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式学习的应用
2017-12-09胡文武
胡文武
摘 要:体验式学习的应用与推广,在实际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课堂教学质量、效率的提升,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为此,本文针对于体验式学习,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及其可行性,希望得到读者的认可。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数学教学;小学
一、 引言
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情境,如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学习的热情以及教学效率。体验式教学的多项优势决定了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影响作用必将逐步占据主流位置。所以,以下就体验式教学具体应用的分析至关重要。
二、 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式学习应用的可行性
顾名思义,体验式学习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亲身感受体会学习的意义,这直接突出了在教学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加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更愿意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新课改特别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验式学习恰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首先,体验式学习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发挥,同时学生通过体验,使自身的想象、思维、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极大提升。除此之外,体验式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及掌握,而且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大有裨益,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三、 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 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
伴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教师越来越倾向于将课堂交给学生,另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自身的主体地位。然而,让小学生完全主导数学课堂显然是不可能的,还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入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去探究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科学合理地将体验式学习引入到探究教学活动当中,可以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乐趣,拓宽其视野。比如,教师在讲授“正方形特点”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提前为学生准备一些裁剪好的大小不一的正方形卡片,在课堂教学中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折叠,从而让学生自己探究对称性的含义、图形的性质及正方形属性,然后,引导学生测量图形的边长,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实践分析,有效地加强了学生对正方形特点的认识,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的掌握,既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又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有效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 情景教學中的应用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及其性格的特点,他们的思想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加之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不仅多而且复杂抽象,致使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针对这一状况,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情景创设的角度出发,将所传授的知识点创设到实际情景中,同时应用体验式学习,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与具体知识点的体验,从而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教师在讲授“加减法”相关知识点的时候,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商店购物的情景。在商店中,一块橡皮1元钱,一支铅笔1元钱,一个练习本2元钱,如果有位同学在这个商店中买了一块橡皮,两支铅笔,一个练习本,那么他花了多少钱呢?售货员收了他10块钱,需要再找他多少钱呢?对于每位小学生而言,商店买文具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通过体验式学习在情景教学中的应用,很好地拉进了学生和知识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更深理解与掌握,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三) 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经过实践证明,如果让学生亲身体验与感受知识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教学速度及效率,尤其是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点,通过实践学生会感到顿时觉悟。因此,小数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同时引导学生将实践中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地总结反思,这样有助于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构建与提升。比如,教师在讲授圆的特点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圆形纸片,传递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对圆形纸片进行多次对折,引导学生对多次对折后的圆形纸片进行观察、分析和总结。经实践后,学生发现所有折线的长度是相等的,并且所有折线都有一个共同的焦点,这时候学生就会产生疑问。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实践中总结的规律、产生的疑问进行一一解释,如此一来,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度可以得到有效加深。
四、 结语
总而言之,体验式学习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是可行的,迎合新课改的要求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加强体验式学习的应用,并将其引入到探究式教学及其他实践教学活动中,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德荣.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都市家教,2012,(01):281-282.
[2]贾树同.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33):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