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三重因素解析

2017-12-11周越男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科研能力自信心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7.11.003

收稿日期:20170904

基金项目:江苏省2015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强化研究生科研能力双源动力研究”(JGZZ15_06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周越男(1975—),女,天津人,助理研究员。

摘要:科研自信心是培养科研能力的前提,而自我激励效应则是培养科研能力的关键环节,外在的科研压力是培养科研能力的重要源泉,但对自我激励具有二重效应。要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需要高校制定科研政策以学生为本,贯彻科研压力适度原则,并充分发挥导师的杠杆作用,辅之以鼓励手段,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科研能力;自信心;激励效应

中图分类号:G64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11000703

提升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培养科研自信心来激活科研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去研究、去探索、去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科研能力上的锤炼。而能否产生自我激励效应则是培养科研能力的关键所在。一般认为,科研压力有助于提升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但只有在充满科研自信心的前提下,科研压力才能转化为自我激励效应,变成科研动力,增强其科研能力。否则,若外在压力超过必要限度,摧毁了当事人的自信,压力就会变成阻力,反而会损伤其科研积极性。影响科研能力的三个因素,即科研自信心、自我激励效应、科研压力三位一体,辩证统一,这是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理论依据。

一、科研自信心是培养科研能力的必要前提

科研能力是一种自我外溢的能力,“是人们在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时,运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本领。”[1]这决定了科研能力培养需要有一个由外在压力向内在动力转化的过程,实现客体主体化才能获得真正效果。“研究生科研能力是指高校在读研究生在学习期间,通过课堂学习、参与课题研究、学术讨论等活动,学习、锻炼和提升自身逻辑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2]显然,这只是一种从现象层面上描述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基本过程,洞察其内在逻辑,有必要追问,通过课堂学习、参与课题研究、学术讨论等活动,需要什么样的内化过程才能够提升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这可以解释为:通过课堂学习、参与课题研究、学术讨论等活动,做到主动探索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等,就能够提升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但若继续深入追问:如何才能做到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这显然不是只要认识到应该做就能够做到的事情,需要具备质疑问题的学术品格、批判观点的学术精神,但对硕士研究生来说,因为初入学术研究领域,对科学研究怀有一种神秘感、一种敬畏之心,不敢对已有研究结论提出质疑,因而也就很难做到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的地步。所以,确保并不断加强科研自信心对提升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认为人的思想和信念对个人的行为起着重要作用。换言之,人们对自己某一实践活动的成功可能性做出的主观判断会直接影响到这一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因为这一主观判断会内在地直接影响到他的实践活动过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虽然只是一种心理状态,但它能够产生精神力量,促使行为者在开展实践活动的时候,能够坚持正确的行为动机,把握准确的行为方向,积极地、自信地完成任务。对硕士研究生来说,科研上的自我效能感就是科研自信心。要想让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感受“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就必须首先解决他(她)内心对科研的不自信问题,这是制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的要害所在。

学生的科研自信心从哪里来?从外在的形式视角看,从科研探索过程中来,从社会、学校、导师或同学的评价中来,从取得的科研成绩中来,但从内在逻辑上看,这些行为必须转化为当事人的自我激励效应,才有助于培养科研自信心,提升科研能力。

二、自我激励效应是培养科研能力的关键环节

对于培养科研能力来说,不管采用什么有效办法,最终都要内在地转化为自我激励效应,才能产生实质性效果。自我激励效应是培养科研能力的关键环节。所谓自我激励效应就是促使当事人产生充满乐观的、建设性的、充满美好预期的精神动力去追求某一目标。就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活动来说,自我激励效应就是促使学生基于对科研活动的美好预期而产生积极乐观的精神动力,从而有利于激活科研积极性。

从逻辑上看,只有鼓励、表扬、好评等激励手段才会产生自我激励效应,所以一般传统观点认为,对培养硕士研究生科研自信心来说,学校、学院设立的研究生科研奖项、课题以及科研表彰活动,团队集体荣誉感、同学的积极评价、自身取得的科研成绩(如发表的文章),导师的鼓励、高校声誉带来的荣誉感、对科研成果的预期、期刊的肯定性評价等等,都是产生自我激励效应的源泉。但实际上不是只要运用激励的方法、手段,就必然会产生自我激励效应,也不是只有运用激励的方法、手段,才能产生自我激励效应,因为外部信息是否转化为自我激励效应,关键不在于外源信息属性,而在于信息接收者接受信息时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不管外源信息如何,是批评带来的危机感还是表扬带来的紧迫感,虽然感受不同,但实际上给信息接收者带来的都是“压力”,也正是这个压力才会产生自我激励效应。

合适的压力会产生自我激励效应,而不合适的激励却不会产生自我激励效应,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如,导师对一个学生科研能力的确认、夸奖,一般说来会产生自我激励效应,但若这个学生通过自我评估认为自己实际科研能力不配接受这番夸奖,那么,他感受到的就不是单向度的“鼓励”,而是能够导致两个不同性质的行为的压力——或者促使他更加努力搞科学研究,用实际成绩来证明有资格接受这番夸奖,或者促使他通过不正当手段来维护这个虚荣心,做出后者行为选择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个压力超过了他的科研自信心的必要限度。团队合作会激励每一个成员努力工作,但团队某个成员若取得显著成绩,对有的人来说会感到自豪,由此产生的是自我激励效应,对有的人来说会产生嫉妒,则不会产生自我激励效应,反而因伤害科研自信心而变得懈怠、懒惰。“根据经济人假说,如果科研人员努力搞科研的效用不大于不努力搞科研的效用,科研人员就会选择偷懒。”[3]endprint

相比而言,鼓励比压力更容易产生自我激励效应,但从效果上看,压力则比鼓励更容易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毕竟压力比激励更具有强制性、约束性。所以,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自信心需要鼓励手段,但更需要压力手段,鼓励手段只有建立在压力手段基础之上才会产生良好的效用。但是,不是科研压力越大,硕士研究生形成的自我激励效应就越大,相反,如果压力超过了当事人的承受力,则不会产生自我激励效应,不仅不利于而且有害于科研能力的培养。

三、科研压力是培养科研能力的重要源泉

所谓科研压力,就是给当事人科研活动带来危机感、紧迫感的各种制约因素,这是培养科研能力的源泉。鼓励只有在一定平台基础上,如当事人具备相当的科研资质、进行了一定的科研投入或已经取得科研成效等,才会对科研能力产生积极作用,而科研压力却不需要这样的平台,只要具备科研自信心就能够起到效果。

对硕士研究生来说,科研压力主要来自哪些方面?学校制定的毕业条件限制政策、求职或考博士客观条件要求、同学取得的科研成绩与评价、导师科研要求与评价、校园文化氛围和科研奖励、家庭教育、社会评价等。当然,个人情况需因人而异,有的学生受导师的影响比较大,有的学生受家庭的影响比较大,有的学生则更关注求职或考博士的客观条件要求,有的学生则主要受到同学或恋人的影响等等不一而足。但一般来讲,学校制定的毕业条件限制政策对学生科研压力的反应弹性变化是最大的。事实上,学校关于毕业条件的量化规定,尤其是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期刊级别、毕业论文外审的规定,往往成为悬在每一个硕士研究生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科研压力的主要来源,具有决定性。

有人指出:“导师压力、同学压力、政策激励和政策公平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紧迫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压力越大,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紧迫感就越强。”[4]问题是,科研能力提升的紧迫性越强,科研积极性就越强吗?对硕士研究生来说,单纯的外在的科研压力对于形成科研动力的边际效应存在“n”字型曲线变化,即过高的科研压力会造成动力效应递减,直至质变为阻力,打击其科研积极性,甚至会催生科研腐败。具体说来,科研压力一旦落到硕士研究生的肩上,对其科研自信心的影响会产生三种可能性:一是推力。如果科研压力强度适中,有效激活硕士研究生已有的科研自信心而决心承受科研压力,就可以成功转化为自我激励效应,有助于增强科研能力;二是拉力。如果科研压力强度超过了硕士研究生已有的科研自信心的承受力,并在一定限度内,虽然不会产生自我激励效应,但从科研动力角度看仍然是正能量,只是被动的正能量,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不得不”去搞科研的拉力,但对原有科研自信心的正负影响达到了一个临界点,再超过一步就是负效应。三是阻力。如果科研压力强度过大,硕士研究生感觉自己无能力达到目标,就会丧失已有的科研自信心,转而滋生寻租现象。

确定三种可能性变化的转折点的根据是什么?是外部科研压力大小与当事人自身的承受力(原有自信心的大小)的比值。但需要指出的是,纯粹客观意义上的科研压力是一码事,当事人主观感受到的科研压力是另一码事,虽然二者是直接相关的,但不是一码事。对当事人产生直接影响的应该是他感受到的科研压力,即内部自我压力(可能来自外部的压力,也可能来自外部的激励)。所以,确定三种可能性变化的转折点的根据,准确地说,是自我感受到的科研压力大小与当事人自身的承受力(原有自信心的大小)的比值。如果当事人对外部科研压力因盲目乐观、信息不畅、理解有误、骄傲自满等原因而无动于衷,没有产生内部自我压力,就不会产生自我激励效应,如果内部自我压力过大,超过了当事人的承受力,不仅不会产生自我激励效应,还会产生阻力。只有内部自我压力在当事人承受力之内,才会产生自我激励效应,并且内部自我压力与自我激励效应(由此形成的推力)成正比。当事人自身的承受力是历史经验与自身资质的综合体现。一方面,历史经验越丰富,原有自信心越强,承受力越大;另一方面也与个人禀赋有密切关系。从心理学角度看,自我中心意识强的人做什么事都容易产生自信心,相反,自我中心意识弱的人做什么事都缺乏自信心。但在个人承受力一定的前提下,三种可能性变化的转折点就与外在的科研压力构成弹性变化。

四、培养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基本要求

压力比鼓励更具有强制性、约束性,能够给当事人带来危机感、紧迫感,所以压力手段则比鼓励手段更容易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是科研能力培养的主要源泉。但科研压力大小变化对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却具有二重效应,因此,需要把压力与鼓励辩证统一起来,探讨培养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一,坚持科研压力适度原则。科研压力会产生强制性的规束、导向效应,是刺激硕士研究生进入科研领域中的第一动力,但不是外部的科研压力越大,科研动力就越强劲。过犹不及,科研压力超过一个临界点,学生开始产生畏难情绪,怀疑自己的科研能力,就会对其科研自信心产生负效应,进而损害科研积极性,不利于培养科研能力。正因为如此,不是高校关于毕业条件的量化规定越严厉,就越有利于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有的高校强制规定硕士研究生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論文后才允许毕业论文答辩,虽然表面上看,这个量化规定确实会增加硕士研究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是通过导师或不正当途径完成的指标,对其实际科研能力没有产生效果,反而助长了科研腐败现象。不管是高校设置毕业条件,还是导师对学生的科研要求,都应该遵循“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让硕士研究生应对科研压力,能者感到绰绰有余,中者感到略有紧张,差者感到需要加紧程度,这能够最大限度地产生自我激励效应,有助于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第二,制定科研政策坚持以学生为本原则。高校制定有关研究生培养和毕业的政策,一般追求两个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一是丰富高校本身的科研成果。从逻辑上讲,前者是根本目的,后者不过是前者自然衍生出来的客观结果,本不应该作为目的之一,但实际上高校政策制定者不仅把后者作为追求的目的之一,而且往往上升为实质性的根本目的,前者反而成为只在文件中呈现出来的虚拟目的。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产生的科研压力常常因为超过学生承受力而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造成揠苗助长的效果,“除了引发私下交易、进行利益寻租外,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科研正效应。”[5]高校制定有关研究生培养和毕业的政策,应该贯彻以学生为本原则,把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作为实质意义上的目的追求,通过广泛调研和听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政策制定和修改中来,通过双方博弈后确定的研究生培养和毕业的政策,才能有效防止因压力过大而摧毁学生科研自信心的现象。endprint

第三,坚持以鼓励为辅助手段原则。压力成功转化为自我激励效应的原因在于压力大小与个人承受力的比值,而适当辅助鼓励手段有助于促使外在科研压力转化为自我激励效应。学校的科研奖励、导师的鼓励、同学的积极评价等都是有效的鼓励手段,对发挥科研压力正效应有积极意义。硕士研究生还没有达到自由徜徉在科研海洋享受科研劳动带来喜悦的地步,这在客观上决定了必须首先基于外在科研压力的实效作用,然后根据实践活动成效,再跟进鼓励手段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鼓励手段是不可或缺的辅助角色。

第四,坚持发挥导师的杠桿作用原则。导师对学生的影响具有直接性,由于硕士研究生缺乏科研经验,其初始阶段的科研自信心主要来源于导师的教诲。导师对培养学生科研自信心的杠杆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科研上对学生的引导、推动积极缓解来自学校、求职等方面过大的科研压力;另一方面通过表扬、鞭策、鼓励来提升学生的承受力。一降一升,就能够有效弥合科研压力和个人承受力之间的反差,促进学生形成自我激励效应,积极培养其科研能力。

总之,虽然科研压力对科研积极性有较大的弹性变化,但关键在于科研压力必须成功转化为自我激励效应,才有利于培养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敏.关于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7):88—89.

[2]B.L. Rich and Lepine. Job engagement: Antecedents and effects on job performanc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0(4):1127—1139.

[3]万丽华,曹杰.科研经费腐败风险防范的四个论题辩证解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5(18):32—36.

[4]高锡荣,万倩,陈玉宝.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因素及作用机理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5(2):115—118.

[5]万丽华,王雅敏.高校论文引用奖励政策的负效应及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6(5):44—47.

Analysis of the Three Factors Restricting Postgraduate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ZHOU Yuenan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Harbin 150080, China)

Abstract:Selfconfiden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s the prerequisite of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a key link of selfmotivation effect. The external research pressure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cultiva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but has a dual effect on selfmotivation. Improving postgraduate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requires implementing studentsoriented scientific research policy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rrying out the principle of moderate scientific research pressure,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teachers leverage role so as to achieve satisfactory effect.

Key words: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selfconfidence; excitation effect(责任编辑:朱岚)2017年11月第36卷第1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Nov.2017Vol.36 No.11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研能力自信心
浅析科研能力、学术修养与科技论文写作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科研能力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