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贵在“悟”,而不在“灌”

2017-12-11施海燕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灌输领悟

施海燕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发现、探索、分析、综合、对比等过程中获取知识,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在“乘法分配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真正习得与领悟,而不是强行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关键词]领悟;灌输;乘法分配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9-0041-01

一、教学背景

“乘法分配律”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它是计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而需要让学生借助已有学习经验,亲身经历乘法分配律的发现和形成过程,进而领悟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内涵。然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结论教学,忽视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只是把学生是否能够熟记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公式作为教学重点,而对于学生是否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述乘法分配律没有做明确要求。因此,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大都是浮于表面的认识,并未真正理解这个运算定律的本质内涵,自觉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欠缺。

依据上述现状分析,笔者认为,教师应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真正习得和自悟,而不是强行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基于此,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笔者进行了如下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实践

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师(课件出示以下口算题目):你们的口算速度怎么样呢?下面老师出几道题考考大家。

(1)34×100= 4×25= 125×8=

(2)(8+4)× 25= 34×72+34×28=

师:第(2)题好算吗?其实不用计算我一眼就可以说出它们的结果,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设计意图:相对简单的第(1)题能让学生体会计算的轻松、快乐,第(2)题适当增加难度,以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合作交流发现规律

师(出示例题: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其中每小组要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有25个小组):你们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吗?只列式不计算。

生1:(4+2)×25。

生2: 4×25+2×25。

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樣?

生3:结果相等。

师:观察两算式,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4: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把这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师: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怎么表示?谁能根据左边的算式,写出右边的算式?你能写出具有这样规律的等式吗?

师:如果用字母a、b、c来表示任意的3个数,你们能否把发现的规律用字母表示出来?

生5:(a+b)×c= a×c+ b×c。

师(小结):这个规律就叫作“乘法分配律,它的意思是如果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设计意图:渗透“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符号思想的渗透与新知的学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快乐练习与游戏,及时巩固新知

(1)根据运算定律,在( )填上适当的数。

①(10+7) ×6=( )×6+7×( )。

②8×(125+9)=( )×125+( )×9。

(2)快乐游戏

师:现在老师如果说出乘法分配律的左边部分,那你就说出它的右边部分,如果我说出的是右边部分,你就对出左边部分。看看谁的反应快。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进而在快乐的练习与游戏活动中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内涵。】

4.回顾总结,提升概念认识

师: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概括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意识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反思

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笔者并不是简单地照搬教材,而是根据教材内容,并遵循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悟得知识,进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责编 黄春香)endprint

猜你喜欢

乘法分配律灌输领悟
了解“SSA” 领悟全等形
多么痛的领悟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吃“螃蟹”之后的领悟
文言文要诵读也要领悟
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