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策略意识 提升学生学力
2017-12-11佘路祥
佘路祥
[摘 要]“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教材中的解题策略,还要教给学生教材之外的策略,全面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力。
[关键词]解决问题;策略;学力;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9-0065-02
为发展学生的策略意识,使之认识和理解策略的内涵,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苏教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在每册都编排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集中地介绍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对于教师而言,怎样在教学实践中向学生渗透策略意识,提升其学力呢?
一、策略学习板块之内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以解题策略为主的教学板块,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练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高学生解决一般数学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学力。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灵活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前,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揣摩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同时要关注学生已有的解题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恰当的处理,科学设计,使教学内容和过程贴近学情,服务于学生学力的提高。
例如,四年级的“列表策略”中有一道题:“小明买3本本子用去18元,小军买5本同样的本子要多少元?小丽有42元可以买几本这样的本子?”如果教师原封不动地把题目出示给学生,大部分学生很快就能得出答案,几乎没有学生会产生利用列表策略解决问题的念头。认真研读教材,不难发现,编者设计这道题的意图是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体会列表这一策略的价值,这对学生以后解决复杂的问题是大有帮助的。那么,教师应如何处理这部分的内容呢?我的做法是不出示文字内容,而是采用听记的方式直接把题目读给学生听。读第一遍时,学生由于没有记住条件,解题时一筹莫展;读第二遍时,开始有不少学生用笔记录条件,部分摘取了关键信息和问题的学生最终顺利解决了问题,而试图完整记录整道题目的学生仍然不能解决问题。通过交流,学生发现只要按对应关系把条件摘录下来就能解决问题,这其实就是一种简化的表格。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听记的方式,循循善诱,使学生不由自主采用列表的策略,让学生体会到了列表策略的价值,培养了学生利用列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学力。
2.动态地看待学生的生成
实际上,在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前,学生已经或多或少学习或使用了相关的知识。如在学习转化策略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计算面积等知识。因此,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动态地看待学生的生成。
例如,四年级“画图的策略”中有一道题:“一个长方形花圃长8米,长若增加3米,面积就增加18平方米。原来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对于这道题,我让学生想想怎样才能直观、清楚地理解题意。不一会儿,学生提出把长方形花圃的平面图画下来,于是我放手让学生尝试画图。经历尝试、交流、调整、完善等过程后,学生发现,通过画图,原来难以发现、弄不明白的数量关系逐渐显露出来,变得清晰直观,此时再解题,便如探囊取物般简单。如此,学生自然就理解了画图策略的价值。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同一个学生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策略的学习、运用和内化应尽可能应学生的需求而生,这样才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欲望,从而促进学生学力的提升。
3.有效地组织教学
教学目标、内容、环节需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只有科学地组织教学,才能使学生的学力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对于五年级“列举的策略”中的例题:“王大叔准备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我让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在方格纸上画一画。随后,学生均认为解决这道题需用列举法,但根据周长为18米去列举,范围较大,可操作性不强。于是,学生继续探索,发现羊圈的长和宽的和是恒定的——等于栅栏长度之和的一半,即9米。此时,列举的范围大大缩小。学生从束手无策到有点眉目,再到欣喜若狂,经历了策略形成的过程,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又一策略,提升了自身的学力。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板块的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不同思路的优劣,使学生经历从解题到形成策略、从形成策略到形成思维方式的过程。
二、策略学习板块之外
策略的渗透并不局限于“解题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中,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其他单元的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策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1.画图
提到画图,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线段图,其实几何图、连线图、示意图、集合图等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也经常用到:遇到几何问题时,把几何图形画出来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题意;遇到通电话、衣服搭配、比赛场数等问题时,运用连线的方法解答直观、快捷、准确;遇到一些特殊问题时,画出示意图会收获意外的惊喜,找到一些特殊的解题方法;遇到知识点的辨析,如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奇数和偶数的关系、因数和公因数的关系等时,画出集合图可厘清概念之间的关系。
2.举例
举例虽然比推理的层次低,有时甚至不够严谨,但在小学数学中非常实用,是解决某些问题的必备策略。如:两个圆锥底面半径的比是4∶3,高的比是6∶7,这两个圆锥体积的比是多少?采用举例的策略,分别给这两个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赋值,算出各自的体积,答案自然也就出来了。由此可以看出,举例可以将抽象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降低问题的难度,在特定的情况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
3.操作
操作不仅能使学生成功解决问题,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探讨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时,我引导学生把圆柱通过切与拼,转化成长方体。有学生推理得出“圓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有学生得到“圆柱的体积=侧面积的一半×半径”,还有学生得到“圆柱的体积=高×半径×周长的一半”。正是因为动手操作,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才会不断迸发,学生的数学学力也因此悄然提升。
4.推理
推理能力是数学学力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如,“圆柱”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把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分别绕它的长和宽旋转一周,得到两个圆柱,哪个圆柱的体积大?”一开始学生认为它们的体积一样大,但经过计算,学生发现绕宽旋转得到的圆柱的体积大一些。我趁机追问:“为什么绕宽旋转得到的圆柱的体积大一些呢?”学生进一步思考,发现:圆柱可以看作是由长方形按旋转方向叠加而成的,对于同样的长方形,哪个圆柱需要的“多”,哪个的体积就大,而绕宽旋转得到的圆柱的底面半径(长方形的长)比第一个圆柱的大,需要的长方形比较“多”,它的体积自然大一些。还有学生发现:由圆柱的体积V=Sh=π×r×r×h可知,半径出现了两次,而高只出现了一次,所以以长为半径的圆柱的体积要大一些。正是有了一次追问,学生的思维才向更深处迈进,学生的推理能力才得到有效的锻炼,学力显著提高。
上述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是常用的几种,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力,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通过不断探索,逐步积累解题经验,以掌握更多、更有效的解题方法和思维策略。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予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赋予学生更多解释和评价思维结果的权利,可促进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共同进步,进而提升数学学力。
(责编 吴美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