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鉴赏在游学课程中的跨学科实践

2017-12-08王世宏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游学跨学科美术

王世宏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要求:理解美术与社会、自然之间的關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在此思想指导下,如何设计、开发鲜活而实用的美术课程成为广大一线美术教师和美术研究人员不断思考的问题,而游学课程无疑为我们美术教育研究者打开了一条新思路。在这样的课程背景下,美术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美术学科本身,而是拓展至文化、社会、科学、自然等范畴。

开发地方性课程

校内美术课程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在“大美术”理念下学习的需要,这就需要美术教师与学生一起发掘校外美术资源,使之能够与当地文化、生活相结合。北京市作为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既有丰厚的历史遗存,又有众多的当代创造。这样的环境可以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了解到所居住城市的人文内涵,更便于美术教育的跨学科实施。例如:在高一年级《中国古代绘画撷英——法海寺壁画赏析》一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绘画与语文、历史、音乐、建筑、摄影等学科的结合,这种跨学科模式使学生更加充满活力地参与到美术课堂活动中来。另外,美术与语文学科共同开展的《胡同文化》教学,让学生走进身边熟悉的胡同、街区,了解京西古道和模式口的胡同文化,也是建立在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胡同文化基础上的。

开发游学课程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需要树立更加宽广的课程观:立足北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为促进跨学科教学常态化发展,我们将游学课程和常规教学交叉设计,使其优势互补。2013年暑假,我们开展了游学课程,“行走中国——山西、河南”是开篇之作,教师带领学生经历了学前动员、线路推敲、沿途观测、景点探究、宾馆晚课、讨论点评、返程总结、分享提高八个阶段。学生根据学案,在真实的情境中考察、探究,针对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面对面向专家学者请教等方式加以解决。以小组为单位,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特长等具体情况,以自由组合与分配相结合的方式,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除学生组长外,还配备指导教师(专家、学者),强化对组员的学习状态、学习进度、学习效果的监督和管理。回校后,师生分小组撰写游学报告。通过撰写游学报告,师生们对山西、河南的自然美景与人文美景有了更详实的了解,被浓浓的中原文化所感染,为后续确立其它游学课程做了理论和实践上的铺垫。在游学中,不同学科的老师共同编织出游学课程的鲜活内容,教师们不再束缚于学科的界限,而是敞开心扉探讨问题,一个平等、和谐、有活力的学习大家庭正在形成。

在游学课程中,学生们将自己对平遥古城美的感受化作一个个优美的文字,他们用敏锐而准确的语言,描绘出诗一般的情怀、画一样的意境。不得不说,此时的学习成果已不能单纯地用语文、地理、历史、美术或经济、文化的尺度去衡量。这不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朝思暮想的跨学科学习成果所在吗?此后,我们又相继开发了“山东文化之旅”“西北文化之旅”“南欧艺术之旅”以及多条国际游学路线。

跨学科实践

游学课程可以使师生感受作品原创地的文化,可以将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鲜活。从云冈石窟的雄健到龙门石窟的雍容华贵,从壶口瀑布的磅礴到三门峡的静思畅想,从殷墟的甲骨文到白马寺的传说,从黄土高原的煤炭到平遥古城的票号,从晋祠的圣母殿到洛阳的唐三彩……那些停留在课本中的作品,从二维世界中平淡无奇的图像幻化成三维世界里动人心魄的实体,甚至在遐思中可以穿越时空,触摸到作者的心灵。

美术鉴赏在游学课程中的跨学科实践,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助于学生脱离传统美术课本的束缚,能有效地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美术鉴赏在游学课程中的跨学科实践,学生懂得了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能恰当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肌理等),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去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游学中遇到的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提升了运用多种方法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发布、分享美术信息的能力;知道了中外美术的主要风格、流派,能描述中外美术发展的大体脉络,并尝试在真实情境下运用;加深了对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会在相应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增强了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意识。

美术教育工作者要站在时代背景下,反思美术教育的跨学科课程与教学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不断增强自身学术能力,在开发美术学科课程资源方面需要多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课程开发实例,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发展目标迈进,为美术教育的明天不断贡献力量。endprint

猜你喜欢

游学跨学科美术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游学天鹅湖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去美国“插班”游学
我家的游学故事