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导师+任务+竞赛”创新创业人才孵化模式研究

2017-12-10

金融经济 2017年16期
关键词:职校导师中职

(福建经济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2)

中职“导师+任务+竞赛”创新创业人才孵化模式研究

陈胜蓝

(福建经济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2)

近年来,我国在创新创业人才孵化模式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各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障碍和问题。本课题调研了福建省60多所中职校,从中职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发展现状、创新创业人才孵化模式研究的意义、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存在的问题和创新创业人才孵化模式的实践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对中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具有重要作用。

中职生;创新创业;人才孵化模式;雁阵理论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发展现状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在中职教育中,如何运用合适的载体和方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毕业生能成为企业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创新创业人才孵化是新形势下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各校人才培养的新方向和新趋势,所谓“创新创业人才”,是指具有创新创业思维与视角,能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发明新事物和开创新领域能力或潜质,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1]

(二)创新创业能力界定

对于创业能力的具体维度,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划分依据和内容。Man将创业能力分为6个维度,即机会能力、关系能力、概念性能力、组织能力、战略能力和承诺能力。唐靖等学者在Man的基础上指出创业能力是包含机会识别与开发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的两阶6维度概念[2]。课题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创新创业能力分为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两个维度。其中,通用技能包括机会识别能力、抗压受挫能力、运营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所有创业者都需具备的基本素质,专业技能则应专业不同而异。

(三)中职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国各中职学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2010年3月,宁波经贸学校创办了创业教育孵化基地——“创业一条街”。商铺以项目招投标的形式,由学生自由参与竞标,中标者获得创业店铺的经营权。甬江职高借鉴了雁阵理论,即通过头雁的带领,引导和激励后面雁群的飞翔。2013年1月,镇海职教中心被批准为浙江首批省级中职学生创业教育基地,其“三创教育”及“三创基地”模式摸索出一条中职生创业新途径。福建省中职校创新创业教育目前正逐步发展起来,据本课题的问卷调查结果,在接受调查的省内六十多所中职学校,迄今为止有开展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学校比例为 69.17%。

二、中职生创新创业人才孵化模式研究的意义

首先,当前国家出台重要文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省响应国家号召,为打造福建经济增加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和具体措施,全面积极推进创业创新建设,而创新创业人才孵化模式研究在中职学校的开展非常必要,因为中职学生的主体多为农村生源,他们毕业后的去向基本为顶岗就业和继续升学。本研究是对这一现实要求的理论回应。

企业在实施精益生产的过程中,有许多因素会影响精益生产的实施结果,主要包括人员因素、精益技能及组织管理因素和思想文化因素等三大方面。在这些因素中,有些因素对精益生产的实施有着关键性的影响,而企业却常常会忽视。本文主要针对LP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分析,找出影响实施最大的因素。

其次,中国职业教育需要培养学能致用、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人才。可是,如何让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如何让学生在毕业达到培养目标,成为市场需要的人才?如何让学生在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具备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职业教育一直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本课题期待能够为这些问题尽自己的一份力。另外,在整体大环境就业难的情况下,通过创新创业人才孵化模式研究寻求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

三、中职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存在的问题

据课题调查结果,福建省各中职学校在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各种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一)学生年龄相对偏小,素质参差不齐

根据《公司法》规定,注册公司的法人代表有年龄限制,要求18周岁以上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而大部分中职毕业生刚刚毕业时不足18周岁,暂时无法由本人注册公司。另外,中职生的素质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相当一部分学生抱有失败者的心态,对未来和前途缺乏信心,学习目标不明确,得过且过。

(二)缺乏适合中职生特点的创新创业教材

纵观市面上常见的创新创业类教材,其受众主要是面向高校学生,理论性太强,针对性不够,不符合中职生的学情。由于受到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等因素的桎梏,中职生群体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和学习需求有特殊性,他们倾向于图文并茂、着重技能类的教材。

(三)缺乏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齐备的创业导师

(四)缺乏层级式创新创业人才孵化模式

由于福建省中职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大多数学校在开设课程时仅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南》等相关课程简单带过或自学为主。许多中职校在整个人才培养阶段实行的是“大锅饭”教育,没有针对每个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侧重点设计,缺乏层级式的培养体系,忽略了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学习需求。实际上,在新生入学、老生教学和毕业生指导等不同阶段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能力、接受程度和实践能力是不同的。

(五)缺乏创新创业资金扶持和实训孵化基地

在课题调查研究中,不少中职学校都谈到由于受到学校场地规模、专项资金不足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不认同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学校在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活动时常常“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特别是高校可以提供的孵化基地和创新创业扶持资金多数中职学校都无法解决。而选择了企业作为合作实训平台的,企业由于自身的原因考虑并不欢迎老师和学生等“外人”深入了解和参与公司的运营情况,导致学校开展的校企合作式双创教育往往流于形式。

四、中职创新创业人才孵化模式的实践

本课题认为,中职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定位在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和实践教育上。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全面激活学生的知识潜能。下面以福建经济学校为例,重点介绍我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孵化模式方面的实践和取得的成效。

(一) 采用雁阵理论带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针对中职生素质良莠不齐的状况,学校采用雁阵理论,实施分层次创业能力训练。在创新创业课外教学活动中,采用创业团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例如通过学校创新创业先锋“营销协会”塑造创业型头雁,形成一支创业团队,由他们带动其他相关专业学生加入创新创业队伍中来。校园还设立了每月一次的“创业集市”,将创新创业教育推广到全校师生。

(二)开发适合中职生需求的创新创业教材

由于中职生的年龄和综合素质与高校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异,中职校需要编制符合中职生需求和特点的创新创业教材,并建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课程群,引导学生在跨学科专业知识学习中,获得创新创业必备的交叉学科思维方式,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三)加强创新创业导师队伍梯度建设

中职校可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一方面加大力度培养现有的创业教育类基础课程师资力量,给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和创业师资培训以提高教师们的授课水平,他们主要面向的授课对象是一年级新生;另一方面,可聘请优秀企业家和有过创业经历的人士主要来担任二三年级学生的导师,既可以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来分享经验也需要邀请创业失败者来总结挫折。我校在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方面非常重视校友资源,积极吸收校友中的创业者通过专题讲座、座谈会、案例研讨和创业论坛等多种形式来参与学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孵化。

(四)构建层级式创新创业人才孵化模式

课题组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借鉴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和浙江同济职业科技学院的做法将中职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大致分为四个层次,按照“有创新创业的意识” →“有创新创业的兴趣”→“有模拟创业的经验”→“能够尝试创业”难度依次提高。在学生入学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设置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内容,例如在一年级新生中注重创新创业意识的启发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全校性的“启萌计划”;二年级学生结合专业教学实习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在不同专业设置具有专业特色的“起航班”;三年级学生可通过参与学校“飞翔班”的甄选,在毕业顶岗实习阶段由学校和企业联合提供孵化场所尝试创业,实现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达到孵化目的。

课题组提出了“导师+任务+竞赛”创新创业人才孵化模式,通过该平台可以实现以下培养目标:普及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通过创业成功的案例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树立学生创业的信心;通过营销协会、校园易栈、校园咖啡屋和电商众创空间等学校创业社团和创业基地,采用任务或项目形式由导师带领学生共同模拟创业,使学生具备创业初体验;最后,通过创业导师指导和创业孵化,引导部分学生能够真正独立创业。在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成果时,采用举办创新创业挑战赛、对抗赛、产品推介大赛,结合企业方评价和访谈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和调整。

(五)创建中职创新创业联盟共享人才孵化资源

为解决中职校普遍存在的创新创业场地、资金和资源限制等多方面问题,可借用当下热门的“共享经济”思维,建立地区甚至省级中职创新创业联盟,共享导师、共享项目、共享孵化基地,每个学校都共享所获得的资源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创业资金扶持这块,通过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校友捐助和校企共建等多种引资形式设立学生创业小额贷款项目拓宽资金渠道,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多元资金支持[1]。

五、结语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需要学校、企业与社会协同创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机制,共同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孵化的良好环境。[3]

[1] 尹喜.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J].临沂大学学报,2015(4).

[2] Man T W Y.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of SME owner / managers in the Hong Kong services sector:A qualitative analysis[J].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2000,8( 3):235-254.

[3] 刘艳,闫国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 (11).

猜你喜欢

职校导师中职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我的职校我的梦
爱情导师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本式”中职校社团活动之新探索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为职校设立“职业体验日”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