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如何让动手操作更有效
2017-12-11贾科召
贾科召
[摘 要]动手操作是课堂上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效的操作能使静态知识动态化、隐性知识显性化、空间想象真实化。教师应通过预测、引领、质疑、内化等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的动手操作更有效,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动手操作;有效;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9-0054-03
《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则文章:“北风和太阳比赛,比谁先让行人脱下外衣。北风一个劲地吹,一次比一次厉害,他不但没能使行人脱掉衣服,反而使行人裹紧了衣服。太阳将强烈的阳光照向人们,人们热得受不了了,把衣服一件一件地脱了下来。最后太阳赢了。太阳对北风说:‘做什么事,光靠力气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做的事情是否有效。”
课堂上也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准备了很多教具和学具,花了很大的精力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很感兴趣,气氛也很热闹,但是一堂课下来,该落实的知识点没有落实,该掌握的技能学生没有掌握……课堂上出现了“操作”的错位,这样不仅不利于學生的学习,有时还会使教学产生负效应。因此,让动手操作更有效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有效操作是指教师在操作活动中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有效操作应包含以下三重意蕴:一是有效果,即操作活动要能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二是有效率,即操作活动能在尽可能少的时间里达成既定的目标。三是有效益,即操作活动能实现教学活动价值。
那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怎样的操作才是有效的呢?笔者认为,有效操作应具有以下几个作用。
1.有效操作能使静态知识动态化
传授数学知识绝不意味着仅仅展现教材上静态的结论或答案,而应重在揭示隐含在其中的精彩而又独特的思维过程,让静态知识有一个再创造或再发现的过程,使数学静态知识动态化。
[片段1]认识线段
师(出示一根毛线):这根毛线是怎么样的?
生(齐):弯的。
师:你们能将弯的毛线变直吗?
生1:能,我捏住毛线的两端,往两边拉,就直了。
(教师让生1上台展示拉毛线的过程)
师(指着毛线):我们捏住毛线的两端往外拉直,这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这两手捏住的地方叫作端点。
师(出示如图1所示的毛线):这样是线段吗?
生2:不是,它是弯的,线段要是直的。
师(出示如图2所示的毛线):这样是线段吗?
生3:是,因为它直的,且有两个端点。
师(将毛线换方向再出示,如图3):这样还是线段吗?
生4:是,不管方向怎么样,只要有两个端点且是直的都是线段。
师(出示图4):这样还是线段吗?
生5:不是,有一部分弯了。
师:那哪里是线段?
生6:两手之间的部分。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通过有效的操作,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有效操作能够使隐性知识显性化
英国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主要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和感知,源于经验。波兰尼用一句经典的话概括了隐性知识:“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
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隐性知识很难用语言表述,就算有时候能表述,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这时进行有效操作,就能使隐性知识显性化,达到语言无法取得的效果。
[片段2]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师:现在要烙3个饼,正面和反面都要3分钟,一个锅最多能烙两个,最少需要几分钟?
(待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教师请学生拿出学具——三个饼和一个锅进行小组操作)
生1:要12分钟。
(教师请生1上台边操作边说)
生1:先放两个饼,正面3分钟,反面3分钟,然后放第三个饼,正面3分钟,反面3分钟,一共12分钟。
生2:我觉得9分钟就够了。
(教师请生2上台边操作边说)
生2:先放1号饼和2号饼,烙一面要3分钟,拿出2号饼放入3号饼,再烙一面,需要3分钟,这时1号饼熟了,拿出1号饼放入2号饼和3号饼再烙一面,需要3分钟,一共需要9分钟。
师: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为什么第二种方法更省时呢?
生(齐):因为每次烙饼都有两个饼在锅里。
“烙饼问题”这节课蕴含着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优化思想,这是一种隐性知识,它很难通过语言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通过有效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建立起烙饼的经验,从而体会这一优化思想。上述教学片段中,模拟烙饼这一有效操作,不仅使学生对烙饼的原理有了充分的认识,而且能将相关隐性知识通过操作显性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习的难度降低,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3.有效操作能使空间想象真实化
数学的空间想象表现为“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两种。所谓“再造想象”,就是依照词的描述或根据图样、模型、符号等的描绘在大脑中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所谓“创造想象”,就是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独立地创造出新事物映像的心理过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