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小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心得
2017-12-11孟月元
孟月元
兴趣小组式的教学有利也有弊,如小学生自律性差,兴趣小组的效果就会不明显,导致现在使用范围日益缩小。但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采取了如下几种方法,使得采用兴趣小组的教学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教学的效率,现将心得分享如下。
一、对学生进行“分类”
传统上一般把学生分为优等生、普通生、后进生。而这对学生会是一种心理上的歧视,会加深后进生对学习的厌恶。每个学生都是人才,都是以后他们所从事的行业的人才,只不过是在小学阶段还没表现出来而已。我把学生按对数学的热爱分为三类:疯狂者、普通者和对数学悟性迟缓者。据我的观察,疯狂热爱数学者约占5%~10%,这类人几乎不用教或只需稍微点拨一下就学会了,对于这类学生必须加大教学力度,经常给予各种题型进行练习,教学目的是让其更加“疯狂”,成为班中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同时也可作为老师的助手,帮老师指导悟性较慢的学生。普通者约占据80%~85%,这部分学生才是教学的重点,必须花费80%的精力让他们热爱数学,提高对数学的兴趣。余下5%左右的学生为对数学悟性迟缓者,教师可以根据其兴趣点,进行因材施教。对这部分学生不能采用歧视的语言或行为,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掌握基础,实现提升。
二、利用兴趣小组将“一对多”的教学变为“多对多”的教学
“一对多”的教学就是一个教师对几十个学生的教学。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有限,不可能同时照顾到几十个学生。而学生在几十分钟的课堂上也不可能时刻保持极高的兴奋点与老师保持高度一致。怎样才能让所有的学生,特别是悟性延迟的学生在几十分钟的课堂上都能掌握教学重点?如何运用学生易理解的语言和行为让其尽快掌握教学重点?兴趣小组式教学可以实现。让数学疯狂者和悟性很强的学生去教那些悟性稍迟的学生。这样既做到了“多对多”的教学,又节约了时间,让教师真正用80%的精力去教育80%的学生,还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减法”这一知识点中,课堂上有一个陈同学对“减法”很不理解。经观察发现这个学生酷爱手机游戏,于是放学后兴趣小组中有个数学疯狂者利用“捕食鱼”的手机游戏对陈同学进行减法讲解。由于对游戏的热爱,陈同学很快学会了减法,甚至超越了课堂的教学进度。
三、兴趣小组的分组原则
(1)按上述学生的分类进行分组,建立兴趣小组。每个小组力求混搭均匀,水平也力求相同。
(2)每个小组成员约在4~6人,因为一个人的影响力在4~5个人之间,小组成员太多不好控制,一般以5人为宜。
(3)教师站在教室中间,学生座位安排在教师的周围。以前教师站在讲台上,对离讲台近的学生关注得较多,对离讲台远的学生关注得很少。教师站在教室的中间,离所有的学生都近,让所有学生都处于老师的关注之下。
(4)疯狂者不单独建组,将其分布在各兴趣小组中,让其影响其他的人。经常让他们讨论更深、更难的题目,发挥其特长,同时也让他们引导教学的进度,为其他学生做榜样。将对数学悟性迟缓者进行分散,尽量和数学悟性强并且乐于助人的学生安排在一起,以达到“多对多”教学的目的。
(5)兴趣小组的成员可依据不同的条件适时更换成员,增加新鲜感,并找到合适的兴趣小组成员。
四、教师的主导作用
(1)在上课之前,须充分备好课。提前准备好PPT,PPT内容最好图文并茂,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
(2)教师上课一般站在教室中间,起到辐射全班的作用,并不时走动,达到巡视监管的目的。
(3)因为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因此,教师讲课应和学生讨论相结合,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进行重点讲解,在稍松懈时通过兴趣小组的讨论来巩固,同时通过“传帮带”,带动悟性迟缓者,达到同时进步的目的。
例如,在讲“圆的认识”一课中,我的流程是这样的:先用PPT和实物导出圆—疯狂者进行展示和延伸—教師对圆进行界定—兴趣小组进行讨论—兴趣小组成员传帮带—随机选2名成员进行汇报(一般是悟性稍缓者和悟性很快者)—汇报必须是互动有趣甚至夸张的—随机选2名成员进行点评—老师小结—进入下一个环节。
五、现场考核
由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为了防止有的学生有依赖的思想,应不按常规点名汇报。汇报必须是互动有趣的,甚至于是夸张的,这样能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求其他学生进行点评,以达到学生主动互动学习的目的。疯狂者的汇报必须有延伸性,对其他学生有指导意义。
兴趣小组式教学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也有不少的缺点,如在实际运用中,难度很大,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为适应当前的教学改革,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兴趣小组式教学方法积极改进,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作者单位:湖南省南县南洲镇第三完全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