数的乘积的小数点位置,帮助学生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掌握算法,实现认知的发展。
二、运用比较,帮助学生发现规律
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不强,对数学中一些找规律的问题往往无从下手。苏教版的数学课本中,为了让学生清晰地发现规律,编者设计了不少的比较训练题组,以便学生通过比较,找出其中蕴含的规律。比较题组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规律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对结果合理性的判断力。
例如,教学“小数除法”后,教师设计了一组比较题,让学生先计算,再比较商和被除数的大小,看看有什么发现。
7.8÷1.3 7.82÷3.4 0.54÷1.2
7.8÷1 7.82÷1 0.54÷1
7.8÷0.3 7.82÷0.23 0.54÷0.75
學生全部解答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引导学生纵向比较左边的一组题目,学生发现:7.8除以一个大于1的数时,商小于7.8;7.8除以1时,商等于7.8;7.8除以一个小于1的数时,商大于7.8。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对剩下的两组题目进行计算、验证,最后学生总结出其中的规律:一个数(0除外)除以大于1的数,商比这个数小;一个数(0除外)除以1时,商等于这个数;一个数(0除外)除以小于1的数,商比这个数大。
三、运用比较,帮助学生优化算法
学生由于知识基础和理解程度的差异,对计算方法的优化、感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比较,促使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悟出自己的最佳方法。
例如,教学“乘法运算定律”后,教师出示了练习题“36×15”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计算出结果,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生1:我们已经学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列竖式就可以解决。
生2:我把36拆成4×9,则有4×15×9=60×9=540。
生3:我把15拆成5×3,则有36×5×3=180×3=540。
生4:我把15拆成10+5,则有36×(10+5),则可得到36×10+36×5=360+180=540。
生5:还可以把36拆成4×9,把15拆成5×3,则有4×9×5×3,4×5=20,9×3=27,20×27=540。
对于学生想出的多种计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发现生2、生3、生4的算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使计算更简便,且运用了相关运算定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加深了他们对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彰显了算法的多样性。
心理学家谢切诺夫说过:“比较是人最珍贵的智力宝藏,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总要通过比较从而被人们所认识。”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渗透比较思想,发散学生的思维,切实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让计算教学彰显魅力。
(责编 韦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