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分析

2017-12-11秦月红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教学分析教材内容课程标准

秦月红

[摘 要]教学设计应基于对课程标准、学生、教材等的精确分析。分析教材、学生以及课程标准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以“认识角”这一课为例,教师只有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的的教学分析,才能构建有张力的教学框架。

[关键词]教学分析;课程标准;学习对象;教材内容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9-0052-01

在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备课时往往都从细节问题着手,如创设怎样的情境,需要准备哪些操作性材料等,然后凭着主观臆断,将诸多环节串在一起,一节课的设计就完成了。教学设计应基于对课程标准、学生、教材等的精确分析,教师只有认真分析教材、学生以及课程标准,才能从宏观上把握一节课的整体教学思路,从而构建有张力的教学框架。

【片段一】认识角

师(要求学生自学“认识角”的相关内容):通过阅读课本,你能指出角各部分的名称吗?

生1(边指边说):这是角的一边,这是角的另一条边,这是角的顶点。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角。边,另一条边,顶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角(指着角的弧线)。

二年级教学并不要求学生会画角,但角的认识应是动态的学习过程。为此,笔者重新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学生自学后,进入交流环节)

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点):这叫作角的——

生1:顶点。

师(过顶点画出两条射线):这是角的——

生2:边。

师(用粉笔把两边所夹的部分涂色):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角。我们也可以这样简单地表示形成了一个角。(擦去涂色部分,用粉笔画出角的弧线)

上述先学后教活动,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清晰的角的表象。

【片段二】感知角的大小

师(准备一个装有一张圆形纸片、两根小棒、一根吸管和一根线的信封):信封里面有什么?请同学们利用它们动手做一个角。

(学生都选择用小棒做角)

师:你能想辦法让这个角变得更大些吗?

生1:把两根棒拉开一些。

师:什么样的角大一些,什么样的角小一些呢?

生2:两根棒离得远,角就大;两根棒离得近,角就小。

此环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对角的大小形成初步感知。如果教学仅停留在这一层面,是不全面的。为此笔者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师:拉一拉两条硬纸条,想办法把角变大或变小些。

(学生同桌合作拉纸条)

生1:我们两人的纸条不一样长,我们用长一些的纸条拉出大角,短一些纸条的拉出小角。

生2:我们发现短的纸条也可以拉成大角。

师:他俩谁说得对呢?怎样才能把角变得大或小呢?

生3:只要看两条边拉开的大小。

师:两条边叉开得大,角就——

生(齐):大。

师:两条边叉开得小,角就——

生(齐):小。

通过操作,学生意识到了“角的大小是指角两边所夹平面的大小”,这节课的前馈控制准确有效。

【片段三】运用活动角,比一比

师(把一个角放在投影仪上,先放大,再缩小):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生1:一样大,看起来差不多大。

生2:可以用一个活动角去量一量这两个角,就可以知道谁大谁小了。

师:把一个角放大或缩小后,角的大小变化了吗?

生3:比角的大小不是看整个图的大小,而是要看两条边中间的部分是不是一样大。刚才两个角中间部分一样大(学生指认),那它们就一样大。

……

本环节中,把固定角进行放大或缩小,指导学生进行比较,使学生深刻体验到了角的大小与整个图形的缩放无关,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综上可知,教师在进行教学分析时应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深刻把握教学需要达到的广度和深度。另外,在分析学习对象和教学需要时,要综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方式进行考量,充分预见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进行理性分析,认识到其存在的合理性,进而寻找对策。最后,教师还应树立一定的课程意识,要认识到每一知识点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从而让教学活动“到位不越位”。

(责编 黄春香)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分析教材内容课程标准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基于学习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
关于高职院校国学教材内容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