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介入手术与药物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对比

2017-12-11李晨晨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9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内科造影

李晨晨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 合肥 230000)

用介入手术与药物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对比

李晨晨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 合肥 230000)

目的:对比用介入手术与药物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4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内科组和介入组,每组各有71例患者。用药物疗法对内科组患者进行治疗,用介入手术对介入组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的改善程度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介入组血管狭窄率<50%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内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内科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介入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内科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使用药物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相比,用介入手术治疗该病可显著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其血管狭窄的程度,从而降低其死亡率。

介入手术;阿司匹林;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狭窄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1]。目前,临床上常用内科药物和介入手术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为了进一步对比用这两种疗法治疗该病的临床效果,本文对2014年3月以来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4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均经脑血管造影检查、头颅CT检查及MRI检查确诊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病。2)其病情均符合1997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3)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有精神疾病。2)存在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3)存在进行血管介入手术的禁忌症。

1.2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4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他们中,有女59例、男83例;其年龄范围为36~86岁,平均年龄为(50.2±3.2)岁;其中,有51例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有43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27例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有21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将这142例患者随机分为内科组和介入组,每组各有71例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3 方法

1.3.1 内科组患者的治疗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降血压、降低颅内压及抗炎等治疗,同时使用阿司匹林对其进行治疗。阿司匹林的用法为:75 mg~150 mg/d[2]。

1.3.2 介入组患者的治疗方法 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该组患者进行治疗。具体的手术方法为:1)进行术前准备:在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血常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及心肺功能检查,同时进行颅脑 CT检查和MRI检查、血管超声检查及颈部 TCD检查,以明确其相关的临床特征及脑组织缺血的情况。在进行手术的前3 d,令患者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d)和阿司匹林(0.3 g/d)。在进行手术的前1 d,为患者进行手术部位备皮。在进行手术的前6h,令患者禁食,为其肌内注射适量的鲁米那,并准备好阿托品及尼莫地平注射液等常规的急救药品。2)进行介入手术: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对其进行右侧股动脉穿刺,同时注入肝素进行抗凝。对患者进行升主动脉造影、双侧脑血管造影及双侧颈动脉选择性造影,根据造影结果为其选择长度、粗细合适的导管。将导管放置在患者颈内动脉的远段或椎动脉近颅底段,并将其与加压输液器相连接,为患者缓慢滴注肝素盐水。待用造影检查获得工作位后,计算患者血管的狭窄率。选择适宜的微导丝,在路途引导下将其送入患者的颅内动脉,直至远端P2 或 M2 段。选择适宜大小的支架,并确定好支架置入的位置、长度及覆盖面等(支架扩张球囊的直径为2~6 mm、长度为20~40 mm、充盈气压为 5~6 个大气压)。在微导丝的引导下将支架置入血管最狭窄的部位。在释放支架后,对患者进行动脉造影检查,查看支架置入的位置是否正确,同时观察对比手术前后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改善程度。在确定支架展开良好后,将扩张球囊回撤,并观察患者有无出现并发症。3)进行术后观察:在手术结束后,用阿司匹林及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抗凝治疗,同时对其进行24 h的生命体征监测。

1.4 观察指标

在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暂时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脑卒中、血压下降及心率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并对其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对比其血管狭窄的改善程度。患者血管的狭窄率若<50%,说明其血管狭窄的程度得到显著改善。患者血管的狭窄率若介于50%~70%之间,说明其血管狭窄的程度有所缓解。患者血管的狭窄率若>70%,说明其仍存在严重的血管狭窄。血管狭窄率=(1-狭窄处血管的管径)/狭窄远端血管的管径×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本文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的对比

在进行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的程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治疗后,介入组血管狭窄率<50%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内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介入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内科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的对比 [n(%)]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对比

在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介入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内科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对比 [n(%)]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致死率和致残率都较高的特点。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其发病人入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内科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与使用内科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相比,用介入手术治疗该病可显著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其血管狭窄的程度,从而降低其死亡率。群出现年轻化的趋势。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该病的方法成为临床上关注的重点。进行内科药物治疗和介入手术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用方法。不过,研究证实,用内科药物治疗该病在改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方面的效果并不理想,且易使患者发生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及缺血性脑卒中等并发症。血管介入手术具有可有效减少神经元的继发性损伤、重塑大脑功能、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保护病变区域未受损的神经元细胞的活性等优势,故受到临床上的青睐。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介入组血管狭窄率<50%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内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内科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在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介

[1] 王鹏成,任长虹,吉训明,等.缺血性卒中后血管新生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4,11(6):325-328.

[2] 林红军,方伟蓉,李运曼.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时间窗的创新药物研究进展[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4,22(2):134-139.

[3] 刘广青.56 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2,(10):178-179.

R743

B

2095-7629-(2017)9-0076-03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内科造影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呼吸内科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体会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输卵管二维超声造影与碘剂X线造影的临床研究
超声造影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益气祛瘀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