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2017-12-11陈晓婷赵跟喜

丝绸之路 2017年22期
关键词:义务教育民族地区甘肃省

陈晓婷+++赵跟喜

[摘要]近年来,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生的入学率普遍得到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不断普及。随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人们关注的问题也有所不同,最突出的特点是由最初的关注数量以及规模的扩展,过渡到了重点关注教育质量的提高。本文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对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上,采用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现状作了深入的调查,并对得到的相关研究数据和资料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针对中小学教育质量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甘肃省;民族地区;义务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22-0075-02

一、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现状调查

甘肃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藏族、东乡族、土族、裕固族、撒拉族等,其中分布最多的是回族、藏族和东乡族,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我们将调查重点选在了甘南、临夏、张家川等地州市(县)的20所中小学。这20所学校包括:临夏市石头洼小学、东乡第三小学、韩集小学、回民小學、上阴洼小学、回民中学、张家川阿语中学、张家川穆斯林学校、阿克旗乡小学、卓尼县恰盖九年制学校、临潭县羊水中学、临潭县扁都中学、禄曲县藏族中学、玛曲县藏族中学、天祝县民族中学等。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中包括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学生问卷的数量多于教师的。共发放627份学生问卷,收回的问卷数量和发放的数量一致,通过整理,有效的学生问卷是627份;教师问卷 330份,有效问卷330份。此次调查对象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生,教师当中也是少数民族居多,调查中涉及到的少数民族基本涵盖了整个甘肃省的少数民族地区。本次调查范围和涉及到的地区较多,少数民族既有藏族、回族、东乡族,又有撒拉族、土族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基础差,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1.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较低,教师分配存在不合理现象

甘肃省省会城市和其他城市地区的教师整体素质都比较高,教师的学历最低要求都要达到本科,研究生学历也很普遍。他们受到过专业的师范教育,不仅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能进行相关学科的教育教学研究。他们一般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思维活跃,敢于创新。相对而言,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缺少专业的知识和教师素养,一个教师大多兼任不同学科的教学,在专业上缺少更深层次的探究,教师业务素质相对较低。除此之外,有些老教师的教育思想过于陈旧,教学方式、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活动方式相对单一,与现代教育的先进理念相差甚远,学生接受的知识单一、陈旧,思维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锻炼。在东乡县和积石山县调查时,我们发现教师当中男教师和女教师的比例失衡,音乐、美术以及体育课程均由语文、数学、英语老师兼任代课老师,学校没有专业的老师来教学生,学生一般在音乐、美术、体育课上,不是学习语文、数学、英语就是自由活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经济条件有限,教师们很少有机会继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长此下去,他们更加无法与新的教育理念接轨。

2.教育规模小,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和南方地区相比较,整个西北地区在教育发展上还是比较落后。西北地区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教育基础非常薄弱。少数民族地区这样的情况更加严重。在甘肃省积石山进行考察时发现,幼儿园的设置全县只有1所,而教学点却多达20几个;在东乡县的某个村庄里,经调查发现,全村的成年人中只有一个人参加过为期1年的学写字班培训;学生当中,整个村子参加过初级中等教育的人少之又少。教育经费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学校因为缺乏教育经费的投入,他们至今还实行的是复式教学的模式,一个教师要上好几门课,这样就造成其他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

3.缺乏阐释法规与理论的实践指导

甘肃省尤其是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在具体的教育指导思想以及教育法规上缺乏正确、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无法准确地阐释教育法规,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同时,相关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对教育教学的管理和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新的管理思路,无法使陈旧的教育管理思想及时更新换代,阻碍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发展进程。

4.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学环境相对较差

在实地考察中笔者看到,有些学校的教学设施非常简陋,桌子和凳子的供应上都很缺乏。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学校拿不出足够的钱去购买教学活动的器材。所以,在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优惠政策上,还需要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并且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是教育经费。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没有足够的教育经费,教育教学工作就会停滞不前。所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要在政策上进行相关的教育优惠,从而促使教育质量的平稳发展。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划分教育资源,稀缺的地区可以多分配,缺经费就分配经费,缺师资就支持师资。总之,要让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得到充分发展。不仅要解决贫困地区学校的日常开支,而且要保证其科研经费的充足,有效促进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优化教育资源,加大集约化程度

在经过调查和实地考察之后,笔者发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的设置比较分散,有的学校学生人数很少,最少的一个班只有7个孩子,学校的布局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需要整合学校资源,可以将邻近的学校进行合并,将布局分散的学校集中起来,实行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与此同时,学校也将扩大规模,优势互补,这样也会使复式教学的局面得到改善,办学经费上也会有所宽裕,既解决了突出的问题,又促进了教育的稳步发展。endprint

(三)加大教育研究力度

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教育规律缺乏科学的研究,是制约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只有明确少数民族在教育发展上的自身规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分析,虽然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现象的研究很多,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涉及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需要考虑的问题更多也更复杂,还是会有许多潜在的问题被忽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的繁杂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和地方教育研究者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地方教育研究者要從地方特色出发开展教育研究,多进行实地考察和深入分析,在实践中进行思考和分析。一线教师也应参与教育研究,需要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必要的课堂观察,注重课堂经验的积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建议。

(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形成地方特色

要想拥有先进的生产力,就必须让人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所以,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重视教育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甘肃省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并且发展速度缓慢,在短期之内看不到明显的成效。为了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应该协调,互惠互利、相互促进。二者的发展息息相关,不能偏废其一。教育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整个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少数民族地区具有自己的文化和特色,所以需要将着力点放在特色上,发展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将培养人才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让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充分享受到知识带给他们的幸福生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

(五)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孩子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一条出路,就是读书;只有读书,接受好的教育,才能有机会走出去,实现父辈们不曾实现的梦想。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孩子的家长也希望孩子学习知识,也知道教育的重要性。由于学校缺少对普通孩子的关心和重视,再加上教育质量存在问题,家长不是太愿意送孩子去学校。家长缺少对教育的重视意识,这样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面对这样的问题,学校应该每学期组织召开家长会,或者组织专门的教育工作者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改变家长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宣传教育,教师适时进行家访,消除家长的顾虑,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直到他们重视孩子的教育,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六)转变教师观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比较欠缺,大部分优秀毕业生都愿意在经济条件好的县城或者城市工作,不太愿意回到农村工作。所以,转变高校师范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非常重要。同时,需要国家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吸引广大师范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工作。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让教师们能够感受到来自国家以及学校的人文关怀,解决他们的顾虑,让他们更加乐意去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现状。endprint

猜你喜欢

义务教育民族地区甘肃省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