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变革
2017-12-08张伟
张伟
我国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将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课堂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最主要的场所,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也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变革。“文化基础”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将人文性与科学性融合起来;“自主发展”要求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管理、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而“社会参与”则要求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以化学学科为例,谈谈我们是如何通过变革课堂教学来助推核心素养落地的。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分为五个方面,即宏观辩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其中,宏观辩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具有显著的化学学科特色,正是核心素养中化学学科特有的“文化基础”;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对应的是核心素养中的“自主发展”;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则同核心素养中的“社会参与”相呼应。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关注每个知识点转向关注学生“如何学”和“学到了什么”,通过“学科知识—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路径让核心素养落地。
例如,在一节高三电化学复习课中,教师首先明确知识层次的处理是化学复习课教学的平台和载体,但并非复习课教学的难点。高三电化学复习课应该是针对电化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和学生在高二阶段学习后依然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综合复习。学生在电化学部分分块学习原电池、电解池等具体知识后,如何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理解、迁移、应用电化学知识,是否能见高中化学中电化学的“森林”全貌,功夫则在“实践”。教师将高三电化学的复习内容进行了整合设计,本节复习课是电化学复习的第一课时,确定了主题为“多角度认识和利用化学反应——原电池复习”。
首先,给学生三件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实物——生锈的铁钉、暖宝宝、脱氧剂,引导学生从反应物(如铁等)、生成物、现象(如锈蚀、放热)等角度去抽提并认识共同的化学反应(铁的吸氧腐蚀),然后结合化学实验从微观角度复习吸氧腐蚀的基本原理。这个过程为第一个环节,体现了化学核心素养的“宏观辩识与微观探析”。环节二,给出三个生活和实验中遇到的真实问题——铁钉如何防腐?未使用的脱氧剂如何保存?自制暖宝宝温度过高怎么办?通过解决真实的问题,一方面完善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多角度认识(如物质变化、能量变化、速率),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是可以调控的,以实现多角度利用反应,并且可以让学生再次体验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提取出科学问题,并基于对科学问题的全面认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同一情境下的简单问题)。此环节体现了化学核心素养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环节三,利用这个反应原理设计可以对外供电的电池,从吸氧腐蚀原理图迁移到原电池,改变装置,可以使化学能转变成电能,多角度利用反应,从而在应用中建构原电池模型解决问题,落实化学核心素养中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盐水电池的演示实验造成认知冲击,抓住教育的契机,用我国德州某企业研发的铝空电池无人机和电动车的科研事例渗透化学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环节四,使用模型解释还原利用铁粉进行污水处理的原理(微小原电池),落实化学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最后,进行总结梳理。
本节课从设计理念到教学方式都进行了变革,是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高中化学复习。从简单到复杂,从熟悉情景到陌生情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复习了多角度认识和利用铁的吸氧腐蚀知识,并形成原电池模型迁移和应用的能力;學生学会了从真实问题中提取化学问题,又能基于对化学反应的多角度认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变革后的课堂以素材和问题解决为线索,将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复习、化学思想观念的建构、科学探究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创新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融为一体,有效落实了化学核心素养,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是探究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基于真实问题进行研究,将研究方式转化为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师单方面传授的教学方式。同时,转变传统的知识观,形成“学科知识—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路径,从而让课堂真正成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最主要的场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