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示范立本:朱自清的教材编写观

2017-12-11蔡忠平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国文朱自清教材

蔡忠平

朱自清一生从事语文教育,十分重视语文课程教材的编撰。他认为“人格教育”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在教材编撰时,同样把这一思想落实到了具体的教材中。朱自清从当时的教育现实出发,认为文化和学科是并行不悖的,“示范”和“立本”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示范”是从“为学”角度而言的,“立本”是从“做人”角度而言的,这两者思想在朱自清所编的教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从1925 年发表第一篇教研论文《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谈到语文教材编写的相关建议起,他后来参与编写或独立编写语文教育教材 9 种,包括:《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两本都是与叶圣陶合著的,商务印书馆分别于1942年和 1943年出版)、《国文教学》(与叶圣陶合著,1945 年开明书店出版)、《经典常谈》(1946 年文光书店出版)、《诗言志辨》(1947年开明书店出版)、《〈新诗杂话〉》(1947 年作家书屋出版)、《标准与尺度》(1948 年文光书店出版)、《语文零拾》(1948 年名山书屋出版)、《论雅俗共赏》(1948 年观察社出版)。从朱自清已发表的相关论文以及编写的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为语文教材方面做出的贡献。

一、示范:“切用”的语文训练

朱自清认为,“国文不但是一种语文训练,而且是一种文化训练。朱先生希望大学生的写作能够‘辞明理达,文从字顺;‘文从字顺是语文训练的事,‘辞明理达,便是文化训练的事。这似乎只将朱先生所谓语文训练分成两方面看,并无大不同处。但从此引申,我们的见解就颇为差异。”①选什么样的文章进入教材才能实现语文训练的功能,这在当时有着较大的争议,朱自清认为选本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②,这是从学生的角度考虑的,因为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而文化的海洋是浩瀚的,知识的范畴的是无限的,要能够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需要,选出一定数量的“用心选出来的,有目的有意义的”③文本进入教材,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应该学到的内容。朱自清把这些经过“用心选出来的,有目的有意义的”选文叫做“模范文”④,其目的就是希望能发挥“切用”的示范功能。

1.体 例

“五四”运动之前,中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一般都是文言文,“五四”运动以后,语体文发展起来,教材中的语体文也增多了,但对于具体采用何种方式作为编排体例,可以说是观点不一,朱自清认为,应“将白话和文言分别教学”⑤,其中“文言的教学从高中开始,初中只学白话”⑥。这就是说,朱自清主张教材编写的体例是将文言文与白话文分编,各有教本。1948 年,朱自清与叶圣陶、吕叔湘合作的《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及《开明文言读本》就是按照此体例编写的。为了补救时代发展而导致的教材中的新发展语体文的缺陷,朱自清认为“作者以为此后国语教科书里不妨多选些诗歌:白话诗,歌谣,近于白话的旧诗词曲”⑦。这样使得教材能够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要。

2.选 文

首先,朱自清非常重视经典作品的价值,他认为进行这种经典的训练的理由之一是:“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经过这种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⑧也就是作为中国人要认识并传承中国文化;理由之二是:“人情或人性不相远,而历史是延续的,这才说得上接受古文学。但是这是现代,我们有我们的立场。得弄清楚自己的立场,再弄清楚古文学的立场,所谓‘知己知彼,然后才能分别出那些是该扬弃的,那些是该保留的。弄清楚立场就是清算,也就是批判:‘批判的接受就是一面接受著,一面批判着。自己有立场,却并不妨碍了解或认识古文学,因为一面可以设身处地地为古人着想,一面还可以回到自己立场上批判的。” 也就是说在学习古文学的同时,不但可以学到内容,更可以学会欣赏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评判力和鉴赏力;理由之三是:“这‘设身处地是欣赏的重要的关键,也就是所谓‘感情移入。个人生活在群体中,多少能够体会别人,多少能够为别人着想。关心朋友,关心大众,恕道和同情,都由于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也就是学会做人的方法,学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其次,要选用优秀的文艺作品。“文艺增进对于人生的理解,指示人生的道路,教读者渐渐悟得做人的道理。这就是教育上的价值。文艺又是精选的语言,读者可以学习怎样运用语言来表现和批评人生。国文科是语文教学,目的在培养和增进了解、欣赏与表现的能力,文艺是主要的教材。”⑨“初中宜侧重 (不是专重 )文学趣味、人生、国性、现代思潮数方面;高中则可再加世界文学思潮、本国古代学术思想两方面。”⑩这些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但能满足学生对文艺的需要,而且又能实现“立本”的价值。

第三,要注意技术训练。语文毕竟是一门学科,要能让学生学到具体包括阅读和写作等的方法。1945年朱自清和叶圣陶合著了《国文教学》一书,其中收了朱自清的论文8篇。两人都提到“五四”以后“国文科的教学,特别在中学里,专重精神和思想的一面,忽略了技术训练,使一般学生了解文字和运用文字的能力没有得到适量的发展”。为了让教师明白这些“技术训练”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朱自清亲自写了多篇《指导大概》,供教师参考。这些“技术训练”对于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大有帮助,可以让学生掌握具体的方法,所以朱自清说,“有了指点方法的书,仿佛夜行有了电棒”。

3.编 排

朱自清编选教材主张分体裁选文,按朝代顺序作为编排方式。“为中学生起见,我主张初中用分体办法。体不必多,叙事、写景、议论三种便够。因为初中学生对于文字的效用还未了然,这样做,意在给他打好鉴赏力和表现力的基础。……材料取近白话作品及译文为主,辅以古今浅近的文言;……高中用分代分家办法,全选文言。”这样编排,有助于明确具体的教学要求,不至于过于泛滥而使教学时无法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具体编排时,一要注意教材内容的有序,“从近处、低处下手”;二要注意教材内容的简短,“讲授有定时的间隔,散篇易完,不致使学生读前面时,惦着后面,读后面时,又忘了前面!如此过程较短,注意力较易集中,习惯之养成自较容易”;三是注意教材内容的丰富,“所选各文含有各种重要的思想,各样动人的情感,和各种重要的体式”;四是要注意学法的提示,“用选文指示方法,用课外阅书俾学生无意之中运用所习的方法;我想这是较周密的进行”。朱自清编撰中取“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方法编撰:“一面将本文分段,仔细的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endprint

4.使 用

在教材使用方面,朱自清认为一要在教授选文的同时注意方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国文的讲授原重在指示读书与思想的方法,养成读书与思想的习惯。……用选文指示方法,用课外阅书俾学生无意之中运用所习的方法”——即“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选文的课内教学是有限的,但方法是相通的,所以要将课内学到的方法运用于课外,通过课外的补充使这些方法最后内化为自己的阅读能力;二是要注意语文的教学要注意兴趣的培养,不能让学生在枯燥的讲解中减少或失去自我阅读的兴趣,目的还是要让学生能课外自觉阅读,“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

二、立本:“明达”的文化训练

文学作品能够有效增进对于人生的理解,指示人生的道路,教人懂得做人的道理,这是文学作品特有的作用。朱自清认为:“所谓文化训练就是使学生对于物,对于我,对于今,对于古,更能明达,也就是朱先生所谓‘深一层的‘立本。这自然不是国文一科的责任,但国文也该分担起这个责任。”

1.文 化

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教人学会做人。这种传统文化,极大地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高度社会责任感、民族使命感,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动力。读这些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古人诸如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团结奋进、不屈不挠的顽强奋斗精神,谦虚谨慎、助人为乐、与人为善、见义勇为的博大胸怀以及“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民国初年,大兴废止读经之风,鼓励白话运动,但朱自清在对待这件事上有着辩证的认识,一方面认为“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经典训练不但没有废止,而且扩大了范围”,另一方面也亲身践行,推动白话运动的发展。朱自清认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阅读经典、研究经典“可以得到古代的学术思想,了解古代的生活状况”。“我可还主张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训练。”他认识到学习经典可以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满足学生了解历史、欣赏文学的需要,满足文化教育的需要。因为经典不仅对于大学生,对于中小学生的思想发展影响也是任何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朱自清曾为此举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它在辞句上直接表示的意境已非常优美,但这首诗更说出另一种道理,它暗示人生,必须往高处走。所以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最要紧的是要懂得‘言外之意。”

在如何把文化的思想有效落实到教材中去,朱自清提出“不以经为限,又按着学生程度选材,可以免掉他们囫囵吞枣的弊病”,编写时要根据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来选材,而不是仅仅以文学的角度,特别是“以经为限”。为此,他与叶圣陶等编写的《开明文言读本》就很好地体现了这样的编写思想,文言选文多是“广义的实用文”,“为的是使选文内容尽可能切合现代青年的思想和生活,并从中领悟文言语体历史发展的某些痕迹”。

2.兴 趣

作为经典的文化训练固然很好,但朱自清在实践中也发现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很大的距离,学生并不如他想象中那样喜欢阅读经典。学生都不愿意亲近古文,那么效果自然也未必理想。为此,他认为要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但同时“兴趣这东西不宜过分重视,尤其在大学生,教育还当注意整个人格的发展。兴趣是常会变动的,训练应该循序渐进的训练下去,有时候必需使学生勉强而行之”。那么,如何较为妥善地兼顾兴趣和“循序渐进的训练”,让学生首先愿意读文言呢?朱自清认为可以采用白话文注译或是提示的方式,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培养文言文文学的入门,“顾颉刚先生用浅明的白话文译《尚书》,又用同样的文体写《汉代学术史略》,用意便在这里。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是首先引学生阅读文言入门,“此外可多读小说,古今作译,只要著名的都行;小说增加人的经验,提示种种生活的样式,又有趣味,最是文学入门的捷径”。

参考文献

①朱自清.《论大学国文选目》《朱自清全集(第2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②③④朱自清.《论中国文学选本与专籍》《朱自清全集(第2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⑤⑥⑧朱自清.《国文教育》序.《朱自清全集(第2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⑦⑩朱自清.《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朱自清全集(第8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⑨朱自清.《中学生与文艺》.《朱自清全集(第4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朱自清.《文心·序》.《朱自清論语文教育》.郑州: 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朱自清.《经典常谈》序.《朱自清全集(第6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朱自清.《怎样学习国文》.《朱自清全集(第8卷)》.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朱自清.《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朱自清全集(第2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作者通联:上海长宁区教育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国文朱自清教材
匆匆
清芬正气朱自清
转弯, 也是人生的一种前进方式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打麦
舞 国文倩 漆画 30cm x 30cm 2019年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