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有效参与,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2017-12-11史德良
史德良
[摘 要]课堂教学是师生思维相互沟通、碰撞、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系统。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决定着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之一。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是衡量教师授课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
[关键词]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有效参与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9-0015-03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进行教学实验的主战场,而教师则是这一“主战场”发挥作用的关键。然而一线教师都知道,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得多、讲得累,而学生学得苦、学得累,课堂上师生间“内耗”严重。这不但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还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因为学生参与教学时是否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决定着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继续学习的动机等方面将变得十分接近。造成学生个体差异的三个变量是:学生已有经验和能力的程度,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教师的教学适应于学生的程度。”它表现为:任何一个学生在所处的情况下发挥最大的潜力,用自己的方法,得到最少的帮助,达成同等的学习目标。可见,在课堂上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中,那么教师的教学工作将会变得无比轻松。
课堂教学是师生思维相互沟通、碰撞、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系统。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之一。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是衡量教师授课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有效的课堂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心参与、全程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参与的多少、参与的效率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有效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远期功效。本文就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参与率和效果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民主氛围,唤醒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人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爱的需要和受尊重的需要就会突显出来,成为主要的需要。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感觉到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有实力、有能力,从而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积极投入到学习、劳动、生活中去。”数学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成长的地方,只有教师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把爱心和微笑带进课堂。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时,切莫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应因势利导,用话语温暖他们,用情感感化他们;当学生的思维擦出火花时,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距离。其次,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现代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既是师长,又是可亲、可信、可交心的朋友,学生一旦对教师产生了信任感、亲切感和安全感,就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最后,教师还要善于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学生合作的氛围,让学生团结互助,共同提高。这样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让学生在其中获得愉快的感觉,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为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导向,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德国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器官包括大脑处于活跃状态,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教学实践也表明,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有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以及创造性的运用,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强迫状态下的被动学习,也仅仅是做做样子给教师看而已,其效果必定是很差的。
数学具有高度的严密性和抽象性,常被人们误认为是枯燥无味的学科,也使许多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根据教学要求,设计有趣的习题和新颖的教学方式,选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入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各种情境中,促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同步活跃起来,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切实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上课伊始,我便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学生一听是“玩游戏”,兴趣盎然,精神大振。接着我又说:“你们任意说出一个多位数,我都能立即判断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倘若不信,请老师判断后,你们自己验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报数,并认真验算。有的想试一试我说的真伪,有的想“难倒”我,结果我判断得又对又快。惊叹之余,学生便急于知道我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带着疑问进入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中。
三、引导参与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通过这种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可见,坚持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参与的内涵是丰富的,教師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通过游戏、竞赛、图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材料和机会。坚持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的知识,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问题,决不暗示。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实验、联想、猜测、归纳、分析和推理的过程,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操作、交流、讨论、合作,主动地发现问题,充分地发表意见,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乐学、会学。endprint
1.在操作中参与自主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因此,教师必须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去感知事物,获取知识。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操作活动:给学生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片,要求学生先画一条线段,使得平行四边形纸片被分成两部分,再沿着这条线段剪开,用得到的两部分来拼成长方形。学生在操作中悟出:要拼成长方形必须先在平行四边形中画高,并且沿高剪开。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哪些对应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学生在操作中牢固地掌握了知识。
2.在比赛中参与自主学习
根据学生的好胜心和乐于表现的心理特征,围绕教材内容选择竞赛题目,不但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还会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在学生学会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且已经进行一些基本练习的基础上,我给出竞赛题“102×79;98×151;76×45+56×76-76;46×63+63×53+63”,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方法。
3.在辩论中参与自主学习
让学生争论教学中的疑难点或学生自身容易忽视的地方,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
如教学“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时,我针对学生容易忽视“最简分数”这一大前提,提出讨论问题:“■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为什么?”有学生脱口而出:“分母6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3,所以■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有学生经过思考后说:“把■约分得到■,■等于0.5,所以■能化成有限小數。”我接着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呢?”通过辩论,学生就会反思,从而注意到“最简分数”这个大前提。
四、鼓励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应用和创新的能力
小学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强调一切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同时,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需要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既是教学目标的要求,又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1.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一个主要内容,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切忌把自己和学生都捆绑在教科书上,只有选择具有广泛应用性的数学知识,充实课程内容,才能展现数学推理及应用的完整过程。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最有效的办法是为学生打造运用数学知识的平台,让学生有机会亲自动手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讨论、交流,发现和理解数学知识,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的天然联系,就能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感受到数学的作用,进而不断提高自身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在教学“比例尺”后,我展示了安徽省的地图,对于图上纵横交错、曲直相间的铁路、公路、航线,要求学生算一算它们的实际长度,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学生动脑想、动手量、动笔算,身临其境,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从而自觉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有效提高自身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教学内容,注重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尽可能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在解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各种解题的角度,随着视角的每一次转换逐渐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如教学工程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完成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1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5天完成,现在由甲队先做5天后,剩下的由乙队独做,乙队还需要几天才能完成?学生给出了几种解法:⑴(1-1/10×5)÷1/5;⑵5×(1-1/10×5);⑶(10-5)×(1/10÷1/5)……这时我适时引导:“能不能根据10和5的特殊关系来列式呢?”很快,一位学生回答:“这道题也可以列式为‘5÷2,因为甲单独做10天完成,做5天完成一半,乙单独做5天完成,剩下的一半,乙只需要5天的一半。”话音刚落,全班同学都为他的新解法叫好。
五、重视科学评价,培养学生全面参与教学活动的习惯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巴班斯基在怎样评价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效果时指出:“学生的行为,他们的学习态度、个性中的优良品质数量和参与学习活动中所表现的教养水平等可使我们对教育效果做出结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就能获得最准确的评价。”根据这一理念,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应从对教师的评价转变为对学生的评价,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应围绕学生展开,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只是一具空壳,教学活动无法展开,教学效果无从谈起。教师要以“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评价标准,以“发现和鼓励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为评价目标。内容上变“单一”的评价为“全面”的评价,既考查学生的认知和技能水平,又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交流、讨论和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提高,实现课堂教学的评价最优化,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和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一堂课的好坏不是看教师教得如何,而是看学生在课堂中学得如何,学生的有效参与,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参与性相结合,就能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责编 童 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