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逐层深入,全面认识长方体特征

2017-12-11朱兴国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空间观念长方体

朱兴国

[摘 要]“长方体的认识”是小学六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鉴于传统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不利于发展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弊端,教师应引领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动手操作,逐层深入,以丰富学生对长方体的认知,使学生全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逐层深入;长方体;空间观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9-0050-01

“长方体的认识”是小学六年级数学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不仅可为学生今后能有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几何问题打下基础,还可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有效培养。然而,小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是粗浅的、表面的,对长方体的具体特征也没有系统的认识。因此,我主要把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动手操作、进行空间想象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有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一、借助观察操作,初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六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因此对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前面等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鉴于此,我借助多媒体与实物让学生先观察,然后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来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例如,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体和正方体等图形,在学生能够正确指出哪些图形是长方体后,我再指明本课所要研究的物体为长方体,从而使学生很好地完成由形到体认识物体的过渡;接着,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并说说“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各是什么样子;摸上去是什么感觉”;最后,再呈现具体的长方体,让学生说说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由于长方体各部分名称的认识是学习长方体特征的基础,所以我把它作为学生学习新知的第一步,这样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而且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为学生自行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借助动手操作,自行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

通过学习,学生对长方体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学生对于长方体具体特征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长方体的本质特征,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后尝试总结长方体的特征。

例如,为了让学生系统了解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本质特征,我让学生自行完成下列习题。

在该案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经历找出长方体特征的过程,这为学生的自主操作与思考留下了充足的时间与空间。由于长方体的特征都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他们的认识也就更加深刻,有助于學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及自身能力的提升。

三、借助文字信息,想象出长方体的形状

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之后,为了深化学生的认识,我根据具体情况,借助文字信息,让学生想象出长方体的形状,从而有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本节课中,如何让学生想象出长方体的形状是学习的难点,由于学生对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于是我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如果一个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分别为12厘米、7厘米和5厘米,你能想象出它的样子吗?学生开始想象时感觉有难度,于是,我借助多媒体先显示这个长方体的一部分棱,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其他部分,这样就组成了一幅完整的长方体的画面。为了深化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并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有效发展,我趁热打铁顺势提出问题:“如果一个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分别为5厘米、5厘米和4厘米,你能想象出这是一个怎样的长方体吗?”生1:“方方的,一组对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我追问:“如果这个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分别为5厘米、4厘米和1厘米呢?”生2:“扁扁的,像火柴盒一样的长方体。”经过想象,学生对于长方体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在这个案例中,借助想象,不仅让普通的文字描述变得立体形象,还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真正得到了发展。

总之,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通过一系列逐层深入的操作活动,深化了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有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责编 黄春香)endprint

猜你喜欢

空间观念长方体
学会“抓不变量”解题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着眼空间观念培养 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