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成课堂:教师的用武之地

2017-12-11韩秋媚肖丽丽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李老师赏析智慧

韩秋媚+肖丽丽

特级教师李仁甫认为,真正有活力的课堂应该凸显“双主体”(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人格是平等的,参与的权利也是相同的,拥有的机会也是一样的。而如果他们的人格、权利、机会得到了真正的尊重,那么‘双主体就会在课堂上真正站立起来。”李老师是这样倡导的,也是这样在自己的课堂上践行的。李老师在广西上的一节示范课《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见《中学语文》2017年1月上旬刊),在让我们感受到他没有越俎代庖而能高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之时,同样也让我们感受到他在课堂上并非无所作为而常有用武之地。

一、高明的检测手段

1.精心设计问题

在开始检查预习时,李老师巧妙利用题目中关涉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设计了五个问题:(1)大致是春天的什么时候?(2)大致是长江的哪一段?(3)花期大概是如何?(4)大致是何时之月?(5)大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夜晚?这些问题体现了李老师的精心预备。学生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回归文本,思考文本。

面对第一个问题,学生抓住“可怜春半不还家”这句诗,断定是“在早春和暮春之间”。面对第二个问题,生6的回答抓住“春江潮水连海平”这句诗,断定是“跟海洋相连的那段流域”,这使听课老师频频点头称叹学生的智慧。面对第三个问题,大家找到两句诗“月照花林皆似霰”“昨夜闲潭梦落花”,然后在李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正是“花期正盛,鲜花盛开,春光美好”之时。面对第四个问题,生11的回答抓住“海上明月共潮生”这句诗,断定是“满月”之时,因为“满月”才涨潮。面对第五个问题,生13抓住“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这两句诗,总结出“月亮已经从月梢到月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夜晚。

这告诉我们,教师要在“教”之前充分了解学情,而了解学情往往需要教师凸显主体精神,在裸读文本的基础上充分把握文本精髓,用精心设计的问题来巧妙地检测学生。

2.精选启动模式

针对《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技巧性和艺术性都比较强的长诗,李老师灵活地选用了“分享与交流”的课堂启动模式。他从闻一多先生“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样的评价入手,让学生任意挑选自己认为好的诗句进行赏析。

这实际上是让学生以任意的角度深入文本,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大脑的无限潜能。于是课堂鲜活灵动,产生许多“不可预约的精彩”。学生选择赏析的诗句,是课前教师无法严格预设的,学生赏析的角度也有无限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但李老师都能引导学生挖掘出这些诗句背后的密码和深刻的意蕴,引导学生带来别样的解读。这样的见机行事,这样的大开大合,这样的动态生成,向我们展示了生成课堂的魅力,也展现了李老师在课前所花费的功夫。

如果说前面利用诗的题目设计出五个问题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直接检测,那么选用“分享与交流”的启动模式就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间接检测——多角度、多层次地检测出学生对文本的原初性理解、发展性理解和完善性理解。

二、巧妙的引导策略

就教师角色来说,李老师并不是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之外,而是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运用各种策略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真正实现了“教学主体”的价值。

1.巧妙引导,调动学生主动性

没有正式上课,学生就自觉齐读全诗。这对于没有下达指令的老师是一个意外,李老师也顺势抓住这个学生给他带来的惊喜和意外给予高度赞赏,引导学生积极并充满成就感地参与到课堂中。接着平等闲聊问学生“老师是喜欢讲课还是讲座”,李老师自道喜欢“讲课”,可以有学生帮忙,不用一讲到底,并引导学生很大声地发出“乐意帮助老师”的心声。

自由鉴赏环节,积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自信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始终将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引导学生朗读、品味、释疑,与学生互动交流,共同学习。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尽量让多数同学都有交流展示的机会。

2.巧妙引导,激发学生的潜能

当课堂交给学生启动后,交流以增量方式出现。随着交流增多,李老师展现了多样引导的功力:对于正确的不吝惜赞美,对于错误的敢于纠正,对于浅显的、浮于表面的要引向深入,对于片面的要引导走向深入实质的分析……

通过对话,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萌生新的认识;通过引导,学生的潜能和智慧被挖掘出来。比如生15、生16都喜欢“海上明月共潮生”,认为这句写出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这样的赏析很特别,但浮于表面。“这个活泼是怎么看出来的?”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实质的分析,学生精准地抓住“生”字来赏析。李老师采用“替代赏析法”,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换成其他的字,如“升”,还有没有这样的效果?学生对比赏析后,自然理解“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潮水和月亮的活泼,而“升”只是从低处升到高处的地理位置变化,没有动态的妙处。这还不够,李老师更深入地引导,让学生学会“联想性”赏析:在其他的文本里面,有没有也出现过用“生”来写的?学生想到“海日生残夜”“日照香炉生紫烟”“海上生明月”等诗句。这样的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延伸、拓展,李老师自身的主体性也得到了不着痕迹的展现。

又如,生16认为“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这两句很美。李老师与该生交流,深入对话:“徘徊”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月亮在不停地徘徊来徘徊去?老师还引导道:“明明是自己本身就忧伤,而怪罪月光,‘无理而妙。”这真是非常智慧的引导式总结。到此,李老师还不满足,他继续引导:好似“我们生活中有人长白头发,不怪自己的基因不好,不怪自己劳累过度,而怪镜子,把镜子砸碎”。这样的引导过程,真正凸显了教师的主体精神。

三、积极的评价方式

李老师在《春江花月夜》课例中展现的积极评价方式,让我们颇受启发。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李老师给予肯定和赞扬,而不是一味地说“好”“非常好”“很好”等这样笼统而没有任何特点的评价;对于说错或理解不准确的问题,李老师并不忽略且及时纠正;对于不精准的回答或者解读,李老师能有效的梳理和提炼;對过于简单的理解,李老师适时拓展,深化理解。endprint

1.独特的赞美和肯定

在交流鉴赏过程中,对于积极主动、鉴赏精彩的学生,李老师从不吝啬自己的赞赏。第一个举手的生2,老师主动给她点赞,同学给她鼓掌。对于回答很有见地、充满智慧的生6,老师赞美他读书有智慧。对于生18,当他在“壮阔、大气、充满深情的”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清明”的画面特点时,老师称赞他很有见地,富有创造性,并说“此处应该有掌声”。这样的赞美不流于形式,生动、亲切,富有感召力,学生怎么不被深深感染?怎么不大受激励?在李老师的鼓励、激发下,学生渐渐放松紧绷的神经,他们积极学习的心智被开启,他们的主体性被唤醒。

2.及时地纠正错误

对于不正确的表达,李老师也毫不含糊。生22把“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误解成“两句”诗,此时李老师没有忽略这个问题,马上提醒:“同学们,他说这两句,我们来纠正一下,几句啊?”并做出确切的矫正:“诗歌鉴赏跟白话文不一样,诗歌鉴赏不认字数多少,停顿一次就是一句,哪怕是逗号、顿号,记住这一点。有四句。”若是不及时修正错误,忽略这个不准确的表述,也许以后学生误以为自己的表述是准确的,以讹传讹,那就是误人子弟了。

3.有效地补充、梳理、拓展

对于不确定的或者不精准的回答,教师要学会倾听,敏锐地捕捉学生零碎的、感性的思维意识,并作有效补充、梳理,进行准确提炼,转化为系统的、归纳总结性的信息,从而开启学生的智慧。生22在总结“人生代代无穷已”时提到“虽然一个人的时光很短暂,但是世世代代的循环”,李老师指出:“提到了两个概念,个体还有代代,这个‘代代我们用更合适的词对应一下,个体相对的是什么体啊?”学生异口同声提到“整体”。李老师由此总结道:“我们学语文就要咬文嚼字才出韵味,‘个体,整体。就人的个体来讲,人生是有限的,是短暂的,而人类的整体来看,是无限循环的,也是永恒的。”这个总结式评价,准确并具有概括性。

对于过于简单的回答,教师点评时要适时拓展,加深理解。生14提到“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用了侧面描写,此时李老师就作了拓展:这里的侧面描写是借助月光和鱼龙,表现深藏其中的思妇思念游子的情感,真切感人。

“所有的树木花草苏醒,才有真正绚烂的春天。所有的星星闪烁,才有真正浪漫的夜晚。所有的人发挥主体性,才有真正精彩的课堂生成。”李老师曾经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有了“双主体”站立后课堂出现的无限精彩。而现在李老师以他的课例《春江花月夜》给我们真正呈现了这样的精彩。

他成功的课堂实践启发我们:要充分、精心地做好每一堂的预备,尤其是检测环节,力求设计得巧妙、高明;要采用多样化的引导策略,巧妙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要锤炼自己的评价语言,让自己的点评更有智慧,更好地引发教学生成。惟其如此,教师才能在自己的课堂上找到真正的用武之地。

[作者通联:广西賀州高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李老师赏析智慧
该得奖的李老师
舍不得您,李老师
“李老师是坏人”——对5+2=0教育的思考
李老师的心事
步辇图赏析
有智慧的羊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