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现状及方法
2017-12-08赵延斌
赵延斌
摘 要:教师要从小学语文教育的德育渗透现状入手,分析德育渗透中存在的问题,反思小学语文教育德育渗透的方法。重点从语文教学评价标准的建立、对语文教师开展专题培训提升教育水平、创建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及引导学生增加课外阅读等方面,探索增强德育渗透的途径,从而培养出具备核心价值观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现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6-012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6.077
语文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不仅是要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还肩负着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重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由新课标的要求来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道德素养教育对学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但是,在一些恶劣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当前语文教育出现了畸形,一些教师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造成学生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只有将思想道德教育贯通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科学发展。因此,新时期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现状
(一)未完全树立德育渗透的教学意识
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从当前社会的价值取向来看,德育的重要性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受到传统教育升学率的影响,小学德育还存在一些误区。小学语文教育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现象还相当普遍。当前的教学评估方法还是以智育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中、高考升学率依然是各个小学的生命线。虽然教育部门出台了多项减负增效政策,但是很少有学校能够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一些教师摒弃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及人文知识的熏陶,忽视了语文教学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作用,单纯地将语文教学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只停留在书本层面上,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二)急需提升教师的德育渗透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课文大都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素材。教师在备课时应深入挖掘课文中的信息,掌握课文中的德育内容,选取恰当的切入点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仅有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意识到并做好德育渗透,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品德教育。一些欠缺教学经验的教师则未能将蕴含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不能有效地将德育信息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生更谈不上真正领悟到课文中的德育信息。这使得德育教育滞后于社会发展和要求。部分小学语文教师通常面对的是五六十人的大班。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方式等肯定存在不小的差异。教师教课时,往往面向多数学生,注重班级整体,很少顾及到学生个体,尤其是更容易忽视学习成绩和品德都比较薄弱的后进儿童。这一部分小众群体,如果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学习成绩和道德素养会越来越差,长期下去必然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必须在德育渗透时考虑到这部分学生的道德教育,使他们在开始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另外,还有一些教师,在进行德育时,采取生搬硬套、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不但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反而产生了抵触学习的逆反心理。这些问题都需要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解决。
二、德育渗透教育的方法
(一)革新确立语文教学评价标准
当前对语文教学的效果的评价标准太单一,应该从多个方面的标准进行评价,仅依靠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估语文教学是片面的。评价标准应当考虑三个维度的内容:一是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针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更不能对学习后进的学生形成歧视或不重视,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针对全体学生开展德育渗透教育。二是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观念全面发展。要在學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应该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开展与之相协调的德育渗透教育。三是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使学生形成享用一生的高尚品德,成为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
(二)对语文教师开展德育渗透专题培训
语文教师对德育渗透的认知水平及德育渗透能力是重点。语文教学中要使德育有感染力,达到效果,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把握好开展德育渗透的时机和度。一方面不能过量,过犹不及。语文课与思想品德课不同,它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我国传统的汉语文化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要经过提炼,点到为止,不能长篇累牍地开展道德因素的讲述,以至于主次颠倒,使学生应当学到的知识没有学会。另一方面也不能浮光掠影,道德教育肤浅不深入。因此,我们必须对德育教育的方法和程度进行总结,以此对现有教师开展有效的德育渗透教育专题培训,改善教师对德育渗透的认识,改进其德育渗透教学方法,从而使语文课堂成为有效开展德育渗透的场所。
(三)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主要让学生以死记硬背为主。这种教学方法比较生硬,学生很难理解文化知识,更无法领悟渗透在其中的思想道德哲理。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引导学生学文识礼,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首先,教师要充分研究课文中隐含的德育内容,运用恰当的方法,将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使语文学科知识与道德融为一体,这样学生易学、乐学、好学,在学习文化知识时水到渠成地接受道德教育。
比如讲授《金色的鱼钩》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模仿当时的情景,模拟老炊事班长出现的三次“笑”的神情,揣摩老班长的内心感受,从而理解老炊事班长为了挽救三名小病员的生命、鼓励他们走出草地的良苦用心,从而感受了老班長忠于革命、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形象,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通过这篇文章可以体验到今天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学生应当具有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的思想。
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开展一些活动,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如开展声情并茂的朗诵,排演话剧等,来调动学生潜藏的感情,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课文的语境中,更加深刻地体验课文中的思想道德含义,形成自己的美德。
(四)积极拓宽学生课外阅读渠道
引领学生积极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还可以培养学生建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在阅读中感情上产生共鸣,思想上得到启发教育,就会提高道德修养。教师应该对不同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思想状况的学生,推荐与之相适应的课外读物,这样引导学生去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读书习惯,形成读书方法,特别是对作品的评价与欣赏的方法,最终使学生从阅读中得到思想与观念的提升。对于那些在阅读时只注重故事情节的学生,教师要提炼出学生读物的思想内涵,循序渐进地教育他们在阅读时把握其中心思想道德内容,获取文章中的社会信息,使他们受到熏陶和感染。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既是思想品德教育,更是美育,可显著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三、结语
小学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点。语文教学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使其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中,德育通常是穿插在各科教学中实施的。其中,语文因具有人文、思想性的性质及贯彻文道合一的教学原则,实施德育的效果远胜于其他学科。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拓宽学生的认知范围,但更重要的是要把课本中的德育信息灵活得当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将传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能力和德育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中的思想教育信息深入挖掘,对道德教育内涵充分发掘,找准德育教育的切入点。这样,教师就能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得到感触,也可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探索出恰当的思想教育方法,最终使学生的思想得以提升与纯化。
参考文献:
[1] 班燕.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探讨[J].小品文选刊(下),2015(5):40.
[2] 王琛琦.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认识与实践[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2):18.
[3] 孙秀东.提高德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实效[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7(26):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