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学习经典诗文,重在赏读

2017-12-11刘导明

教师·上 2017年10期
关键词:辛弃疾诗文国学

刘导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学生应诵读优秀诗文,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小学时代作为教育的奠基时期,让学生学习经典诗文,既涵养身心,又能提升语文素养。与此同时,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代久远,经典诗文显得难读难懂,而诗文的内容和情感,也不那么容易理解。小学生学习经典诗文,不可勉强机械读背,而是要在熟读的基础上,做到精读、深读,重在赏读。只有赏读,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以环境为载体,营造赏读氛围

小学生学习经典诗文,要以课堂为主阵地,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营造经典诗文的课堂文化氛围。可以结合语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清平乐·村居》时,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展现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课堂上,我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尽情展示,喜欢绘画的学生,带来了一幅幅生机勃勃的农家乐图。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带来了在课外搜集到的有关辛弃疾的生平资料,像个小老师一样向同学们介绍辛弃疾:辛弃疾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擅长创作表达忧国忧民、报国陷阵的决心与意愿的作品。在文学创作方面,他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适于表达激荡多变情绪的体裁。而这首词,是辛弃疾少有的农村风俗作品。演讲兴趣小组的学生带来了《乡村春景》的故事。同学们兴趣盎然,教师就是一个聆听者、观摩者。等到展示完毕,学生也已经能把这首词背诵下来了。就这样,课堂有趣且显效。在课堂上结合诗文的情境去赏读,方式还可以是绘画赏读、吟诵赏读、游戏赏读、故事赏读、评析赏读、歌舞赏读、小品表演赏读,等等。让学习经典诗文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课堂。

环境是学习中无声的老师,教室墙壁、黑板报、公布栏,用有趣、富含哲理的古诗句装点。卧室、客厅、书房风格凸显经典文化,张贴诗句、名言、故事、画家、对联等。用鲜活的生活场景,规范礼仪行为示范、展示传统文化精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以活动为契机,培养赏读兴趣

国学经典年代久远,而且语言文字习惯与小学生接触的语言表达相去甚远,较为单调乏味,我们要尝试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赏读兴趣。

通过开展多种活动,调动学生的赏读兴趣。我的做法是“每周一诗”。把当周开展学习赏读的内容公布在展示栏中,教师对“每周一诗”进行指导学习,熟读成诵。学期结束时,用吟诵的形式集中展示一个学期所学的“每周一诗”,评选“小诗人”“小词人”。不定期组织班级集体吟诵、诗文表演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鼓励赏读经典诗文。还可以结合节日活动、主题活动,让经典诗文走进这些活动,也让这些活动更加丰富有趣。如“六一”文艺汇演、体育运动会、科技节、板报、手抄报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诗歌竞赛训练,重点打造一些有影响力的赏读经典诗文节目。这种形式,学生喜欢,学习省时增效。

读书交流沙龙,也是学生所喜欢的活动,在争论中碰撞,在碰撞中迸发学习的火花,为赏读经典诗文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三、以精神传承为突破,锻造赏读驱力

学国学、诵经典并不能仅仅表现在对词句的理解上,更要重精神的传承、重礼仪的习得。对于国学经典的精修,应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国学礼仪,从养成良好的语文课堂习惯开始,糅合国学书写、吟诵、才艺等,让国学经典给学生潜移默化的精神感化和习惯养成。我对学生提出了“谦谦君子”“智慧女孩”的涵养教育要求。每当接手一个班级的时候,总要抽几周时间来训练课堂礼仪,课前候课,课中朗读、聆听、书写得体,体现“谦谦君子”“智慧女孩”的国学风貌。课后,要收拾好文具、摆好桌椅,要体现“谦谦君子”“智慧女孩”的整洁、礼让、文雅。“孝敬篇”“礼仪篇”“诚信篇”“方法篇”“处事篇”等可以分类赏读,用古典礼仪、国学精神去规整行为習惯,用赏读的诗文去涵养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每个学年,我都会组织“诚信之星”“文明小使者”“孝心小天使”等评比活动。赏读了经典,涵养了心灵。

小学阶段,引导学生完成《课标》要求熟背的古诗词,让学生延伸课外经典诗文赏读契机。笔者多年来坚持“课堂点拨—多形式赏读—礼仪检查评比”的方式,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赏读经典能让学生逐渐形成常读熟记经典—活动体验感悟精神—礼仪训练变行动的习惯,以达到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之目的。只要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在“赏”上下功夫,学生的文明素养得到提升,学习经典诗文就有内驱力。

综上所述,如果想让小学生喜欢经典,主动学习国学经典,教师就应引导他们在丰富多彩的赏读活动中去体验,把握好“赏读”的两个方面:第一,丰富经典诗文赏读方式,激发赏读经典诗文兴趣。第二,赏读与语文学习、艺术教育、品德修养活动紧密结合,传承国学精神。如果再得到教师巧妙的引导和赏识评价,小学生学习经典诗文一定能快乐起来、主动起来。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松和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辛弃疾诗文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
景徐周麟诗文中的他乡与故乡
曹操诗文中的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